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教育场域中存在着惩罚与欺辱现象,前者是必要的,后者则应当杜绝。教育惩罚与欺辱行为的区别是:在行为目的上,教育惩罚具有鲜明的目的指向,体现为规训教化,旨在防止违规行为的再次出现;在价值属性上,教育惩罚意味着对违规学生施以"有意义的痛苦",而非仅仅是"有用的痛苦";从实施过程看,教育惩罚是一个理性化的过程,惩罚行为的内容和方法应当是合理合法的,惩罚过程同时伴随着对人的尊重和关爱;从发生机制看,教育惩罚行为应当符合学校的正当程序,并以制度化的形式固定下来。  相似文献   

2.
所谓惩罚,无非是施以痛苦及剥夺需要。教育中根据需要让被教育者有痛苦的经历及剥夺他们应有的权利都属于教育惩罚行为。教育惩罚是对不良行为的一种强制性纠正。布鲁纳称之为负强化。目前的教育惩罚大体可分为精神类惩罚与行为类惩罚。前者如扣操行分或纪律处分(警告、记过等等),后者如将严重影响课堂秩序的学生请出教室让其反思其过、对做卫生不认真者罚其重做等等。这些惩罚与尊重学生并不矛盾,正如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确定整个惩罚制度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要求他。惩罚与奖赏一样,是教育…  相似文献   

3.
教育惩罚是学校教育中一种常见,却又常被部分教师误解和误用的教育方法,教育惩罚亟待澄清。教育惩罚是给予学生正确反馈、维持教学秩序、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的必要手段,具有内在的合理性。教育惩罚的实施策略包括:差异性策略、一致性策略、严密性策略和适度性策略。  相似文献   

4.
“教育惩罚”是以教育为前提,以惩罚为手段,以不损伤学生的身体为原则,以不再出现要“罚”的行为为目的,通常包括学校惩罚和教师惩罚。教师是学校惩罚的具体执行者,主要是对有事实违规行为的学生进行教育和惩罚,如训诫、斥责、惩罚性值日、惩罚性更正作业、取消某项权利等。教育惩罚,在行使过程中兼具教育与制裁的双重性质,目的在于教育和戒除,而非单纯的惩罚。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合理的惩罚制度不仅是合法的,也是必要的。正如捷克伟大的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所说:“犯了错误的人应该受到惩罚,但他们之所以受罚,并非因为他们犯了过错……  相似文献   

5.
论教育惩罚     
刘智  董姗 《华章》2012,(21)
惩罚作为一种教育手段,从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一定的正面意义.因此我们有必要理性的认识惩罚.学校教育中,合理的惩罚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应当遵循科学原则,灵活适度的实施教育惩罚,发挥惩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教育过程中的惩罚是必要的,但要禁止欺辱。教育惩罚与欺辱行为的区别主要体现在行为目的、价值属性、实施过程和发生机制四个方面,分别表现为规训教化与任性随意的对立、"有意义的痛苦"与"无价值的痛苦"的对立、理性化与非理性的对立、制度化与非制度化的对立。  相似文献   

7.
谈学生管理中的惩罚行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惩罚的历史及其产生的根源为规范学生行为而对学生施以惩罚的历史源远流长。《学记》中被称为“教之大论”的七条管理措施之一就是教师要备好教鞭和戒尺,以维持严肃的教学秩序。明清国子监设有绳衍厅,内置集衍册,记录学生所犯过错,绳愆厅有权对学生施以惩处。中国过去的私塾的体罚之酷是有名的。在古代各民族的儿童教育中,体罚是相当普遍的现象。古代埃及、古希腊罗马、西欧中世纪及其以后都有关于体罚的格言流传下来。中国的“教”字则是由表示教育目的和内容的“孝”与表示教育方法的“攴”(扑打)组成的,说明无体罚即无教育。…  相似文献   

8.
一、教育惩罚的运作对象:肉体与灵魂? 对于教育惩罚的运作对象,我们往往认为这是一个无须探讨的问题。因为惩罚指涉的对象无疑是学生,是给学生施加某种痛苦或不快,也即“惩罚首先包含有意对违反规则的学生施加痛苦的意思”^[1]。  相似文献   

9.
韦士政 《新疆教育》2013,(13):129-129
在班级管理教育中,对犯错的学生,“赏识”教育和“惩罚”应当并行,尤其要大胆、科学地使用“惩罚”的手段教育学生。正确的看待惩罚教育,师生应明确其必要性,采用合理惩罚方式,把握尺度,按照一定的合理程序进行惩罚。  相似文献   

10.
教育中的惩罚行为造成了师生相互伤害的问题,实然惩罚与或然惩罚相左、应然惩罚与必然惩罚相右。作为理性教育惩罚,以儿童生命个体发展为目的,是意志自律者的道德律,是教育惩罚行为的法则;作为知性自然惩罚,在教育惩罚理念范导下,成为教育惩罚行为的准则,调和应然惩罚与必然惩罚的同时也调和了实然惩罚与或然惩罚。自然惩罚是教育惩罚行为的准则而不是法则,不仅让教育惩罚行为发生的时空可以移动,还为实践中必要的教育强制留下回旋余地,从而使教育惩罚行为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1.
小学教育是基础型教育,小学是学生发展成长中十分重要的阶段。教育惩罚是一种教育学生的方式,运用合理可以成为推动小学生成长的动力,然而,小学老师在展开教育惩罚时存在很多问题。本文首先从老师对教育惩罚的认识不足、变相体罚严重、超负荷心理惩罚这三点说明我国小学教育教育惩罚中现存问题,然后提出以老师、学校、政府为合力的教育惩罚实行策略。  相似文献   

12.
教育与惩罚     
根据当今社会盲目地追求民主式教育、人文式教育,杜绝“惩罚”式教育的情况下,本文多视角地阐述了盲目民主、盲目人文背后带给学生、学校和社会的严重后果,阐明了没有“惩罚”办不好教育,没有“惩罚”就不是完整教育的观点,提出“惩罚”与教育两者必须有机结合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一直以来,在对孩子的教育中严守着“严师出高徒,棍棒出孝子”的信条,但是如今一提到“惩罚教育”,听者闻之变色,因为大多数学校热衷于提倡“赏识教育”、“愉快教育”、“无批评式教育”、“激励教育”,这些教育手段被社会舆论炒得如火如荼,如同包治百病的良药,很多人也为此走出来献身说法,相对而言,“挫折教育”、“惩罚教育”则被冷落遗忘。我认为。这是一种可怕的现象,无论是“赏识教育”,还是“惩罚教育”。它们只是教育中的一种教育手段,应该平衡发展,丢掉任何一方,都会给人以缺失感,最终会出现教育怪状。  相似文献   

14.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认为:我们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不应该忽视"惩罚"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他强调,没有惩罚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假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可见,惩罚是学校教育的需要,是学生成长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幼儿园惩罚教育是指幼儿园教师在保障幼儿园日常生活正常进行,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前提下,对幼儿的不良行为和认知进行否定性评价,引起幼儿内心的不愉快情绪体验,从而减少或杜绝幼儿的不良行为和认知,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教师在实施惩罚教育时应注意家园一致,情理交融,适时适度,使惩罚教育既能制止幼儿的不良行为,保证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又能增进师幼之间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6.
谈惩罚中的“蝴蝶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惩罚是对学生的违规行为进行控制和纠正的常用方式或手段,其基本功能在于消除学校中的违规行为或某些不需要的行为,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广义的惩罚包括口头批评、训斥、谴责、暂时剥夺权利、体罚及变相体罚、处分等形式。  相似文献   

17.
教育惩罚:教师的职责和权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学生在课堂上公然违反课堂纪律时,当学生违反学校规章制度时,教师该如何处理?在当前教育中,有两种极端倾向:一种是滥用惩罚,甚至体罚或变相体罚;一种是不敢使用惩罚,不作为。一般来说,发生教师体罚学生的不良现象是有地域性的,在农村以及边远地区学校的案发率普遍要高于城市学校。乡村教师的教学水平、个人素质偏低,对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有更多的压力和渴望,体罚或变相体罚就容易出现。而在城市中,更多的教师是“谈惩色变”。“赏识教育”、“愉快教育”的倡导,新闻媒体对某些体罚、变相体罚学生不当事件的报道,学校对教师的告诫:“安…  相似文献   

18.
在一些老师极力推崇赏识教育的时候,不应忘记,教育中的惩罚也是不可或缺的。我很欣赏这样一种观点: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我们有时看到教育中这样一种现象:老师对犯错误的学生不敢批评,批评轻了学生视若耳旁风,批评重了学生会“上告”。甚至个别老师被学生从课堂中“哄”跑,丧尽师道尊严。在社会生活中,谁违背了国家的法律,谁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既然惩罚不能从我们国家中消失,那么学校教育中就不能没有惩罚。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讲过:“合理的惩罚制度有助于学生形成坚强的性格,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能培养学生抵抗诱惑和战胜…  相似文献   

19.
在一个赏识教育过度泛滥的时代,我们有必要反思我们教育政策的极端性。如果说惩罚教育与赏识教育是一对矛盾体的话,我们需要重提惩罚教育,因为只有矛盾的双方相互对立、相互依存,才能达到和谐。我们说,惩罚教育是学校教育中一种必不可少的教育方式,学校教育中如果没有惩罚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学校教育中的惩罚教育,不等同于“体罚教育”,  相似文献   

20.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惩罚教育在坚持"教育性关怀"原则下,通过"当头棒喝"让学生认识自己的错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自我惩罚、集体惩罚和制度惩罚是三个比较理性的惩罚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