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烛之武退秦师》中“以乱易整,不武”这句话,《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的注释是:“用散乱代替整齐,这是不符合武德的。乱,指打完仗后军队散乱。武。指使用武力时所应遵守的道义准则。不武,不符合武德。”而配套的《教师用书》则翻译说:“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  相似文献   

2.
《烛之武退秦师》课本译注:“以乱易整,不武:用散乱代替整齐,这是不符合武德的。乱,指打完仗后军队散乱。易,替代。武,指使用武力时所应遵守的道义准则。不武.不符合武德。”(人教社2007年3月第2版课标本语文必修一)译注既全面又细致,但把“乱”释为“打完仗后军队散乱”.似与课文原意相悖,值得商榷。语出篇末晋文公回答子犯“请击之”的话:  相似文献   

3.
“以乱易整,不武”重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烛之武退秦师>中的"以乱易整,不武"这句话,人教社高中课标版教科书<语文·必修1>的注释是:"用散乱代替整齐,这是不符合武德的.乱,指打完仗后军队散乱.易,替代.武,指使用武力时所应遵守的道义准则.不武,不符合武德."而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却翻译为:"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两种解释差异甚大,又没有提供相应的训诂理据,导致聚讼纷纭,莫衷一是.  相似文献   

4.
高中课文《烛之武退秦师》中有这样一句话:“以乱易整,不武。”课本注释为“用散乱代替整编,这是不武的。乱,指打完仗后军队散乱。易,替代。武,指使用武力时所应遵守的道义准则”;《教师教学用书》翻译为“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查《古代汉语词典》,与本文有关的义项是这样解释:“武,指使用武  相似文献   

5.
<正>一、烛之武退秦师以乱易整,不武。注解⑥的翻译是: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这个翻译值得商榷,理由是,这是一个解说复句,前一个分句与后一个分句,没有内在联系,推不出"不武",只能推出"不知",和"失其所与"同类。用混乱取代整齐,这是不符合武德的。笔者以为,这样翻译似乎更好。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6.
烛之武为何能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入选到苏教版语文必修三。一般论者都认为烛之武之所以能说退秦师,是因为他能言善辩,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说服秦君退兵,苏教版语文教参就是持这种观点。  相似文献   

7.
节选自《左传》的《烛之武退秦师》(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五单元、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言简意赅,历来为中学语文的传统名篇。然而有些词句令人费解,笔者浅陋,兹试析两处。一、"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相似文献   

8.
近阅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以来陆续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发现其中文言文作品的注音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兹举一些典型例证加以说明,希望引起编选者及广大教师的关注。这里的问题,一方面表现为实际的标注错误。例一:第一册《左传·烛之武退秦师》:"晋军函陵,秦军氾南。"教材注"氾"字音为:fan,误。应为:fan,这是春秋时期  相似文献   

9.
高中语文(必修)第四册《过秦论》一文中有这样一句:“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其中的“下吏”一词,课本注为“狱吏”(“狱吏”指管理监狱的官吏——笔者注)。愚以为这个注解值得商榷,根据是: 1.《辞源》合订本第29页注:[下吏]低级官吏。《左传》哀十年:“吊君之下吏。”《淮南子·主术》:“大臣专权,下吏持势。”  相似文献   

10.
董亚 《学语文》2008,(2):20-21
《语文》[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三册第三单元《琵琶行》一课的“枫叶荻花秋瑟瑟”中“瑟瑟”注为“这里形容微风吹动的声音”。人教社新版的新课标实验教科书必修③在对此句诗作注时延用了此说。许多治诗大家的注本也认为是“风吹草木声”,如顾学颉、周汝昌《白居易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7月版),  相似文献   

11.
对《左传》“以乱易整,不武”中“乱”“武”二字,目前有多种解释,但终因施于文句不协而难成定论。文章从字义、文意等方面进行了考辨,否定了前有解释,提出“乱”为“内战”“战争”,“武”为“使用武力应遵循的道义准则”的说法。  相似文献   

12.
《阿房宫赋》中“妃嫔媵嫱"一句,中学语文课本注:“统指六国王侯的宫妃。他们各有等级(妃等级比嫔、嫱高)。媵是陪嫁的人,也可能成为嫔、嫱。”此注不确。一、妃,指王侯配偶或太子之妻。《说文》:“妃,匹也。”《仪礼》:“以某妃配某氏。”孔颖达疏云:“某妃配某氏,尊卑通称也。”《左传·隐公元年》:“惠公元妃孟子”,即元妃孟子乃惠公元配之妻。  相似文献   

13.
前贤对西周《大武》乐章的阐释有诸多误解之处。《礼记》所言之"武宿夜"并非指《昊天有成命》一诗,而是指《大武》乐章,王国维先生对"武宿夜"的理解有误。朱熹《诗集传》并没有认为《周颂·武》是《大武》之首章,朱熹对《左传》楚子语理解有误,后人又对朱熹《诗集传》有关《大武》的数语理解有误。《左传·宣公十二年》楚庄王语明确认为《大武》乐章首章是《时迈》。前贤因误解楚子语而把《时迈》一诗排除在《大武》之外,于是在论及《大武》时只好旁求别解,迂曲求说。  相似文献   

14.
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之以杜注为本,不取贾服者,究其根本,乃贾服杂取《公》《榖》说经,正杜氏所谓"不守丘明之传","於丘明之传,有所不通,皆没而不说,而更肤引《公羊》、《榖梁》,适足自乱"者也。六朝春秋学《公》《榖》尤盛,唐初《五经正义》《春秋》以《左氏》为正,自不容贾服自乱阵脚。杜注训诂多本贾服,地理多本马京,更能"专修丘明之传以释经",即采《公》《榖》,亦能合于《左氏》义例,正足固植左传。  相似文献   

15.
《烛之武退秦师》是《左传》里的名篇,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材里收录了这篇文章,文中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一句里阙注音为jué,义为侵损,削减。这个字的字音引起了一些争论,有人认为教材注解是不恰当的,确切的读音应该是quē,《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4版)在引用此例句时就注quē音。  相似文献   

16.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记晋文公平王室之乱而杀叔带,晋侯请隧故事。关于晋侯请隧,旧注中有两种解释:杜预注说:“阙地通路曰隧。王之葬礼也。诸侯皆悬柩而下。”此说首创于贾谊,见于《贾子、审微》。韦昭《国语》注驳曰:“隧,六隧也。《周礼》天子远郊之地有六乡,则六军之士也;外有六隧,掌供王之贡赋。唯天子有  相似文献   

17.
何谓“武”     
《烛之武退秦师》有一句 :“以乱易整 ,不武。”课本注为 :“用混乱相攻代替联合一致 ,这是不勇武的。”课本虽没有单独注解“武” ,但显然是以“勇武”来解释“武”的。对此注解 ,笔者认为不妥。何谓“武” ?“武 :英武 ,与‘仁’一样 ,都是当时抽象的道德观念”(见阴法鲁《古  相似文献   

18.
《左传》作为一部儒家经典著作,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然其在发挥《春秋》"微言大义"的同时,字词使用上的隔阂又给今人以阅读上的障碍,往往使人不得其解。本文从《左传》中"郑伯侵陈"这一历史事件所涉及的"恶之易也"和齐晋鞌之战中的"三周华不注"入手,从文字、训诂、音韵等角度考释"易"字之含义及假借用法,并得出"华不注"本为"花跗注"的典实。  相似文献   

19.
"不没",《左传》晋杜预注"不以寿终";各种辞书及注释均依此说。本文认为依杜注则"不没"与"没"概念矛盾,故因声求义,论述"不没"只是单音词"没"慢读形成的分音词。  相似文献   

20.
高一《语文》(人教版试验修订本·必修)选编先秦谏说类历史散文三篇:《烛之武退秦师》、《触龙说赵太后》和《邹忌讽齐王纳谏》,皆以情动词警、谏说巧妙而使人君采纳,几达“一言兴邦”之功效。现就三篇文章的“巧谏”艺术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