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片段一]新课开始,教师指导学生复习了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为本节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提供了激疑的源头。教师让学生任意报几个数,老师迅速说出它能否被3整除,其他同学用笔算验证。当学生说出的数都被教师判断出能否被3整除时,学生露出了惊奇、佩服的表情,个个跃跃欲试。学生的求知欲被激起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39、5739"这两个数能否被3整除,学生迅速说能被3整除。这两个数确实是能被3整除,但当老师问到为什么时,学生回答说:"我想个  相似文献   

2.
一、引入教师让学生用数字卡片3、4、5分别组成能被2、5整除的三位数,并让学生说出这样组数的理由。紧接着引导学生思考:用这三个数字能否组成能被3整除的三位数?猜一猜,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在学生提出“个位上是3、6、9的数能被3整除”的猜想后,教师再让学生尝试:如果“3”不放在个位,看组成的三位数能否被3整除。师:奇怪,为什么这三个数字无论怎样排列,组成的三位数都能被3整除呢?这节课我们共同来探索“能被3整除的数”的规律。【评】在学生已掌握“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后,容易产生由一个数的个位数字来判断能否…  相似文献   

3.
在揭示出“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后,教师写出四个数:336、9256、490、53;要求学生判断它们能否被3整除。  相似文献   

4.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教材(修订版)小学数学第十册“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探究、讨论、验证,理解和掌握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并能正确、迅速地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2.培养学生的观察、抽象、概括能力,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探索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教学难点理解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入组数游戏:请用3、4、5三个数字组成一个三位数,使它能被2整除。学生说出后让他们回答是怎么想的?让学生同样用这三个数字组成一个能被5整除的三位数。学生回答后问:你又是怎么…  相似文献   

5.
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第55页。教学目的:1.让学生在操作和探索中掌握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2.使学生能运用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正确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3.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和合作学习的品质。教学重难点:探索并理解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教具学具:小棒、数位表。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猜测特征同学们已经掌握了能被2或5整除的数的特征,并且能利用这个特征很快判断一个数能否被2或5整除,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板书课题)请你们猜一下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可能是什…  相似文献   

6.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教学目标:1.通过猜测、操作、观察、交流等活动,理解和掌握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学会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2.学生经历探究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的过程,培养  相似文献   

7.
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创设问题情景.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质疑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的思维定向奔放,让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求异创造。在新课导入时,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景.以此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把学生带入问题的情景中,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促使他们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例如,教学《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只要学生能说出一个数.自己就能知道它能否被2或5整除。处于强烈的好奇心.学生都抢着说出较大的数,力求难住教师。  相似文献   

8.
曾听过许多老师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一课,听后总感到遗憾:学生一开始总是不能发现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而这时,我们教师总是让学生讨论、观察,小组讨论也成为课堂中的一个热闹场面,但是学生就是不能从这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之和来考虑。最后教师不得不再次引导:“大家能不能算一算这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之和,再算一算这和能否被3整除?”从而得出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我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一课时,作了多种改革尝试,把教材中两课时教学的《能被2、5整除的数》和《能被3整除的数》调整为一课时进行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把这节课的教…  相似文献   

9.
“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教学设计兰化公司一校张秀英一、以旧引新,激发兴趣上课后,教师首先出示1230这个数,问学生:“它能被2、5整除吗?为什么?能被3整除吗?”当学生发现不能单凭数的个位判定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时,就产生了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教师抓住...  相似文献   

10.
创设求知情境——激发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抓住儿童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因势利导,让学生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如教“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先让学生随意说一些自然数,教师立即便能说出哪些数能被2、3、5整除,学生又惊奇又羡慕,产生了“老师是怎么知道的”疑问。  相似文献   

11.
要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精。已设计教案,按照小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教学活动,并在活动中千方百计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一、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数学教学的目的不只是让学生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思考。要思考就必须有思考的对象、思考的问题。数学教师应善于挖掘教材,巧妙设置问题情境,促进学生思考。例如教学“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一上课教师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只要你们任意说出一个数,我就能知道这个数能否被2或5整除。”学生出于好奇心,都抢着说出较大的数,力求难住…  相似文献   

12.
这是一节我们班的实习老师上的课,内容是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在和学生一起复习了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后,老师出示了一组数,请学生判断这些数能否被3整除,学生都用试除的办法进行判断.  相似文献   

13.
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对学习材料的反映也就越清晰,思维活动最积极最有效,学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用"激将"的方法设疑:"你们随便说出一个多位数,大家都不用笔算,看谁先很快判断出这个数能否被3整除."比赛结果,还是老师很快说出每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这时学生觉得新奇:"老师有什么诀窍?"不等教师提问,学生们求知若渴的情绪被澈活起来了.  相似文献   

14.
发现法又称问题探索法。它的特点是教师不直接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替学生创设情境,启发诱导,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索。用发现法教“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是个有益的尝试。今简介如下: 一、创设情境,设疑置难教师在复习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后,应用教材中集合、对应的方法,要求学生说出一些3的倍数。如3、6、9、12、15、18、21、24、27、30……使他们看出能被3整除的数不能象能被2或5整除的数那样,它的个位上没有什么特征可找,从而防止知  相似文献   

15.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第55~56页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能正确、迅速地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概括、归纳等能力。  相似文献   

16.
曾听过很多老师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一课,听后总感到遗憾:学生一开始总是不能发现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而这时,我们教师总是让学生讨论、观察,小组讨论也成为课堂中的一个热闹场面,但是学生就是不能从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之和来考虑。最后教师不得不再次引导:“大家能不能算一算这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之和,再算一算这和能否被3整除?”从而得出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我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一课时,作了多种改革尝试,把教材中两课时教学的“能被2、5整除的数”和“能被3整除的数”调整为一课时进行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把这节课的教…  相似文献   

17.
人的潜能是世界上最有价值的资源。我们的教学目的之一,就是要开发这种资源。潜能的开发,不仅需要学生有更大的求知情感、探索情感、乐学情感,还要有自信、自强的品质。因此教师要善于抓住每个教学环节,加强情感教学。 一、以趣揭题,激发求知情感 对知识的渴求是学生发自内心的欲望,学生一旦产生了这种欲望,便会怀着愉快的心情,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根据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有意识地设置悬念,开展学生考老师的趣味性活动,学生随便说出一个整数,老师马上判断出能否被3整除。学…  相似文献   

18.
“能被3整除的数”教学设计朱福荣教学目标:1知道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会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2.知道能被9整除的数的特征;3.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初步的逻辑思维训练。教学重点:掌握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的方法。教(学〕具:数位表、小棒。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19.
教学目标1.经历和体验能被3整除的数的规律的探索过程。2.知道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3.会判断什么样的数能被3整除。4.利用教师的情感特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  相似文献   

20.
课堂教学中应以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地发展为中心。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 创设情境如教学“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让学生任意报数考教师,结果学生无论举出什么数,教师都知道它能否被2、3、5整除。而教师出题,学生却一下子答不上来。教师为什么如此神速,定有奥妙?学生带着渴求的心态探求其中的规律,也就会把学习看做发自内心的需求而不是一种负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