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象《庄子注》对“逍遥游”概念的阐释与《庄子》“逍遥游”本意有诸多差异.郭象《逍遥游》篇注文中,这种差异尤为明显.郭象的“逍遥”观是“足性逍遥”,而《庄子》“逍遥”的本意则是“超越逍遥”.二者具体差异表现在:“小大之辩”与“足性则物齐”、“有待”与“无待”、“足性”与“超越”三方面.通过探究郭象“足性逍遥”观提出的社会历史背景与学术发展的内在原因,可以发现郭象作出这一重新阐释的真正目的在于调和自然与名教的矛盾,为名教寻求合理性,维护现存统治与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2.
一、“逍遥游”——人在天地自然中的精神漫游人教版第四册所选《逍遥游》为《庄子》一书的首篇,主旨是讲人生的境界。在庄子看来,理想的人生境界就是人生在世能作“逍遥游”。那么,什么是“逍遥游”呢?先说“逍遥”的语义。在《庄子》一书中,“逍遥”一词的含义是指一个人在生活中自由自在、悠然自得的精神状态或内心状态。《庄子》一书中,多次使用到“逍遥”一词,有时单独使用,有时和“彷徨”一词对举使用,但词义始终不变。如“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庄子·逍遥游》);“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庄子·大宗师》);…  相似文献   

3.
马荣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31(1):101-103,107
以如何在现实的人间世之中达到对人性的终极关怀,庄子将“逍遥”引入了人间世。同时,庄子的《逍遥游》也是一种给予重重束缚下人生以一种自由的希望,因此,本文即从郭注成玄英疏探讨庄子《逍遥游》的境界及意义,从“顺万物之性,游变化之途”阐述对庄子的思想世界更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逍遥游的境界令人神往,而逍遥游的涵义却扑朔迷离.通过对"小大之辩"的辨析,可以看出,小大二分是庄子哲学思想的逻辑原点.从这一原点出发,<庄子>一书,尤其是庄子亲著的内七篇,从创作方法到思维模式无不贯穿这一逻辑特征.因此"逍遥游"分小逍遥和大逍遥两种境界实为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5.
陈赟 《文教资料》2011,(33):88-91
《逍遥游》中大鹏是否逍遥,历来聚讼纷纭,其实这是误读庄子产生的假问题。从《逍遥游》的论证思路看,庄子在文中并不关心大鹏逍遥与否,仅仅是用大鹏寓言来说明“小大之辨”,为“无己”“无功”“无名”这个惊世骇俗的论点出场做心理铺垫。大鹏寓言与逍遥之境没有直接的逻辑关系。假问题的产生.在于人们把庄子无端崖的“卮言”当做传统的逻辑论证“庄语”来阅读了。研读《庄子》,应该对“卮言”这种诗性的论证方式予以充分重视,从语言修辞入手,方不至于胶柱鼓瑟、郢书燕说。  相似文献   

6.
针对《庄子·逍遥游》“野马”、“尘埃”为一物还是两物的争论,以王叔岷《庄子校释》“野马”、“尘埃”是一物为参照,指出其古籍注解之方法存在的问题;又运用语言学之语法相关理论,考察了《庄子·内篇》时代判断句“A也,B也,C也”的主语和谓语分布情况,得出A、B为主语,C为谓语的结论,进而证实“野马”、“尘埃”当为两物.  相似文献   

7.
对于庄子《逍遥游》旨意传统有两种经典解释:即郭象的大鹏与小鸟都逍遥和支道林的大鹏与小鸟都不逍遥这两种结论。陈寅恪先生在30年代考证这两种结论产生的学术背景,陈先生认为:郭象观点的产生源于当时的社会思潮,即源于魏晋清谈的一种发展,具体而言就是风行一时之“才性论”。而通过对《高僧传》等经典的钩稽,陈先生指出,支道林观点显然是源于佛家经典。由陈先生之考证,一方面说明中国佛、道之发展相融相汇;另一方面也说明郭、支两种观点却都是囿于社会思潮之影响,没有昭示出庄子文本的真意。本文从庄子文本出发,结合庄子理论,对《逍遥游》进行了重点疏释,认为庄子的真意是强调道与物之对立的“小大之辨”,即大鹏逍遥,小鸟不逍遥。由此理清了这桩千古公案。  相似文献   

8.
《逍遥游》是《庄子》中最为后世称誉的奇文,其首段文字刻画了大鹏怒飞高举的伟岸形象,同时也描摹出小鸟自甘拘圃的自得之状。庄子本欲以此说明惟有“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的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达到物我同一、逍遥世外的理想境界,然而后人却根据各自的理解,对庄子这一逍遥游思想作了不同的诠释。本文拟对其演变轨迹作大致勾勒。  相似文献   

9.
<正> 庄子的人生观主旨就是求“无用之用”,或以“无用为大用”。这在《庄子》一书中多有表现,如内篇《逍遥游》:“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仿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人间世》:“……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南伯子綦游乎商之丘,见到一株大商丘树,“仰而视  相似文献   

10.
关于庄子《逍遥游》什么是“逍遥”,是大鹏逍遥还是小鸟逍遥,是大鹏、小鸟都逍遥还是大鹏、小鸟都不逍遥,至今争论不休。庄子之所以要塑造一个大鹏鸟,并写小鸟讥笑大鹏,目的是引出“小大之辨”,并从而加以批判。庄子强调的是“无”,“无”得越彻底越好,只有“至人无己”才是“逍遥”。  相似文献   

11.
在《庄子》的内七篇中,《逍遥游》是相当重要的一篇。而“大小之辩”又是《逍遥游》的题旨所在。但前人和时贤对“大小之辩”的理解各不相同,甚至有人由此得出《逍遥游》和《齐物论》二文互相矛盾的结论。这其实是片面、静态理解庄子的“大小之辩”所得出的结论。若从动态角度去剖析和理解“大小之辩”,则所谓《逍遥游》和《齐物论》二文的矛盾是可以被消解的。  相似文献   

12.
庄子的“逍遥”特指一种无所穷困的精神境界。在《逍遥游》中,庄子提出用“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方式来超越人生困境,以实现他的无任何负累和障碍的逍遥人生。  相似文献   

13.
《逍遥游》是庄子的名篇。在文章中,庄子阐述了怎样才能真正逍遥的问题。这“逍遥”,有悠然自在,无拘无束之意。而在教学中,有不少老师和学生反映,庄子的《逍遥游》汪洋恣肆,奇诡浪漫,文理深刻奥妙,结构繁复纷纭,语句估屈聱牙,学得可真是很不逍遥。  相似文献   

14.
《逍遥游》所表现的超自然性是庄子理想的最高境界。庄子写物大之大是为了烘托另一种比物大更大的超自然之大,即道的无限广大,并由此而探讨了人类的小知与大知问题。在此基础上,庄子又直接揭示了逍遥境界的不同层次,即有待逍遥(自然性)和无待逍遥(超自然),而庄子追求的是高层次的无待逍遥。庄子还从人、事、物的功用角度出发,进一步阐述了无待逍遥所表现的无为与无用的超然价值,并最终表明了其无为人生与无为政治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15.
孙优 《学语文》2014,(1):20-20
正《逍遥游》作为《庄子》的扛鼎之作,在整个庄学思想中至关重要。历代庄学研究者都给予特别重视。我们可将其梳理为三个层次:"至人无己"逍遥、"神人无功"逍遥与"圣人无名"逍遥。"逍遥"一词在《诗经》中也有出现,如《诗经·郑风·清人》中的"河上乎逍遥"。而在《庄子》中出现更  相似文献   

16.
如果有这样一个问题:在庄子的《逍遥游》中,“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的鲲鹏。和“决起而飞”“控于地而已矣”的蜩与学鸠,两者谁更逍遥?读过《逍遥游》的朋友.也许会对这一问题不以为然。因为庄子对“逍遥游”给出的定义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是“无所待”,而无论是鲲鹏还是蜩与学鸠,与“御风而行”的列子一样.它们的飞行至少都离不开一样东西,那就是风,所以它们都称不上真正的逍遥游。[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逍遥游》是《庄子》一书的第一篇,亦是庄子散文的代表作。它的中心思想是说:人应当不受任何束缚,自由自在地活动。这实际上反映了庄子要求超越时空、摆脱客观现实的影响和制约,忘掉一切,在主观幻想中实现“逍遥”的人生观。所谓“逍遥游”就是无拘无束地绝对自由地活动。我认为,庄子的思想基本上是消极的,他的政治主张一般说来也是反动的,但是《庄子》散文作为文学作品却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庄子》散文一般都想象丰富,宏放雄肆,壮丽瑰玮,有很浓厚的文学意味。《逍遥游》这篇文章集中体现了《庄子》散文的艺术风格。首先,《逍遥游》在构思…  相似文献   

18.
《逍遥游》以多个意象、多组隐喻及其构成的多个场景来展开论述,要获取《逍遥游》表达的思想,必须通过解析这些意象、隐喻、场景来实现。从对《逍遥游》的语义分析来看,文本借助“鲲鹏”意象引出“小大之辩”的论题,再通过对“至人、神人、圣人”形象的描述,揭示出《逍遥游》对“我”与“他人”及其“物”之间关系调和的主旨。这种“物我”与“人我”关系的核心在于打破人为规定的产物对“我”的控制,“他人”的评价体系不再是“我”的行动与情感改变的影响因素,“我”的行动与“物”的效用在动态的、开放的时空环境中发挥着最佳搭配效力。  相似文献   

19.
《逍遥游》乃《庄子》全书总纲,如一条红线贯穿始终,齐物、养生、师法天道、无为而治等最终目的乃达"逍遥"之境。"逍遥"乃庄子最高人格理想,即"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而"无己"乃"逍遥"之核心,人只有在精神上超越自己,破除自我中心,方能"无功"、"无名",如此方能"无待",方能"逍遥"于天地之间,无为而无不为,此...  相似文献   

20.
与庄子《逍遥游》中倡导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境界不同,钟表游丝之“游”正是为了“约束”而存在。即使如些,也不妨碍我们以此作为起点,开始一段机械钟表的逍遥“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