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目前家庭教育问题较为突出的社会环境下,对于“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进行针对性的研究尤为必要。本文拟从家庭社会学和教育社会学的角度,通过对“家长”教育的系统分析来诠释家庭教育中家长教育所具有的特点和独特功效,探讨提高家长教育效果的途径,为家庭教育提供一定的理性指导。  相似文献   

2.
家长的施教具有独特的社会功效,因此,从家庭社会学和教育社会学的角度,通过对“家长”教育的系统分析来诠释家庭教育中家长教育所具有的特点。解读制约家长教育质量的社会因素,探讨提高家长教育效果的途径,会为家庭教育提供一定的理性指导。  相似文献   

3.
本文拟从社会学的角度,通过对我国当前家庭教育现状的分析,揭示家庭教育中隐存的社会缺陷,通过对“家长”这一特殊社会角色终身学习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的分析,探讨以家长终身教育为立足点的现代家庭教育的科学理念和有效途径,实现“家长”角色的滚动式定位,不断丰富其内涵,以适应时代教育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社会化是人接受社会文化完成“自然人”或“生物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社会化是教育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实现社会化的有效途径,对儿童社会化过程影响很大。本文旨在对两种途径的比较分析,探索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更加有效的方式,加速儿童社会化进程.促进儿童全面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无论从家庭教育的社会作用还是目前的社会现状分析,中国家族教育的改革都十分必要,要肾“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走中国家庭教育改革之路,并努力提高家长素质。  相似文献   

6.
无论从家庭教育的社会作用还是目前的社会现状分析,中国家庭教育的改革都十分必要,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走中国家庭教育改革之路,并努力提高家长素质。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对于家庭教育愈发重视,但有关家庭教育观念的研究却忽视了其塑造的社会环境,对于在实践当中家庭教育知识从何而来、如何传播、通过何种方式影响家长观念的形成、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效果等问题均缺乏相应的关注。基于“知识社会学”的理论视角,可以将家庭教育观念看作是经由社会建构的结果。大众媒体、科普读物、社会公益、文艺作品是当代我国家庭教育知识传播的主要途径,并随之在意识、方法、心态三个方面建构出家长对于家庭教育的理解。为了更好地传播家庭教育知识,帮助家长形成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应注意完善家庭教育知识传播过程中的内容转化机制、平台融合机制以及专业指导和危机干预机制。  相似文献   

8.
《家庭优势:社会阶层与家长参与》是“家校合作丛书”中的第二本译著,是美国当代研究家校合作问题的代表性著作之一,曾获美国社会学学会教育社会学分会“魏拉德·沃勒尔杰出学术贡献奖”(Willard Waller Award for Distinguished Scholarship)和美国教育研究协会颁发的“评论家选择奖”(Critics' Choice Award).作者为宾夕法尼亚大学社会学教授安妮特·拉鲁(Annette Lareau),是著名的人类学学者,因对美国家庭教育子女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和持久的田野研究享誉世界,2012年当选为美国社会学学会主席.拉鲁的另一本著作《不平等的童年》于2010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已为国内读者所熟知.  相似文献   

9.
用系统文献分析法归纳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在家庭教育研究内容的进展情况,发现我国在亲子关系、家长教育观念、家庭教育方法、家长素质方面的研究较为丰富,而在家庭教育投入、家庭教育研究方法方面的研究极为欠缺;目前我国学者主要运用传统的理论思辨、调查分析和文献分析方法研究家庭教育,近年出现的焦点访谈、行动研究等新型研究方法在家庭教育研究中尚不多见。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从事家庭教育工作,深深地感到,家庭教育最大的失误,就是我们的家长并不了解自己的孩子,但偏偏用主观意志教育自己的孩子。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事倍功半,致使孩子对家庭教育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在行为上往往与家长的教育反其道而行之。究其根源,是家长们没有真正弄清家庭教育的任务究竟是“成长”的教育,还是“成才”的教育。笔者有机会在全国各地做家庭教育报告,并接触到不同地区、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文化背景的家长几十万人。通过面对面交流、对话、谈心、聊天以及书信交往、电话沟通等形式,对“成长”与“成才”教育进行了充分调研。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淄博市、日照市3026个小学生家庭的家庭教育开展状况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孩子学习态度消极状况普遍""家长陪伴质量整体不高""家长教育行为存在不当""亲子沟通障碍明显""家庭教育开展基础薄弱"等家庭教育问题突出,为解决上述问题,基于社会学视角以建设良好亲子文化为立足点,总结出"3C3E"家庭教育模式,为家长、家庭、...  相似文献   

12.
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发展及其生存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精英-民众和褒扬-贬抑两个维度,可把“社会”观大致区分为“主流社会”、“亚文化群体”、“市/公民社会”和“(反动)统治阶层”四种基本类型。区分显示,社会有复杂而非同质的构成、散裂而非统一的性质、歧异而非一致的评价。因而说到底,社会就是各种群体。其间,存在着权位的强弱、利益的多寡、斗争的输赢以及所有这一切的模糊转换与此消彼长,这就是社会学眼中的“社会”。教育社会学精神及其发展动力,就在于。‘‘发现”教育的“社会”层面,即揭示教育差别、关注教育弱势、批判教育宰制。这种精神,炼就于教育社会学以母子“倒置”而鼎立三足的发展历程之中。“保守”论、“启蒙”论和“激进”论,是当前教育社会学面临的主要困境;这些相互颉颃的指责恰好表明,教育社会学研究本身,并没有内在的意识形态投注,而只是对社会学精神的秉持。  相似文献   

13.
从社会学分析视角来看,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已经成为了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不仅体现在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内容的“小学化”,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教学定位的“小学化”特点。导致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有很多,不仅有家长传统教育理念以及幼儿园办园宗旨带来的影响,缺乏完善的监管机制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解决上述问题,不仅要有效转化家长的教育理念,还需要尽可能地端正幼儿园的办园态度,同时教育主管部门要对幼儿园的教育监管机制进行有效的优化。  相似文献   

14.
简论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鉴于目前我国的教育社会学仍处创建阶段,有必要在学科性质问题上形成一些基本认识。本文扼要评析了国外学者关于教育社会学科性质的三种观点,即“规范学科论”、“事实学科论”和“事实与规范兼有学科论”。结合对上述三种观点的评析,本文提出了三点看法:第一,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第二,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的特殊理论学科;第三,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与社会学的中介学科  相似文献   

15.
"谁的?"与"何以可能?"--教育社会学研究的两种知识学设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章通过比较教育社会学的两种提问方式:“谁的?”与“何以可能?”从而反思教育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的问题意识,试图将教育社会学研究的问题与路向进一步明晰。  相似文献   

16.
自2000年起,金华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和金华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对如何利用活动,有效地、大面积地提升家长开展家庭教育的水平进行了积极的思考,逐步形成了“家长也有教育头脑”的基本理念,并探索在这一基本理念指导下的活动型指导家教的实践形式。相继在金华大市范围内开展了“金华市家家乐家庭教育系列活动”(2001)、“金华市十万家长点  相似文献   

17.
自20世纪50年代起,教育社会学在德国成为教育学的一个重要领域。与英美国家相比,德国的教育社会学是一种教育学取向并归于教育学的学科。基于2019版最新谷歌图书语料库(811万种书籍,8 613亿词汇)与期刊库,通过设计、检索德国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关键词获得德国教育社会学学科发展的历年词频数据,对19世纪以来德国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发展进行追踪,将德国教育社会学学科发展大致划分为四阶段:学科的奠基时期、学科制度的形成时期、学科的衰落时期以及学科的复兴时期。德国教育社会学在“回归教育”“回应时代”“回溯传统”的逻辑理路的指引下,呈现出教育学的学科归属、社会问题的教育“问诊”以及有组织的联合式循证研究的学科发展特点。  相似文献   

18.
陈娟 《贵州教育》2014,(1):19-20
家庭教育是幼儿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幼儿园工作规程》中对做好家长工作、提高家庭教育质量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幼儿园应主动与幼儿家庭配合,帮助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向家长宣传科学保育、教育幼儿的知识,共同担负教育幼儿的任务。”在众多的幼教研究文献中,都一致阐述了家庭教育在子女的成长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对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作一些分析,如在对话中达到彼此的理解、在关爱中严格要求孩子、在耐心中期待孩子成才、在信任中促进孩子的发展等,以期引起人们对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进行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中国学者对教育社会学学科建设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中国教育社会学的发展经历了初建、停滞、重建、成型和发展五个阶段。中国学者对何谓“教育社会学”、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学科体系和研究方法等进行了探索。本文在对这些探索进行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发展必须解决的四个问题:教育社会学要利用“后发优势”,克服“后发劣势”;教育社会学要处理好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中国教育社会学学派的建立;中国教育社会学要有“开放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