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庭院深深     
正春天,生机盎然的季节,卸下伪装,让一切归于恬适,一个人窝在庭院的角落,享受春天的魔力。热带风情高墙和植物切片融为一体,统一协调,凹凸黄色石材连绵,墙体外光源连贯,古树参天,朴实自然的建筑群体和纯美的休闲家私完美融合,突兀与细腻并存,井井有条。将回归古典、回归本土、回归自然和崇尚实用的生态理念引入私家宅院。  相似文献   

2.
庭院是指各家各户前前后后的自然空间。所谓庭院科学探究,是指基于庭院资源并在庭院中具体展开的科学探究活动。无论城市和乡村,庭院资源都是普遍存在的,它包括植物资源、动物资源、自然资源以及人力资源等。笔者通过庭院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初步开发了植物资源、动物资源、自然资源以及乡土特色资源4个系列16个典型庭院探究种类,并形成了庭院探究的一般活动流程。笔者在实践中发现,基于庭院资源的科学探究活动能拓宽儿童的科学探究空间,将课堂学习和课外探奔紧密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3.
城市庭院绿化设计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城市庭院绿化设计的各个方面:基本设计程序;门前区设计;园中园设计;道路建筑小区及雕塑设计;植物配植设计,提出了上述各方面的设计要点。  相似文献   

4.
在尊重原址和保持原建筑风貌的基础上,将庭院空间进行梳理,分成功能明晰的三大空间:前院、中院和侧院;通过铺装材料、植物和小品等体现庭院特色,延续居民文化风情,将乡村庭院由实用性为主改变成休闲、观赏和实用均衡配置的结合体.  相似文献   

5.
传统庭院空间是能代表中国传统的典型空间方式.从传统庭院空间的内聚性、外向性和二元性三方面为出发点,分别举例探讨了传统的庭院空间在现代公共建筑内应用时的空间转换方式,为以后的同类设计为了一定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6.
汪训 《文教资料》2010,(4):96-97
庭院设计是景观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庭园与日本庭园的共同之处是都保持其自然性,以有限空间创造无限空间.发挥以小见大、以少胜多的效果,有长廊、小桥、池塘、花丛、亭台等,有借景、分景、引景、对景、衬景等。  相似文献   

7.
庭院是传统建筑空间组织形式中重要的空间组成部分,蕴涵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设计理念。根据闽西客家庭院的实际调查,并以培田古民居为例,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实地问卷调查评分法对其庭院空间景观进行综合评价,并依据评价结果对影响客家庭院空间景观评判因子进行分析。针对评价结果的薄弱因子提出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8.
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居住庭院的环境及设计风格也不断融入了新的理念,使庭院景观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不断创新。本文对此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9.
庭院休闲是云南中小城市近年来悄然兴起的休闲旅游方式。庭院休闲式旅游产品可分为餐饮娱乐型、资源基础型、体验参与型等4种类型,同类产品开发中小资本、小规模经营有其特点,但也存在不足,应在提升相关产品文化品质、引导消费和整体发展方面进行改进。  相似文献   

10.
随着时代的变化,原有的乡村庭院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农民的生活需求,其庭院的功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对庭院的要求也从简单的满足休息、农事场地转变为在满足生活、休憩、卫生以及各种生活功能的基础上,更强调满足多种业态功能,并追求美观、个性的精神层面。在功能化的影响下,乡村庭院景观设计也有了诸多改变。  相似文献   

11.
石头砌墙传统建筑是洱海流域白族先民创造的本土建筑文化。银桥镇磻曲村占地48亩的44个古民居院落保存较为完整,在选址布局、规划控制、建筑风格、起居习俗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是历史学、社会学、宗教学、艺术学、建筑学、生态学等研究的重要宝库。磻曲村民居保护要立足文脉性、坚持原真性、发挥主体性、注重协调性、突出发展性,实现乡土建筑传承与村落发展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2.
论标志设计的民族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标志是一种象征艺术,标志设计具有时代性,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加剧,国际特征、发达国家的特征越来越明显。但是,真正有影响力的标志是具有民族性的设计。民族性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特有的人格特质及生活方式。中国传统的化艺术有许多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在强调民族性、地域性时,要用国际间通用的符号语言进行设计。  相似文献   

13.
本雅明是文艺研究领域的一个关键人物,但他的艺术思想遭到了误解。其中,他的艺术本质和发展观就处于这样的遭遇。实际上,他的艺术本质观可以表述为:艺术就是艺术家的语言,就是艺术家的思想存在及内省的表达,就是一种行为、一种体验,一种审美意识,就是艺术家的本质。他比较倾向于浪漫主义。其艺术发展观则可概括为:艺术有生命,它的生命由“内生命”和“外生命”组成;艺术不会消亡;随着时代前进,艺术形式就会新生。他已认识到艺术形式的与时俱进性。  相似文献   

14.
现代艺术设计主题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题是作品的灵魂。艺术设计通过不同主题如呈现文化、回归自然、抽象构成、抒发情感、表现科技等。使我们从中了解不同时期人们的生活、思想、情感及社会文化的情况。关注并致力于现代艺术设计主题之探求。有助于明确设计的目的和方向。  相似文献   

15.
艺术家的人生体验与艺术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创作归根到底都要表现艺术家感受和体验过的人生,而且须有其独特的心灵世界的映照;真切的生活及生命体验,是形成创作冲动及艺术生命的重要依据和前提。艺术家在不同人生遭际中生命体验的差异,对不同审美追求、创作风格的形成,产生很大作用;艺术家人生体验的深切独到与浮泛从俗之别,在艺术创作中有差异分明的体现。艺术作品的高质量,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则是创作者投入了高“成本”,那就是注入其真切的生活、生命体验,以及因此而生成对自然、人生独特的领悟与理解。这应该成为目前出现的某些艺术创作中的浮躁现象的一种启迪或参照。  相似文献   

16.
生活审美化时代的艺术危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活艺术化曾经是中国几代知识分子的梦想和追求。然而当生活艺术化真正来临,怀抱人文理想的精英知识分子却发现,艺术不仅没有发挥他们预期的塑造审美人格的作用,相反成为物质时代消解人类精神的得力工具。当艺术遭遇技术复制和传媒播撒时,当艺术的审美特性被泛滥地使用和消费时,当艺术沦落为商业手段时,当艺术赖以汲取生命之源的生活世界也被逼真的仿制时,我们不能不深刻的体验到艺术的危机正是人类自身的危机。  相似文献   

17.
郁达夫的文学观受到卢梭"返归自然"学说影响,但将"自然"推到了"生"的力量的层面,强调以"艺术的真实"来表现生活,主张在保证文学的艺术价值的基础上发挥其社会效应,把自然作为小说人物的精神栖止所,表现的是人化的自然。卢梭则将自然作为批判近代社会的参照物,强调以朴实风格来表现生活,主张小说创作的教育作用,其在创作中极力表现自然之美。郁达夫在吸收卢梭理论的同时,立足于贫苦多难的祖国,以艺术家的自觉,大胆地进行了突破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对维吾尔族服饰民俗文化中图案、色彩、工艺、禁忌、传说等的解读,可以发现寓含在其中最基本的生态语境,服饰作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和艺术品不仅具有特殊地位,还具有生命的形式和内容。维吾尔人把对自然的独特理解通过服饰表现出来。为服饰注入了深层的精神生命。正是对生命的热爱、尊重、敬畏产生了维吾尔族服饰民俗中的生态文化。  相似文献   

19.
大地艺术被认为是重新燃起人们挽救自然环境的意识.重塑现代人类和自然的依存关系.并成为改善人类生活的一种有效手段。然而,我们认为,对于几何、抽象与秩序的强调,表明大地艺术与现代工业文明之间存在密切联系,过于追求感官体验而忽视对于生态整体性的把握和对于人们内心情感的抚慰。因此.本文认为,如何正确处理艺术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通过作品真正唤起大众对生态问题的关注对人类生存现状的反思,这是生态学时代艺术的责任与重要使命,也是大地艺术必须要进一步解决的难题。  相似文献   

20.
艺术需要,是人类在享受视听体验、扩大生命体验的基础上,提升生命质量的特殊精神需要;它根源于物质需要和功利性意识行为。艺术需要生成艺术行为,艺术行为产生艺术作品,艺术作品构成艺术价值,艺术价值衍生新的艺术需要。以体验性精神需要为逻辑起点,艺术学基础理论就可能发挥作为其他艺术门类“基础规律”的原理功能,并具备开放性、科学性和有机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