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3 毫秒
1.
明武宗猝死后,明代政治需要大刀阔斧的改革,但改革所依靠的力量不是杨廷和集团。恰恰相反,要改革,首先必须要清除杨廷和集团。杨廷和集团违背武宗遗诏挑起的大礼议为新科进士张璁提供了脱颖而出的平台。张璁以其敏锐、自信、求实和坚强意志经受住了大礼议的考验,同时得到了世宗的赏识和信赖,这才是嘉靖改革的起点。张璁是明代六十年改革的开启者,是明代改革第一臣。  相似文献   

2.
明武宗的猝死使明代政治走到了十字路口,是沿着武宗的老路继续滑行,还是改弦易辙,必须作出选择.这一选择权掌握在世宗手中,而不是在杨廷和等人手中.杨廷和等人能否被世宗选中,这是决定嘉靖政局走向的关键问题.世宗顺利即位后,通过"大礼议"将杨廷和集团彻底击碎,确定了新的施政理念,完成了明代政治的转型.选帝、世宗登基和清除杨廷和集团是正德、嘉靖之际历史走向的主线.  相似文献   

3.
张璁和杨一清是嘉靖前期政坛上的两位高级官员.大礼议中,张璁倾力支持世宗的大礼观,杨一清对张璁的观点表示认同;在李福达案的善后处理问题上,杨一清竭力调和张璁等人与守旧派的矛盾;在是否推行"科道互纠"与清理翰林院积弊问题上,张璁、杨一清分歧明显;在杨一清受贿问题上,张璁尽力保全杨一清.两人之间的互动,不仅影响到各自的事功和政治命运,而且影响到嘉靖前期政局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以议礼为线索,嘉靖初年发生了一系列政治纷争。在李福达案与科、道互纠中,世宗与张璁等人的通力合作,成为嘉靖朝君臣以文书交流的先声与契机。通过君臣之间的秘密文书往来,世宗借汪佃侍讲一事机密、有效地清查翰林官员,皇权在具体政务实施中的作用得以放大。在张璁、桂萼去职与杨一清受贿两案中,秘密通信成为诸臣攻讦政敌、倾轧同僚的手段。世宗君臣视私密文书通信为重要交流手段,共同铸就了后大礼议时代的嘉靖初年政治。  相似文献   

5.
大礼议是明代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件大事。要对明代中后期改革历史进行客观、深入的研究,首先必须重新认识大礼议事件。而重新审视大礼议的关键在于剔除张璁“迎合”世宗的传统偏见。从张璁依据具有法律效力的武宗遗诏、依时据实和顺应人情等三个方面反映出的议礼思想来看,张璁对杨廷和违背武宗遗诏而强迫世宗改换父母主张的坚决抵制是合法、合理、顺情之举,而非“迎合”、“揣摩”世宗之私心的“小人”行为;在大礼议中,杨廷和追随者对其违法、悖理、逆情的主张极力迎合附会,他们才是真正的迎合集团,这是导致他们失败的根本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明代大礼议是明代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以张璁、桂萼为代表的新锐改革派最终战胜了以杨廷和为首的阁老派.随后,改革派继续在王守仁思想指导下推行了嘉靖改革.  相似文献   

7.
嘉靖八年内阁之争是继"大礼议"后明统治集团内部又一次政治动荡,包括"张璁桂萼党案"与"杨一清纳贿案"两个发展阶段。经一番曲折,大学士张璁、桂萼先败后胜,而首辅杨一清以"纳贿罪"被迫致仕,其余被牵扯其中并遭到打击的大小官员亦数十人。其胜负关键除传统史家强调之霍韬对杨一清的两次弹劾外,还包括"议礼新贵"另一健将——吏部尚书方献夫的密疏攻击。杨一清"纳贿罪"成立与否还尚难定论,而决定嘉靖八年内阁之争结果的并非"贿与不贿",而是在于"党与不党"。导致其罢职的根本原因是明世宗对"结党擅权"的疑虑,所谓"纳贿罪"实为世宗"权力平衡"的政治借口。  相似文献   

8.
杨慎论民间传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祖籍四川新都,出生于北京一个书香世宦大家。父亲杨廷和是明武宗、世宗两朝的名宰相。杨慎以贵胄出身,又盛负才名,自幼被李东阳目为小友,人称杨门“贾谊”。正德六年(1511年)殿试第一,授翰林院修撰,出仕馆阁。嘉靖三年(1524年)因“议大礼”忤逆世宗,两遭廷杖,大难不死,被“永远充军”,谪戍云南永昌卫,居三十一年,客死戍所。  相似文献   

9.
世宗“即位诏”的颁布,不仅稳定了政局,而且成为“嘉靖新政”的政治纲领。但是长达六年的“大礼议”阻碍了杨廷和等人改革的进程,使武宗弊政革而复生。尽管如此,“即位诏”清醒地把握了嘉靖初期政治的关键,因而很多内容被其政敌——“议礼派”所继承。  相似文献   

10.
明武宗暴亡后江彬被捕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正德十六年三月十四日,武宗暴卒,其生前宠臣江彬不久被捕,成为当时极具影响的一件大事。关于江彬被捕的原因,众说纷纭,其中以江彬因谋反被捕一说影响最大。事实上,杨廷和等人为确保京师安全而急速调兵设防,使京城居民误认为江彬密谋叛乱,杨廷和等人不得不借机拘捕江彬以平息舆情,稳定政局,这是江彬被捕的直接原因。而江彬与宦官阁臣之间所固有的矛盾是其率先受到打击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