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教师的新乡贤角色重塑为乡村教师扎根乡村、立足乡村、奉献乡村奠定了坚实的乡土教育情怀和乡土文化自信。当下,随着乡土文化转型和乡村社会结构秩序重塑,导致乡村教师原有乡贤角色迷失和旁落,他们逐渐沦落为乡土文化的“陌生人”、乡土治理的“逃离者”、乡土教育的“技术人”、公共身份的“遮蔽者”、专业身份的“教书匠”。基于此,重塑新时代乡村教师新乡贤角色,应确立回归乡土的培养机制、厚植反哺乡土的教育情怀、生成在地化实践教育素养,以期实现乡村教师回归乡土主体自觉意识,主动承担应有时代使命和乡土文化责任为价值归旨。  相似文献   

2.
近代以来,在历史与现实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下,乡村教师的乡土文化自信正慢慢消解。基于文化自信的三个维度分析当前乡村教师遭遇的乡土文化缺失困境,究其原因是:乡村教师的文化适应与教师教育体系的区隔;城市文化冲击引发乡村教师乡村文化认同危机;"边缘人"身份与断裂的乡土文化教育导致乡土文化实践缺失。面对现实,乡村教师需回归乡土,增进对乡土文化的了解,地方政府与教育行政部门需重视乡村教师的发展特质;推进乡土文化建设,增强乡村教师乡土文化认同;制定利于乡土文化实践的教育策略,推动乡村教师乡土文化自信的回归与重塑。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和乡村教育改革的融合推进,新生代乡村教师已成为乡村社会转型发展的中流砥柱和高质量教育实现的新生力量。然而,因其特殊经历,他们表现出社会身份游离不定、学校身份他者规训、班级身份统整无力、职业价值使命迷茫等行为,并产生自身作为乡村教师身份迷失的困境。新生代乡村教师身份获得是一个不断学习、反思和建构的过程,是多层次的,受到社会制度文化环境的失衡、乡村学校组织行为文化的封闭、乡村班级教学的特殊能力欠缺、乡土意识使命的缺失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要重建新生代乡村教师身份,应该朝着筑实良好公共制度文化环境的保障、构建乡村学校组织行为的开放互助体制、培育新生代乡村教师扎根乡村的特殊教学能力、激发新生代乡村教师奉献乡村的教育使命等之间保持协调来努力。  相似文献   

4.
公共精神重塑是乡村教师助力乡村教育振兴战略、身心俱在融入乡土社会、回归乡土公共情感世界的题中应有之义。当下,新时代乡村教师囿于公共制度依附、公共使命式微、公共空间离场等现实桎梏未发挥应有的“新乡贤”身份角色。研究发现,乡土社会悬浮化、乡土文化空心化、城乡张力对立化是导致乡村教师公共精神旁落的主要原因。鉴于此,通过融入乡村社会文化生活、肩负乡村教育振兴使命、加大本土定向培养力度等措施重塑乡村教师公共精神。  相似文献   

5.
文化政治工作者是乡村振兴对乡村教师提出的角色要求,揭示了新时代乡村教育具有的文化使命和政治使命.这一角色定位延续了乡村教师在乡村教化中的历史使命,又体现了新时代乡村教育变革的时代要求.文化政治工作者的角色定位表征了乡村教师的复合主体身份,有利于转换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解视角,促进学生的根性发展,推动教师教育理论的创新.具备深厚的乡村教育情怀,注重乡土课程知识的开发,开展文化回应性教学,是文化政治工作者的核心要义.理解文化政治工作者这一时代角色,有助于超越乡村教师的专业工作者的角色,为推动乡村教育和乡村社会的内生发展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6.
乡村教师作为乡村教育的中流砥柱,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诸多生存与发展的问题。乡村教师的工作场域在乡村,他们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乡村环境,因此,其最好的生存状态就是与乡村环境进行位育,走一条科学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成长之路。乡村教师的位育过程,是教师个体生命能量投入与乡土资源交换的过程,是乡村教师与乡村教育环境、教育内涵以及乡村社会共生的过程。然而研究发现,当前乡村教师面临乡土文化价值观薄弱、身份定位错乱以及自我发展内驱力弱化等方面的问题。要重构乡村教师的生存和发展之路,就需要培养乡村教师与乡村文化、乡村教育和乡村社会相协调的能力,推动他们投身乡村社会和乡村教育的发展,使乡村教师在广袤的土地上完成自我升华和超越,生成其生命智慧。  相似文献   

7.
乡村教师具有双重的身份属性。他们既是在乡村积极履践教育使命的"教师";同时又是充分融入乡村共同体的"村中人"。乡村教师的身份认同就是乡村教师及乡村民众对这种双重身份的正确理解,并且双方的行动都高度契合这种理解。根据建构主义的相关原理,乡村教师的身份认同危机是制约乡村公共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另一方面,乡村教师参与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又是其身份重构的重要路径。为了使乡村教师积极参与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进而促进其身份的认同,需要乡村所有成员凝聚共识,深刻体认乡村公共文化发展的多重意义;需要对乡村的政治、经济等制度进行相应变革;还需要动员本乡及他乡的知识分子精英及文化精英,为乡村教师做出榜样示范。  相似文献   

8.
乡村振兴战略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关乎乡村发展的全局性、纲领性、指引性任务,以乡村文化振兴为重要抓手。乡村教师是链接乡村儿童与乡土社会的纽带,肩负着传承、发展、创新乡村文化的使命。面对村落物质形态的消弭、乡村教育的现代化和城市化倾向、城乡之间学校环境差距较大的现实,新生代乡村教师群体的文化性格中过多地显示出专业性和现代性成分,而忽略了对乡土文化的继承、发展与创新使命。立足于当前乡村振兴的大背景,需要正确审视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之间的关系并树立新生代乡村教师的形象,将乡土文化渗入职前职后教育的全过程并培养新生代乡村教师的乡土认同,创设教师融入乡村社会的外部条件并增强新生代乡村教师的文化适应能力,从而重建新生代乡村教师的乡土文化性格,更好地发挥服务乡村、振兴乡村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缩小城乡教育差异的进程中,不管是形式还是内容,乡村教育都以城市教育为蓝本。我们的乡土文化正在这样的改革中悄悄流失。教育给予乡村孩子太多的城市思维,城市认同感,与此同时,教育也在潜移默化地磨灭了乡村孩子对乡土文化的认同、对自身乡土社会成员身份的认同。乡村教育在进入现代化的同时也在被抛离自己的核心层走向边缘化。  相似文献   

10.
乡土文化传承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重要内涵,而教育是文化传承的前沿阵地,文化传承是教育的内在功能,所以乡村文化振兴离不开乡村教育的助力.作为乡土社会的文化精英,乡村教师担承着时代赋予的教育责任,即在承续和改造乡土文化以及培养"文化人"的过程中推动乡村振兴.然而,在乡村发展的特殊时代节点,乡村教师传承文化的责任在多种张力的交互影响下面临着"无知""无情"和"无能"的巨大挑战.面对乡村社会结构调整带来的阶段性功能障碍,乡村教师应从"了解乡土""热爱乡土"和"改造乡土"三个方面,探索文化传承的教育作为,贡献振兴乡村文化的个人智慧和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