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教学在本质上是一种课程开发过程,教材不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在教学中进行课程创生是课程本质的内在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基于教材、学生作品及师生互动中创生出有教育价值的新课程。教师的课程创生能有效地促进教师、学生及课程的发展。教学中教师课程创生不是随意而行的,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相似文献   

2.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中的教师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教师的关系角度来看,涉及教师与课程之间的关系、教师对课程开发的影响等问题;从教师自身在课程开发中的角色、行为或素质的角度来看,涉及课程开发中的教师角色定位、教师课程能力、教师课程权力等问题;从教师在课堂层面的课程开发角度来看,涉及教师课程创生问题。未来对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中教师问题的关注,可以从学术研究和实践工作两个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3.
教学在本质上是一个课程开发的过程。新课程倡导课程创生取向,教师在教学中应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意义、课程资源和课程理论持续、主动地变革、建构和创新,以生成新课程。而良好的知识结构、课程意识、创生能力、丰富的课程资源、教师的课程权力、教育评价支持等是实现课程创生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4.
课程改革使教师由被动执行课程计划转向积极进行课程创生。工作性质与特点决定了教师进行课程创生主要体现在课程实施中,但在课程决策、开发和研究等方面,也需要进行创生。  相似文献   

5.
课程创生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新要求,但目前教师的课程创生仍处于自为状态,离自觉尚有距离。要使教师的课程创生从自为走向自觉,完成从应然到实然的转变,从教师的角度来说,一是需要在观念层面上准确理解课程本质,二是需要在操作层面上创造性地进行课程运作;从学校的角度来说,则需要学校积极创设并形成以探究、合作和平等对话为基本特征的课程文化。  相似文献   

6.
课程改革使教师由被动执行课程计划转向积极进行课程创生。工作性质与特点决定了教师进行课程创生主要体现在课程实施中,但在课程决策、开发和研究等方面,也需要进行创生。  相似文献   

7.
当今课程领域所出现的开发范式的转型,使我们开始以理解范式的课程理念来思考教师的课程角色。本文在阐释教师作为创生课程的实践者这一角色涵义的基础上,阐述了教师在课程实践中的课程创生层面以及所应具有的课程创生能力素养,以期推动教师课程创生这一理念的真正落实,从而促进学生真正、真实地发展。  相似文献   

8.
<正>新课程不仅意味着教师专业知识的重新组合,而且需要教师对课程文化的理解,对新教育理念的认同。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课程意识。有专家认为,教师课程意识的觉醒是在课程实施中处理好执行与创生的重要条件。执行与创生相融合的课程实施强调师生通过充分的对话、沟通与交流形成对文本的多元文化的理解与意义的建构生成。只有教师拥有了课程意识,  相似文献   

9.
新时代要求教师不仅是制度课程的忠实执行者,更应该是课程的创生者。许多学校又急急忙忙地要求教师像课程专家那样去“编”课程,结果不仅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又因并非真正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而增加了学生的负担,既然课程在本质上是一种教学事件,教学在本质上是一种课程开发过程,作为课程创生者的教师,更应该关注日常教学生活中学生中原发的“琐事”,从经验课程的视野来观照、整合这些“琐事”,既可以使教学做到个别化、有的放矢,又可以实现课程“回归生活”的时代理想。  相似文献   

10.
教师课程意识本质上是内隐于教师个体的动态课程文化观,它主要由教师的课程主体权力意识、课程价值反思意识和课程资源敏感意识构成。不断革新的课程意识有助于促进外语教师课程观更新、个性化专业发展和课程实践优化。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创生外语教师新的课程意识的基本途径是:倡导反思性教学,开展叙事研究和开发校本课程。  相似文献   

11.
课程实施的取向是指对课程实施过程本质的不同认识以及支配这些认识的课程价值观,课程实施的取向集中表现在对课程计划与课程实施过程关系的不同认识上。创生取向是课程实施研究中的新取向。课程创生取向把课程视为教师与学生联合创造并实际体验到的经验,这种课程是情  相似文献   

12.
只有“抗疫”课程化,教师才能教得专业,学生才能学得有效。创生取向的课程具有情境的真实性、过程的建构性、师生的主体性和成长的共进性四点特征。创生取向的课程开发的基本路径包括课程拓展、课程整合与课程新编。课程创生的过程即是学生获得成长与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课程创生过程本身是教学过程,这一过程的目的是促进有效教学。教师对教材(课程)的研究工作通常包含备课、钻研教材等。透过现象看本质,教师的备课就是"以学生为本"对课程进行二次开发,即课程创生过程。现代信息技术成为促进教师课程创生最有力的工具。教  相似文献   

14.
学生的课程意识是学生作为课程的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下,参与课程资源开发和课程创生以及认知课程价值的自觉性和敏感性程度,包括主体意识、创生意识、价值意识和资源意识等几个内在的构成要素。要实现学生课程意识向课程行为的转化,学校和教师必须切实赋予学生适当的课程权力,创新课程与教学的管理制度,构建“学习化”的课程资源系统,强化学生的课程责任意识和责任能力。  相似文献   

15.
众所周知,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引起了教师观、课程观的重要变革。传统的课程观是一种控制型的课程观,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缺少自由度,没有进行课程创生的权利。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这种控制型的课程观已经逐渐被一种民主型的课程观所取代。在民主型的课程观中,教师不只是课程知识的授受者,同时还是课程的建构者、阐释者和创造者;教师不再是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而成为了课程的创生者。正因为如此,教师在当前面临着一个如何更好地进行课程创生的问题。教师要想更好地进行课程创生,则有必要去思考自己在课程创生中应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该如何扮演好这些角色?  相似文献   

16.
学前教育课程创生是指幼儿园教师根据一定的价值取向或幼儿的兴趣需要,优化整合幼儿园内外资源,在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反思批判,主动地、创造性地建构适合幼儿全面、和谐而又富有个性发展的课程的过程,实践性、生成性、建构性、反思性、动态性、开放性是其主要特征;学前教育课程创生具有巨大的现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7.
赋予教师课程开发、课程编制权力"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教师课程开发权能否有效实现成为影响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当前教学实践应走出仅仅关注"创生性课程开发"实现形式的单一化误区,重视与突出"再生性课程开发"实现形式的内在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教师的课程自觉是缓冲教师个体与课程实践彼此疏离状态的动态渐进过程,具有从学科课程的自知、理解课程的自省和开发课程的自立三个发展层次构成。伴随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全过程。教师课程自觉愿景的实现,需要在开放、民主、科学的课程意识中实现学科课程的思维转向,在理解课程的基础上创生个体课程语言体系及课程运作模式,在开发课程的尝试中不断丰富课程实践。  相似文献   

19.
"课程创生"源于教师自觉开发课程的意识觉醒,也是教师教学智慧的结晶。"课程创生"可以理解为教师对课程的再创造,这种创造不单是教师依据个体知识背景、专业素养的课程理解,也不仅指教师基于课程实施情境、教学经验等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观改造,更是教师作为教学实践者对课程进行批判性思考后的成果。  相似文献   

20.
教师即课程,教师是课程的一部分,教师是课程的创造者.新课改强调教师在课程上的意识觉醒,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课程的组织者与创造者.教师在课程中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和解读课程,用自己独特的经验对课程进行反思与建构,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创生出新的教育经验.课程创生是“教师即课程”观念的一个重要方面,高中数学教学的课程创生是必要的、可行的.课程创生促进教学模式的改进,促进数学教育的再创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