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赵欣  赵西萍 《预测》2010,29(1):27-34
如何有效缓解工作压力,已成为我国企业组织的管理者和研究人员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在对Karasek工作压力模型相关研究进行回顾的基础上,本文引入个体差异变量——自我效能感,以解释工作控制在工作压力模型中的不同意义,进而提出自我效能感与工作控制的匹配性模型。匹配性模型在详细解释高自我效能者如何应对工作压力的基础上,提出了与低自我效能者相匹配的工作压力模式,对Karasek工作压力模型做了扩展,具有一定的研究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对Karasek工作压力模型相关研究进行回顾的基础上,本文引入个体差异变量--自我效能感,提出自我效能感与工作控制的匹配性模型,并利用层次回归方法对来自医疗行业的344份有效问卷进行实证分析,验证该扩展模型.匹配性模型在详细解释高自我效能者如何应对工作压力的基础上,提出了与低自我效能者相匹配的工作压力模式,对Karasek工作压力模型作了扩展.  相似文献   

3.
闫森  郭瑜桥  吴文清 《预测》2013,32(3):51-54,59
随着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工作设计对产出效率的影响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针对经营者的激励问题,讨论了在模糊工作偏好条件下,基于工作设计的隐性激励机制。首先梳理了工作设计的相关理论,并用工作的系统性、授权度和自由度来描述工作的复杂性。基于委托-代理理论,建立了具有模糊偏好的工作设计激励模型,并依据模型的结果讨论了工作偏好、工作复杂程度以及工作关联度对经营者激励机制的影响,提出了相应的激励措施。最后,对基于工作设计的激励机制进行了案例分析。  相似文献   

4.
委托代理关系下IT外包的激励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委托代理理论为基础,针对IT外包中的道德风险,建立激励机制与监督-奖惩机制相结合的IT外包激励模型,给出发包企业的最佳激励强度和服务提供商的最佳工作努力水平,实现双赢.所设计的激励机制和监督-奖惩机制能够有效地提高服务提供商的工作努力水平,发包企业可以综合地运用这两个机制,监督-奖惩机制的引入也可降低发包企业的代理成本.  相似文献   

5.
《软科学》2015,(5)
通过回顾文献,将MBTI的人格类型与Prediger的二维工作模型结合,分析MBTI人格类型与工作匹配的作用机制,进而绘制企业岗位地图,最终构建以工作匹配为中介变量,工作满意感和工作绩效为结果变量的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6.
柔性激励机制设计及其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与传统激励机制不同的柔性激励机制,具有敏捷性、适应不同情况的能力及灵活性、柔韧性等优势;包括经济激励等正向激励和以威胁激励为代表的负向激励;构建的柔性激励模型包括柔性激励工资和工资模型、威胁激励模型、柔性激励机制的约束模型及有效性检验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柔性激励对企业员工具有诱导性作用,非诱导型员工在一定条件下也会转变成可诱导型员工。企业激励越高,员工维持激励的积极性就越高。由此可以得出柔性激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激励策略、方式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在分析激励机制模型构建原理的基础上,设计盟主型创新联盟的激励机制模型,通过分析激励机制模型的运行过程,检验模型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根据分析结果提出调节转移支付和制定信息调整规则的具体建议,以减少盟主型创新联盟的交流成本,促进联盟内部激励相容。  相似文献   

8.
科技金融人才队伍建设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才作为科技金融的核心载体、科技创新活动的承担者,对于科技金融的有效运行至关重要,而高素质科技金融人才的缺乏一直是我国科技金融发展中的软肋。对此,构建以人才环境改善机制、人才队伍建设投入机制以及人才培养机制为主体,以人才合理流动机制和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为两翼的科技金融人才队伍建设机制结构模型,并阐述该模型的内涵。  相似文献   

9.
文章结合科研院所管理工作实际,以激励过程理论为指导,针对科研院所如何建立以人为本的激励机制,以及如何调动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索。为了解决以往激励机制(如单纯加权系数法)中存在的非连续性问题,使激励作用在合理拉开距离的同时保证其内部机制运作的连续性,本文以短期考核激励机制为例提出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法,通过建立线性模型来诠释科研评价体系的考核结果。该研究结果经实际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对其他行业的管理和激励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城市社区志愿服务对社区服务的发展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公共服务机制的进步,为促进城市社区服务有效发展,要对城市社区志愿服务激励机制进行重视。本文对城市社区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探究问题的形成原因,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促进机制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1.
运用问卷测量的方法,以346名知识员工为被试,探讨了核心工作维度和社会支持两类工作特征作用于敬业度过程中内在动机的中介作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显示:核心工作维度对知识员工敬业度以直接促进作用为主,社会支持对知识员工敬业度为间接促进作用;核心工作维度和社会支持对知识员工内在动机均有促进作用,社会支持作用较大;内在动机在核心工作维度与敬业度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在社会支持与敬业度间具有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2.
工作特征不仅会影响到员工的工作绩效、工作满意度和内在动机,而且也会影响到组织的效能和整体竞争力。通过对179名商业银行员工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商业银行员工工作特征的均值较低,其中以技能多样性和任务完整性两个维度最低,工作特征的部分维度在人口统计变量上存在着显著性差异。因此有必要增加工作本身给员工带来的满足,以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为银行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3.
针对安全系统开发(SSD)创新在信息技术(IT)产业组织中存在"消化上的鸿沟"问题,从组织行为管理角度出发,通过实证研究分析员工在SSD创新消化过程中的心理及行为。构建外在动机、内在动机与SSD创新消化之间关系的模型,解释影响SSD创新消化的心理因素,分析并论证内在动机对外在动机与SSD创新消化之间关系的中介作用,得出SSD创新消化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员工的自我实现需要、好奇心等心理因素能够促进SSD创新消化;内在动机在外在动机对SSD创新消化的影响中具有中介作用,工作特征、报酬奖励等外在动机能够激发员工的内在动机,进而促进SSD创新在IT企业的消化吸收。  相似文献   

14.
企业绩效角度的智力资本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原毅军  张晓峰  王萌 《科学学研究》2007,25(Z2):394-399
本文的目的在于从绩效角度评估企业智力资本的量化模式。本文在总结了传统的评估模型基础上,采取了一个全新的视角——绩效角度来评估智力资本:利用动机、责任和工作满意度的近似指标来构建评估模式,建立了智力资本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基础。该模式描述了企业发展、智力资本与员工绩效之间的相互关系,为管理者提供了有效的管理工具,并为后期研究及企业管理建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建立和证实组织应对工作不安全感及其消极后果的因果链,探究组织如何有效应对和控制工作不安全感及其消极后果。通过Lisrel和SPSS等软件对来自不同行业的219份有效问卷的实证分析表明,工作不安全感显著影响知识型员工的离职倾向和幸福感;工作不确定性会引发工作不安全感;组织发展性支持作为一项压力干预策略,能有效降低知识型员工的工作不安全感和工作不确定性;同时,工作不确定性和工作不安全感在组织发展性支持与知识型员工离职倾向和幸福感之间起连续中介作用。丰富了国内关于工作不安全感的研究,同时从组织关注和个体关注两方面分析工作不安全感的后果,为当前变化情境下的企业如何有效应对和管理知识型员工的工作不安全感提供管理借鉴。  相似文献   

16.
创新自我效能感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探究创新自我效能感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机制是回答"如何激发员工创新行为"问题的新视角。本文以社会认知理论为基础,在创新自我效能与员工创新行为关系中引入了成就动机与工作卷入两个变量,构建了创新自我效能感通过成就动机和工作卷入的中介作用影响员工创新行为的理论假设模型。通过对企业员工的大样本问卷调查,利用478份有效问卷实证检验了理论假设模型,结果发现:创新自我效能感不仅对员工创新行为有直接影响,还通过成就动机和工作卷入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员工创新行为。这是中国情景下的开拓性研究,揭开了创新自我效能感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机制这一"黑箱"。  相似文献   

17.
H公司的岗位工资体系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汉滨 《科技与管理》2008,10(4):105-108
岗位工资是体现劳动差异的工资,体现按劳分配原则。介绍了岗位工资体系设计的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首先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创建了岗位评价的模型,然后对H公司的岗位进行了评价,最后根据岗位评价的结果并结合公司的薪酬策略和市场的薪酬水平,对H公司的岗位工资体系进行了合理设计。  相似文献   

18.
较多研究验证了变革型领导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但二者之间的中介作用机制研究还较为缺乏。通过对一家企业223位基层经理的调查,应用因子分析、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变革型领导与工作满意度显著正相关,情绪智力在变革型领导与工作满意度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建议企业高层应该努力培养基层管理者的变革型领导风格,并且对其情绪管理要给予更多的关注,进而提高他们的工作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