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扬州市2000-2009年数据实证显示:工资性收入增加会显著促进农民消费,财产性收入增加则对之产生负激励,而家庭经营纯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对农民消费支出的影响不显著。这些影响差异缘于农民收入的增长性、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收入增长性和稳定性能促进农民消费;收入不确定性则对农民消费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巩固农民工资性收入的主体地位,克服家庭经营纯收入面临的障碍,尽快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稳定增加转移性收入,以真正解决农民问题。  相似文献   

2.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事关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局。要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就必须发展现代农业,培育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低碳高效生态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实现低碳农业产业化,提高农民的农业收入;就必须促进转移就业,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就必须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农民的转移性收入;就必须完善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提高农民的财产性收入。  相似文献   

3.
2005年以来,永州市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积极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05年全市农民收入增长结构发生了变化,农民收入来源多元化、市场化和非农化的基本格局已经形成。农民收入增长主要依靠工资性收入增长的推动,但目前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和外出务工人数的增长都出现了减缓的趋势,而财政性和转移性收入显著增加。因此,农民增收政策要顺势而为,在保持农业收入稳定增长的同时,更要强化非农收入增长。  相似文献   

4.
促进农民增收是解决三农问题、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难题的有效途径.作为中西部欠发达省份的陕西省应根据近年来农民收入结构的变化,结合区域特点,从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性收入两方面入手,有重点地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同时还要注意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为农民增收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农民收入的结构及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增收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先决条件。从我国现阶段农民收入结构分析:种养业收入不仅占的比例小,而且也没有发展的空间;工资性收入水平长期稳定却难以提高;财产性收入固然是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但农民缺乏启动资金,难以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失地农民的土地补偿性收入虽然相对增长,但目前只是局部的,而且农民是被动地接受政策性补偿。从长远看,相对而言增加财政性收入是农民增收的最佳选择。因此,政府应当积极鼓励农民去合伙、去参股、去投资发展民营经济,增加财产性收入。  相似文献   

6.
湖南是典型的农业大省,如何增加农民收入,是关系到湖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2004年,湖南农民增收的结构是工资性收入增长占30%,家庭经营纯收入占61%,转移性和财产性纯收入占9%;省内不同地区、不同收入阶层农户的收入差距加大,农民收入两极分化;改革开放26年来,湖南农民收入水平在全国的排名逐步后移,历年名次的变化趋势呈现一条下降趋平的曲线,2004年排第15位。  相似文献   

7.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由于各种收入来源增长率不同,导致农民收入结构发生了一定变化。运用灰色关联法分析河北省城镇化进程对农民不同收入来源的影响程度,能够更好地了解河北省农民收入结构变化的特征。结果表明,河北省城镇化率对农民各项收入的影响程度不尽相同,受城镇化率影响最大的是家庭经营性收入,其次是财产性收入、工资性收入,影响最小的是转移性收入。  相似文献   

8.
山西与中部五省农民工资性收入比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模型构建 根据收入来源一般将农民纯收入(I)表示为工资性收入(W)、家庭经营性收入(H)、财产性收入(P)和转移性收入(T)之和,则I=W+H+P+T (1)  相似文献   

9.
中国农村金融在作为农业大国的情况下不仅发展相对落后,其支农的力度、结构都存在不足,导致中国农村金融对农民收入增长的促进作用不显著。采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实证分析1978-2011年中国农村金融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与冲击。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收入的增长主要源于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增加,外生于中国经济内生于国家发展战略的农村金融却没有很好地促进农民增收。财政支农在力度和结构上都存在不合理的因素导致无法发挥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作用,同时,农村储蓄和农业信贷由于"金融抑制"、"金融门槛"等不合理农村金融环境因素的影响也无法从根本上发挥其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加之国家发展战略的配合,进一步加重了农民的贫困。  相似文献   

10.
每年春节一过,各地农民又打起行装走四方,去换脑子、挣票子去了。去年宁夏自治区区农民外出打工52万人次,挣回来的票子等于为全区农民人均增加工资性收入598.8元,占农民增收份额的55%,成为仅次于粮食的第二收入来源。同时劳务输出对更新农民观念、提高劳动素质等深层次的作用更是不容小瞧。  相似文献   

11.
陈江进 《考试周刊》2012,(34):193-194
本文用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荆州市农民纯收入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工资性收入,得出农民纯收入增长主要来源于工资性收入增加的结论,并给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2.
当前,农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与此同时,工资性收入在不断上升。通过研究,发现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与工资性收入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并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验证了工资性收入是恩格尔系数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增加工资性收入能够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13.
农民收入影响因素分析——以河南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河南省为例,选取了农民工资性收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程度、农民受教育水平、财政支农力度四个解释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分析得出:农民工资性收入和农民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对增加农民收入有重要影响。同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程度和财政支农力度对农民收入也有较大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以来农民收入增长中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马太效应”的分化现象突出,2002年至2012年这种分化现象开始凸显,2013年至2021年分化现象不断加剧。在2002年至2012年,快速提升的工资性和转移性收入成为较低收入农户收入增长的主要推动力,而越高收入农户越依赖于家庭经营收入的不断增长,因此,不同增速的来源收入成为支撑不同收入组别农户收入增长的动力。在“后小康”时代提高较低收入农户转移性收入就要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临时困难救助制度,同时要提高城镇化发展水平和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以全面提高农户的转移性和工资性收入。  相似文献   

15.
现阶段农民工资性收入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工资性收入的持续增长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农民整体素质不高、分割的劳动力市场、劳动合同制度不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不全以及农村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等因素,仍然制约我国农民工资性收入的正常增长。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建立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加强劳动合同管理,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发展乡镇企业,是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必须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长效机制,促进农民工资性收入持续增长;加大强农惠农力度,进一步完善财政支农投入机制;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7.
十七大报告在谈及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时首次提出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首先应该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从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高度看,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前提是让低收入者增收,进而使更多人增收,尤其要设法增加农民收入。鉴于当前农民的权利贫困现状,消除制度性歧视,创建公平公正的制度环境,完善农民权利保障机制,才能确保农民的财产性收入。  相似文献   

18.
农业结构的调整对农民农业收入具有增收效应。计量分析显示,安徽省农业内部结构及种植业内部结构的良性变动均能促进农民农业收入。畅通农产品流通渠道,推进农业产业化,健全农村金融市场,增加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优化农业结构,可提高农民增收效应。  相似文献   

19.
我国农民财产性增收的金融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财可理"、"创造理财条件"和"科学理财"是农民财产性增收的前提、基础和实现过程,这些环节的实现有赖于金融条件的具备.在分析农民财产性收入来源、增收途径和我国农民财产性收入状况的基础之上,就当前制约农民财产性增收的各种金融约束条件逐一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农民的收入特点和诉求等针对性地提出了金融创新方案.  相似文献   

20.
基于农民收入增长结构调整的现实问题,利用1998—2018年中国29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滞后模型、空间误差模型、空间效应分解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七大影响因素对农民总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财产性收入都具有显著空间效应;收入来源结构在空间地域上相互作用,农民收入提高受其他地域经济发展环境影响.基于以上结论,研究提出未来一段时间内要全面提升农业规模经营水平、提高农村市场经济水平、优化地区产业布局、提升地区工业化水平、破除制度障碍、发挥政府效能、完善各类涉农政策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