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教育   26篇
科学研究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两句出自《孔雀东南飞》,历来被认为是互文修辞的范例。持此论者,把它等同于"枝枝叶叶相覆盖相交通"。笔者以为,这并不妥当。  相似文献   
2.
施受不明是歧义的一种,顾名思义,指的是动作的施受双方不明确.如: 这姑娘,连她妈妈也不认识了. 巴勒斯坦对以色列的进攻是有准备的. 施受不明的句子,都有表示动作的动词(do),还有动作的施受双方(A和B),但动作究竟是A施于B,还是B施于A,不明.这就给语言的交流造成了困难.  相似文献   
3.
文言文教学:两极中的均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言文教学长期以来存在着某种尴尬:当教师努力落实语言因素时,教学往往变成了文言词句与语法章法的分析课,随之而来的是课堂气氛的沉闷和师生双方的疲惫;而当教师积极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层面时,教学又往往流于空疏浮泛乃至花哨,最终直接导致学生文言水平的迅速下滑。有人用“死于章句、废于清议”概括这两种极端。如何寻找两个端点间的平衡呢?希望本期发表的课例以及浙江宁波万里国际学校部分教师的评说,有助于大家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对《阿房宫赋》中的“鼎铛玉石,金块珠砾”这八个字,人们都认同这样的解释——“把宝鼎看作铁锅,把美玉看作石头,把黄金看作土块,把珍珠看作沙石”。不过,其中的词法、句法究竟如何,很多选本未作分析,使得争论无止无休。  相似文献   
5.
《五人墓碑记》多次使用了对比手法,这一点早为大家所认同.但究竟运用了几次对比,每次对比的目的是什么,尚有待探明.苏教版和人教版的教学参考书,都认为全文只有三次对比,分别出现在第二段、第五段和第六段.本人则认为对比在文中实有五次之多,其中五、六两段各有两次,这些对比构成了议论的主体,并实现着各自不同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对于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内部组成,不同的人采取完全不同的划分法,造成了错综复杂的局面。笔者以为,应该从功能上进行分类,把"表达技巧"分为形象  相似文献   
7.
《前赤壁赋》一文,人物乐而悲,悲而乐。这悲,固然与苏轼本人的遭际有关,这悲后之乐,也自然与他豁达的胸怀有关。不过,如果我们从苏轼之外再去寻找原因,就会发现,这悲悲喜喜又皆与作者在赤壁之下长江之上所见的水月有关,可谓悲喜皆因水月生。  相似文献   
8.
董鸥 《学语文》2008,(2):45-46
在语言运用实践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与数字有关的语病。归纳起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类型:  相似文献   
9.
《师说》一文,结构之严密堪称典范,写作缘由也交代得清楚明白,在这种情况下,中心论点在中语界竟然引发争议,实在令人惊讶。笔者认为,这一切与《教师教学用书》的错误主张应该有极大的关系。以前人教版将文章首句去掉"古之"二字,视"学者必有师"为全文的中心论点,而如今苏教版干脆认定首句"古之学者必有师"就是中心论点。其实,只要清楚文本首句的意思,明确韩愈的写作动机,结合中心论点的定义通读全篇,就能明白上述两种看法都  相似文献   
10.
句子通常有主语和谓语。主谓短语具备了主语和谓语,本来就具备了句子的资格,但是当它"包含在别的句子里面时,暂时失去这个资格"(吕叔湘《文言虚词》第4页),这就应该在主谓之间加一个"之",此谓之取消主谓短语的句子独立性。譬如: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