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当前,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面向“后脱贫时代”,高校资助应当从保障型资助向发展型资助转变。贫困生认定是资助工作的首要环节,针对高校资助多存在重物质保障轻育人的问题,从发展型资助视角,将育人理念融入贫困生认定过程,把受助学生的义务工作考核、学业成绩及在校行为表现作为后续学年困难认定的主要指标,实现资助和育人有机结合,提高贫困生认定精准度,提升资助育人成效。  相似文献   

2.
倪若花 《文教资料》2013,(26):108-109
当前,部分独立学院贫困生资助工作以何种物质形式救助贫困生,对他们因经济窘困造成的成才困难认识不足,不能很好地将助学政策和人才培养结合起来.作者通过阐述“助学”和“育人”相结合的重要性,分析贫困生认定机制不健全、助学育人脱节、心理扶助薄弱等现实问题,从经济资助、心理扶助、能力提升方面寻找对策,进一步完善独立学院贫困生资助体系,全面教育帮扶贫困生.  相似文献   

3.
以两所不同类型高校作为研究场域,基于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通过对深度访谈资料进行编码、文本分析以及理论饱和度检验等分析,发现当前高校学生资助在贫困认定、公示伦理、制度宣传和育人机制中存在多重育人困境,这种困境背后是高校学生资助政策制度局限性的外化表现,蕴含着深层的制度逻辑:其中贫困生身份认定的“阿喀琉斯之踵”体现资助育人的运行机制和政策目标的脱节;学生资助政策中的公示环节和政策宣传过程中所产生“两难”背后是政府政治逻辑和贫困生情感逻辑的一定程度的匹配偏差;资助育人执行“困境”凸显了高校育人逻辑和管理逻辑名实分离。新时代充分发挥学生资助育人功能,应推进信息化条件下贫困生甄别的技术重建,贫困生权利义务均衡的机制重塑,去污名化前提下的贫困生自尊自信的情感重现以及“立德树人”理念下资助育人的模式重构,从而实现高校学生资助“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突围。  相似文献   

4.
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贫困生的比例日益增加,也对贫困生的认定、管理工作带了巨大挑战。通过对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发展与现状进行分析,发现目前贫困生认定普遍存在信息真实性、信息采集缺乏科学性、认定评价不公平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实现贫困生信息采集全面性、科学性,完善管理机制,以公平高效的原则落实评议工作,加强贫困生人文关怀,完善资助育人体系,将"资助"转为"自助",实现资助与育人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5.
贫困生认定工作既是高校资助工作中的关键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本文针对目前高校贫困生认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高职院校贫困生固有特点为抓手,通过贫困生认定内容系统科学化,认定标准精细化,认定过程动态化,构建精致化的高职院校贫困生认定体系,使育人功能渗透到整个助困过程中,实现助困和育人功能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6.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是培育人才的重要载体,它用人性化服务诠释教育公平理念;从物质和精神层面给予贫困学生人文关怀.同时,资助育人工作过程也是不断创新的过程,它需要多渠道筹集助学资金;创新贫困生认定工作;创新育人举措.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育人功能可以通过“绿色通道”、奖助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等途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7.
贫困生资助育人工作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辅导员作为贫困生资助育人工作的具体实施者,其资助育人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工作的成效。当前,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工作存在的问题如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机制不科学、助学贷款体制不完善、勤工助学机制不健全、贫困生思想道德和心理问题突出等。针对这些问题,高校辅导员应强化的资助育人能力有资助管理能力、资助监督能力、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前,贫困生数量已占在校大学生的20%,个别地区高校的个别院系贫困生比例已达30%,甚至更高。对贫困生进行调查、认定、管理、补助,是项庞大而又复杂的工作。要利用信息化手段,根据贫困生认定标准,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通过认定软件做好高校的贫困生认定与管理工作,提高资助资金使用效率,确保资助落实到位,真正实现资助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9.
独立学院贫困生工作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贫困生界定、贫困生认定以及贫困生资助三个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首先对贫困生的界定与贫困生的认定这两个概念进行了区分,同时,在工作方法和理念上提出:在贫困生认定方法上.应在民主评议贫困生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补救措施;在贫困生工作上,应将建立完整的资助体系与渗透育人理念、体现人文关怀相结合。  相似文献   

10.
高校大学生资助工作随着全国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不断深入和完善,受资助的学生群体在高校中不断扩大,而受助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却出现滞后现象,如贫困生资格认定困难、还款不良率攀升等,这使得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变得复杂、艰巨起来。德育是目前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一种有效方法,把德育注入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创新贫困生资助工作思路,构建完善的资助育人体系,实现高校资助工作的育人功效,对于解决贫困生资助工作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个体的社会支持网可以为人们提供情感、经济、信息等多方面的支持。运用提名法对贫困大学生的社会支持网研究发现,贫困生的社会支持网与非贫困生的社会支持网存在一些共性,如经济支持网与信息支持网规模小于情感支持网和交往支持网。当前,同伴和亲属是社会支持网的主要构成。但与非贫困生比较,贫困生的社会支持网又有不同之处,如密度更小。在趋同性方面,农村籍大学生的支持网中农村籍成员比例显著大于城市籍大学生支持网中农村籍成员比例,贫困生的支持网中贫困者的比例也大于非贫困生支持网中贫困者的比例。各类贫困生在户籍与经济状况方面的异质性都大于其相对应的非贫困生。因而贫困生的社会支持网所能提供的支持也更为不足。应该鼓励师生更主动地为贫困生提供社会支持。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发展性辅导的角度进行经济困难生管理工作的研究,首先介绍了发展性辅导的理念和内容以及对经济困难生管理工作的意义。从辅导队伍、辅导内容、辅导平台、辅导评价四个方面提出发展性辅导的模式。  相似文献   

13.
西部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教育对策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研究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对青海师范大学、青海民族学院、宁夏大学的538位本科生(男生235人,女生303人)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工具包括GHQ-20问卷、自尊量表、主观幸福感指数量表、正性负性情绪量表。并在调查的基础上,随访了13名西部高校的教师和贫困生。调查结果显示,西部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主观幸福感水平明显较低,表现为自卑、消极情绪体验多、负性情感较多等。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主观幸福感在性别和民族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4.
中国高等教育的成本分担与机会均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实行收费上大学、高等教育成本由各方收益人共同分担,是推动教育体制改革、促进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是,当前的高等教育私人成本水平,对于低收入家庭来说,已经成为一个相当重的负担,在相应的配套措施不完善的情况下,高额的学费很可能成为不少家庭接受高等教育的障碍,造成高等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和教育结果的不平等。针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均等问题,总的来说,应该在教育成本合理负担的基础上,通过制度创新,采取“三管齐下”的综合治理对策,即政府主导资助,积极培育公民社会和民间组织,加强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管理。  相似文献   

15.
该研究采用自编普通高中贫困生资助方式偏好性问卷,对民族地区普通高中贫困生资助方式偏好性进行调查。结果表明,除助学贷款和助学金以外,民族地区高中贫困生对其它各因子偏好性呈显著差异;他们对减免缓交学费的偏好程度最高,对公开性资助的偏好程度最低;女贫困生在勤工助学因子上的偏好性极显著高于男贫困生,其它因子无显著差异;高一贫困生对资助的偏好程度显著高于高三。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收费政策的实施和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发展,高校中贫困大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加,贫困大学生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引起国家高层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由于经济困难,贫困大学生面临着很大的心理压力,容易产生自卑、逆反、忧郁、自我封闭、过分敏感和依赖等许多方面的消极思想行为。试对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教育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The present paper outlines the experiences reported by students from different social class backgrounds who have recently graduated from university. Students from manual skilled and partly skilled backgrounds were classed as disadvantaged, while students from professional or intermediate backgrounds were classed as advantaged. Data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same cohort of students on seven occasions across their university career. Students completed questions about their family background, paid employment, financial concerns, participation in recreational activities, perceptions of academic quality and perceptions of social support. Results showed that students from disadvantaged backgrounds were less likely to have parents that attended university, more likely to have been in paid employment, less likely to have participated in non‐academic activities and spent fewer evenings per week socializing compared with students from advantaged backgrounds. Also, there was some evidence of less positive perceptions of social support among disadvantaged students. However, there were no social class differences in ratings of teaching quality and all students reported high levels of financial concern. These findings are discussed in relation to proposed changes to the way higher education is funded in Britain and the implications these changes will have on recruiting students from disadvantaged backgrounds.  相似文献   

18.
高校贫困生作为大学校园内的一个特殊群体,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文章以人本主义理论为切入点,就高校贫困生现状、贫困生资助政策存在的缺陷等进行了分析,旨在促进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的完善。  相似文献   

19.
随着党和国家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资助力度加大,受助大学生缺乏感恩精神现象越来越受到社会和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反思,怎样帮学生补上感恩这一课,是越来越多人关注和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国家高度重视高校贫困生问题,采取了设立国家励志奖学金、助学金,提供助学贷款、鼓励社会捐赠等一系列措施从经济上减轻贫困生压力,以促其完成学业。然而在具体操作中,只在经济上援助,忽视了贫困生的心理救助,导致不少贫困生走不出心理因素的困扰,出现了程度不一的心理问题。以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为理论依据,用典型案例来分析和探讨解决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