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通过文献资料法,从传播学及学校武术的角度,阐释了我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学校武术传播的内容及形式。并指出古代学校武术在每个历史时期传播的不同特点,即夏、商、周时期的武术教育以及宋、明、清时期的武学是官办学校中传播,是武术仅存形式,而通过学校进行传播的甚少,而与军事武术的传播则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对武术在古代、近代、现代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价值特点进行分析。并通过分析来探讨武术发展的趋势,以在当前的政治经济条件下找到武术发展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难度'为研究点,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剖析武术发展演进特点及历史意义。得出:'难度'是武术发展最重要的标示;'难度'从概念的不断争议,内容的不断改变,表明竞技武术是曲折、迂回的发展;武术竞技化是限制在'中与西、新与旧'双重的价值系统。  相似文献   

4.
武术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内涵与外延。 在古代文献中,虽然也有关于武术概念的只言片语,但从逻辑学的角度来看,还不是规范意义上的武术概念界定.武术概念的演变是武术现代化进程的产物。纵观近代以来武术的发展,可发现在不同时期人们对武术概念有不同的表述,这一方面反映了武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停地发展变化,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们对武术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深化,同时反映了武术发展的时代印记。  相似文献   

5.
中华武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在中国传统美学理论的指导下,积淀了丰厚的美学内涵。研究武术的美学内涵,应以中华武术美学的发展历史为研究起点,在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中去总结出武术的美学内涵。武术美学的内涵包含三部分,即武术之美包括'意'、'象'、'象外之象',其各部分内容各具特色。  相似文献   

6.
武举制是古代为了选拔杰出的军事人才而创立的一种选拔制度,创立于唐朝,随后历经五代十国时期,逐渐被历史搁浅,到了宋朝宋仁宗时期才得以恢复。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等,对宋代武举制出现前后武术的发展史进行梳理。研究指出:武举归来之前,武术在不同阶层有着差化异表达;武举归来后,军事武术、军事理论以及军队中的武术表演较之前都有了较大的发展,也促进了城市与乡村武术结社组织的出现。  相似文献   

7.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武术的成熟期,目前对于这一时期的武术演变历程及特征研究相对薄弱,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近些年关于明清时期武术研究的文章及书籍进行整理分析,以有利于我们把握和理解武术的整体发展面貌.  相似文献   

8.
<正>我们站在一个特殊的历史节点,这个时代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习近平总书记语)中国梦包括民族之梦、个人之梦,也包括武术之梦。千百年来武术的发展始终是与民族  相似文献   

9.
中华民族传统武术文化内容无比丰富,体系博大精深.从时间上看,其源上溯殷周,其流囊括自春秋后各历史时期的武术文化成果;从地域上看,凡古先民生活之地都与武术产生与发展有密切关系,可谓源远流长.武术的产生及发展过程,按时间顺序可以分为殷周时期、先秦时期、汉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这五个时期互相衔接,清晰地描绘出武术文化发展的脉络,从脉络中显示出武术发展的规律.在今天,要继承与发扬武术文化必须尊重这一规律.  相似文献   

10.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阐述了古代兵器文化是武术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武术文化最好的形象载体。古代兵器虽产生于古代,但在新的时期具有继承、发展和创新的价值。新的时期,我们要利用武术兵器文化自身优势,充分开发武术相关产品,推动武术市场化,产业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武术的生产源起时期、军事主体发展时期、多功能发展时期、体育主导时期以及未来'以人为本'回归时期来阐述其主要功能的变化轨迹,并试探讨主要功能的变化是否从某种程度上左右武术的内在属性,找寻武术主要功能变化与武术主体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2.
明清时期少林武术活动的历史流变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前言 关于少林武术的传承缘起如何描述,目前的武术理论界尚有不同意见。然而,明清时期是少林武术发展史上最为耀眼的亮点,则是众多研究者们较为相同的认识。不过,林林总总的各类史料告诉我们,在明与清这两个封建王朝中,少林武术呈现的文化走向并不一致,对此,现有的研究涉及不多。所以,认真梳理少林武术明清时期不同的历史流变,进而分析其变化的原因,无疑是武术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同时对客观、准确地把握少林武术的基本历史脉络,具有不可替代的学术意义。 一、保邦靖世即传灯——明代少林武术活动的文化主旨 历史发展至明代,典籍中有关“禅宗祖  相似文献   

13.
我们国家一直被赋予'礼仪之邦'的雅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角落,'礼'贯穿始终,同样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武术也不例外。本文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归纳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我国武术礼仪文化的价值分析出发,进而探讨目前我们武术礼仪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初步提出了武术礼仪文化的发展方向及社会化推广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14.
在阅读相关文献及史料的基础上,对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出现的"拳捷"一词,以新的视角做了较全面的分析与阐释,并就有关历史人物的"拳捷"功夫记载进行了考辨,认为"拳捷"是指轻功,而非拳技,这对于研究中国古代体育文化和武术史具有一定的学术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5.
学校武术教育的现状堪忧,引发对'当代学校武术教育价值'问题的思考。对1978年至1998年、1998年至2008年有关'当代学校武术教育价值'的研究进行检索发现,关于学校武术教育价值研究的大部分文献基本上是2000年以后才出现的。对学校武术教育价值的研究是从不同角度进行的,如:素质教育、学校武术教育存在的问题、武德、武...  相似文献   

16.
董逢伟 《精武》2014,(36):213-214
武术是中国古代的技击术,伴随历史的进步而同步发展。军事上的技击价值是它存在的依据,军事的需要主导了武术的发展,使得武术以简单实用的技击技术来满足军事战争的需要,即推动了武术的发展,又限制了武术的发展。明清是武术发展的集大成时期,流派林立,不同风格的拳术、器械都有了空前的发展。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对其兴盛成因进行探究。结果显示:火器的使用与进步促使武术脱离军事技能,民间武术活动得到加强,武术门派逐渐增多,理论著作大量涌现,明清武术迎来了全新的发展面貌。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问卷法,阐述'武术表现形式体系'、'武术价值体系'概念,考证'武术表现形式体系'的形成并分析其特征,阐述'武术价值体系'中各种价值之间的关系以及'双体系'的交叉影响。研究'双体系'庞大复杂的关系,有利于理清武术发展思路,摆正武术发展方向,为中华武术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武术套路是中国武术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本文主要对武术套路中'力'与'势'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阐述,分别界定了武术套路中的'力'与'势',并分析了'力'、'势'对武术套路的影响。最后对如何提高武术套路中的'力'与'势'提出几点建议,希望对武术套路演练水平的提高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9.
'大武术观'和'武术标准化'的提出为我们重新审视中国武术提供了一个多维度和多视角的窗口。文章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武术当代价值与功能进行探讨,历史上武术思想的发展演变往往根植价值取向的变化,在当前大武术观思想和文化兴国战略的指导下,武术也被赋予了更广的价值与功能,同时也给武术自身带来了更加宽...  相似文献   

20.
夏勇 《体育世界》2007,(10):35-36
通过对我国古代徒手体操的沿革进行分析和研究,拟探讨古代徒手体操在各历史时期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