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 毫秒
1.
廖冬晴 《武当》2004,(2):10-12
九宫连环步,简称九宫步,源于松溪内家的“练步十八法”,是九宫门训练各种步法的重要方法,在九官掌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传统武技中有“手到步不到,打人  相似文献   

2.
林国华 《武当》2007,(7):12-12
内炼气,外练形。内形于外,外成于内,人乃纯阴,全凭此一息阳气而活泼生机也。乾坤炼气法,乃武当松溪拳宗内功筑基法之一,与  相似文献   

3.
武当松溪小花剑是一路鲜为人知的内家剑术。其动作刚柔相济,缓急相兼,走化转旋,轻灵活便;步法奔腾如流水,身法灵活若游龙,剑法凌厉似蛇信。步随身移,剑随身变,时而单剑击刺,时而双手撩劈。演练起来身剑合一,神形兼备,缓如行云,疾如闪电,轻灵飘逸如行云流水,极具表演价值。  相似文献   

4.
武当南派——松溪内家拳宗阐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国华 《武当》2005,(2):3-4
一、渊源述秘: 松溪内家拳传说源于武当遇真宫三丰祖师脉系,明朝盛行于浙江宁波四明山一带,时有技击家张松溪为最著,故亦有以名立派,称之为松溪内家拳者。又有南太极之称。秘传于宁波鄞县、温州一带,有《宁波府志·张松溪传》为证。  相似文献   

5.
梅花桩功     
梅花桩功专练身体轻灵、步法敏捷,有梅花桩七星桩等名目。初练时不必上桩,可在地面上画若干朵梅花或七星分布,每朵之间距离2尺,待练至一定程度后再上桩。 一、梅花桩设置:一种在一正方形内分立5根木桩,即四角各一根,中心点一根,每根桩之间距离2尺(图1)。另一种为在五角星形的顶点处立5根木桩,每个桩间距为2尺(图2)。每根术桩总长7尺,直径2寸;其一半埋于地下,一半  相似文献   

6.
(一) 明代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内家拳就一度流行于浙江宁波,其中以张松溪最为著名。据《宁波府志·张松溪传》说:“松溪,鄞人,善搏,师孙十三老。其法起于宋……。至嘉靖时,其法遂传于四明,而松溪为最著。”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浙东学派的代表人物黄宗羲(公元1610—1695年),在其所拟写的《王征南墓志》中也说:  相似文献   

7.
蒋兴材 《武当》2008,(5):12-13
戚继光于明代嘉靖三十八年至三十九年(1559--1560),根据抗倭战事需要,在宁波府镇海县甬江口的沙蟹岭西南角扎营驻防,训练新兵,当时偶然结识了新科武状元杨斌(宁波人)。杨斌是张松溪的同门师弟,在杨斌的引见下,张松溪、杨斌以及其他十一位师兄弟共同帮助戚继光训练新兵,戚结合张松溪众师兄弟的特长,汇聚了简单实用的招数,  相似文献   

8.
武宣 《武当》2012,(9):4
2012年8月2日上午,来自西班牙巴塞罗那中西文化交流中心10位国际友人来武当山太子坡道观参观学习,武当山武当松溪内家武术馆馆长、武当松溪派传人张加立道长为他们传授武当武术和武当道教知识。中西文化交流中心团长荷西(josepgiro)  相似文献   

9.
明代嘉靖年间,张松溪以内家拳享名宁波府,传为松溪派拳术创始人。这位技击大师的生平,武术界有过种种纷争及附会。其籍贯,徐哲东《国技论略》提出浙江鄞县、海盐两说,《武术拳种和拳家·张松溪小传》据张松溪派内家拳传人推断其生于温州。其生卒,史籍上未载,唯《武术拳种和拳家》一书推断其生于一五〇六年前后,光宗泰昌年间卒于贵州玉屏,约在1620年左右,终年110多岁。其所习拳种,黄宗羲《王征南墓志铭》、黄百家《内  相似文献   

10.
太极五功     
1.无极桩练法提示:并步站立并步站立。两脚并拢,身体直立;头正,虚领顶劲;立项,松肩沉肘,两手轻贴大腿外侧,舒指展掌。周身放松,意念集中,两眼平视前方(图1)。2.太极桩练法提示:开步举臂~马步双按~马步抱球(1)身法不变,慢慢提起左脚向左平行开步,与肩同宽,左脚踏实;随之,两手慢慢前平举,与肩同宽、同高,两掌心向下,掌指向前,眼看前方(图2)。(2)身法不变,步法不变。两腿屈膝下蹲,两膝关节沿脚尖方向屈蹲,使裆部开圆;同时,两臂屈肘,两手向下按至腹前,掌心向下,掌指向前(图3)。(3)接上势,两手顺缠,沿胸前向上转抱至胸前,两臂成环形,掌指相对,…  相似文献   

11.
武宣 《武当》2013,(7):6
4月28日下午,苏州市吴江区松溪内家武术研究会成立暨表演大会在美丽的丝绸古都盛泽镇隆重举行。苏州市吴江区体育局副局长李慧兰到会,发表了重要讲话。她充分肯定了武当、松溪内家武术的特色和效果,对于促进吴江体育运动的发展,和丰富吴江人民的健身方法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孙武军 《精武》2007,(6):18-19
内家拳这一名称最早出自宁波人黄宗羲之口,所见最早也是最权威的内家拳法也是宁波人黄百家所记;尤其是,说到内家拳必提的两位内家拳大师张松溪和王征南,都是宁波人。宁波古称四明,黄宗羲说,内家拳从张松溪传四明叶继  相似文献   

13.
松溪秘传八卦手(下)@游明生@赵蓉  相似文献   

14.
近现代以来,在西方体育、全球化、国际化的影响下,中国传统武术开始出现"本土化"缺失的现象。南充市松溪内家拳是中国传统武术在本土地域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武术拳种之一。作为地方拳种,在西方体育和竞技武术的影响下,其生存空间逐渐萎缩,传承与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基于"本土化"视角下研究南充松溪内家拳有助于地域拳种的传承与发展。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等方法对南充市松溪内家拳从传入到本土化发展过程进行系统总结。研究认为:中国传统武术的"本土化"发展是武术传承和发展的生命力;中国武术的"本土化"发展更能凸显地域和民族特色,培养地域民族认同感;中国传统武术的"本土化"发展更符合传统武术发展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三、碾步桩(跟步互换桩)"碾步桩"功在少林大金刚拳法中,属于重要的实战基本功练习。它通过左、右形式的"跟步互换"训练,可以有效地强化腿足、腰胯、肩背、手臂等肌群、关节、韧带的劲力与灵活的转换能力;同时又能够针对性地利用跟步的左、右互换强化其攻防基础上的突变能力。使身体的每一部位在训练过程中达到手法、身法、步法的高度协调配合,达到攻防虚实变换中的高度机动性,达到战术转换过程中的高  相似文献   

16.
青野 《精武》2009,(8):8-8
明朝学者沈一贯在其文集中有一篇《搏者·张松溪传》,其中写到:“……嘉靖末又有张松溪,名出边上。张衣工也,其师日孙十三老,大梁街人,性粗戆。张则沉毅寡言,恂恂如儒者……”其他的文献如黄宗羲先生所著的《壬征南墓志铭》的一段介绍:“三峰为武当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进……三峰之术,百年以后流传于陕西,而王宗为最著。温州陈州同受之,以此教其乡人,由是流传于温州,嘉靖间,张松溪为最著。”  相似文献   

17.
颜广文研究武术史的人大都知道,明末著名思想家黄宗羲曾说,内家拳创于张三丰。百年之后,以陕西王宗最著。王宗收徒温州陈州同,内家拳又流传于温州(今河南省温县)。到了明朝嘉靖年间,内家高手又以张松溪最为出名(《南雷集》卷六《王征南墓志铝》)。历史上,内家拳是不是张三丰所创,目前尚无定论。笔者在此并不谈张三丰问题,只介绍张松溪生平事迹。黄宗羲曾编辑《明文海》一书,全书达数千万字之巨。《明文海》卷419收有沈一贯所作的《搏者张松溪传》。沈一贯生于嘉靖年间,隆庆二  相似文献   

18.
浅谈女子乒乓球运动员步法移动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乒乓女子运动员步法移动的速度及合理性远不如男子运动员。就女子运动员本身步法移动特点也有显著的差异性 ,即左右步法比前后步法要好。乒乓球女子运动员的前后步法的调整能力与左右步法有明显差异 ,多数女子运动员的前后步法的调整能力比左右步法差 ,而男子运动员则无明显差异。前后左右步法首先是移动重心 ,重心交换是步法的核心。我们认为步法与身体素质、判断、重心交换、起动密切相关 ,提高步法移动速度必须提高以上诸多方面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一、技击桩技击桩(又称"金刚镇山势")是少林大金刚拳中较为重要的实战功法练习。通过技击桩的训练,不仅可以培养武术基本实战的身型、体势,有效提高在静止状态下实战预备势的正确形态,体验与对手间的心态、距离、劲力的松紧、攻与防之间瞬间的起动,以及手法、身法、眼法、步法等实战具体基础因素相机配合及整体性观念的适度与规范。同时技击桩的训练还可以有效培养拳臂、腰背、肩胯、胸腹、下颏、膝腿、足趾等关节,肌肉部位的劲力感觉,促进攻防战术动作的突发与配合。通过规范、  相似文献   

20.
汪文忠 《武当》2014,(11):50-50
步法技术是散打运动中的重要技术,步法运用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散打整体技术的发挥。散打的步法是由武术中的步法演变过来的。在习练武术步法时,增加散打步法的训练,可以提高散打步法的实用性。一、武术步法与散打步法的特点(一)武术步法的特点习练武术中的步法步型,主要是用来增进腿部力量和速度,以提高两腿移动转换的灵活性与稳定性。最基本的步型有弓步、马步、仆步、歇步和虚步等五种。弓步,以右弓步为例,右脚在前,左脚在后,前后分开,相距约三脚掌,右膝前弓,左腿微屈后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