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邓小平抓住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问题,形成了科学的社会主义观,即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做出了科学判断;阐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提出过许多经济建设的构想和精辟的论断,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提出和论述了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动力的理论;提出和论述了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勤俭建国的理论,并制定了一系列建设社会主义的方针和政策;全面论述了社会主义工业和农业发展关系的理论,发展了马克思关于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基础的思想;论述了中国要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利用外资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性和基本原则,发展了列宁关于利用外资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理论;提出和论述了我国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冲破斯大林理论观点的禁锢,肯定社会主义生产资料也是商品,并充分肯定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发展了列宁和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理论。  相似文献   

3.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物质基础;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保证人民民主权利的实现,提高人的政治素质;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切实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人们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在实现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指明了方向;政治文明是人们改造社会所获得的政治成果的总和,主要表现为社会政治制度的优化和政治生活的改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以往社会的政治文明根本不同,它是一种新型的政治文明;在社会主义文明体系中,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首先明确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根本途径和根本原则。  相似文献   

5.
对历史方位,即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正确标定是确定党的备斗目标的前提。毛泽东、邓小平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失误和成功,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能否正确标定历史方位。江泽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初级阶段社会主义作了区分;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备斗目标,从而进一步发展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思想。  相似文献   

6.
建国以后,毛泽东立足于中国国情.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其主要贡献为:提出了摆脱苏联模式,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建设道路;提出了中国尚处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论断;提出了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来,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总体目标和战略步骤;提出了勤俭建国和增产节约的经济建设方针。毛泽东的这些艰辛探索,对于我们深刻理解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民主与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社会所开创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具有发展上的内在逻辑。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社会主义民主的中国特色奠定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关键;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决定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一个长期、渐进的历史过程。从理论和实践上剖析这些逻辑联系,有利于全面深入地理解社会主义民主和政治文明,对于促进社会主义民主和政治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经历了三个历史性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马克思主义阶段,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广泛传播的阶段;第二阶段是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阶段,这是一个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初步探索的阶段;第三阶段是邓小平理论阶段,这是在对现实社会主义的发展程度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对如何建设、发展社会主义的认识日趋成熟的阶段,从而宏观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性飞跃。  相似文献   

9.
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发展社会主义本质是保证社会主义长期稳定繁荣的关键;社会稳定是保证社会主义本质得以发展的前提。  相似文献   

10.
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经历了一个上升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也向我们证明: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坚持和改善中国共产党对政治文明建设的领导;充分认识政治文明建设的长期性,并用法律和制度加以保障和推进;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在建设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1.
《慎子》提出的法治为主,人治为辅以及礼法兼顾的观点对我国古代管理思想产生过重要影响。《慎子》国家管理思想中所倡导的人治、法治、术治兼顾,既是刑主德辅思想的基本源头,同时也是从礼治到法治的一个关键环节,可以给现代国家管理者以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法治、人治各自存在的客观条件,并用法律经济学分析的方法,分析了不同经济条件下,社会该如何选择法治和人治。这种分析不仅会开拓我们视野,使得我们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治的逐渐形成有一个更为务实的态度,而且可能使我们在实践中对法治和人治都获得一种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法治思想是我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治国方略的思想源头,他提出的要以法治代替人治,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等法治思想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法制建设进程,邓小平法治思想对真正建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依法治国的过程中,法治的民间基础起着重要的作用.没有法治的民间基础,依法治国就不可能实现.我国由于受历史和传统的影响,法治的民间基础十分薄弱,需要特别的培育。通过教育和加强制度建设,为依法治国培育坚实的民间基础.  相似文献   

15.
依法执政作为党的执政方式的新发展,赋予了党的执政新内涵,对党的执政活动提出了新要求,深刻把握依法执政的本质要求,对于改进党的执政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法治与人治的对立,主要表现为法律与领导个人的意志之间的对立。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不但提出了主张法治,反对人活的思想;而且还深刻地阐明了法治的内涵,及其与人治的严格区别。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既是法制的实现形式,也系统地表明了邓小平法治思想的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17.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由革命党转变为执掌全国政权的执政党。在近60年的执政实践中,我们党不断探索执政兴国规律,历经坎坷曲折,得出了依法执政的科学结论,并把它上升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基本经验和原则之一。要使依法执政成为全党共识,始终坚持和贯彻依法执政的原则,就必须深刻认识依法执政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18.
论依法治国的法治理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法治国是党的治国方略,建设法治国家必须树立法治理论.法治是人类社会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确立法治理念必须解决"法治"与"人治"的根本区别,分清"法制"与"法治"的一般特征,处理好"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苏共执政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社会主义民主遭到严重破坏。重新反思苏共亡党的教训,我们必须不断强化党的民主执政意识;必须改革和完善民主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必须坚持依法执政,强化党的执政功能;必须完善和强化民主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20.
董必武法治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必武的法制思想.深刻阐述了法治的价值、内涵和形式,具体论述了实现社会主义法治的方法、途径,准确地揭示了以法治国的必要性,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和鲜明特征的法治观。他的法冶思想及其实践奠定了社会主义法治的理论基础、思想渊源和制度框架,这对于我们今天大力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