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央视的媒体广场提醒:高考日益临近,劝考生们在高考时切忌滥用网络语言。时下一些标榜为新新人类的网民尤其是中学生,动辄就是“东东”、“虾米”、“偶”“蛋白质”、“BT”之类的网络语言,甚至经常性地出现在了口语和作文中。其本意是营造一种轻松、愉悦或者调侃的氛围,彰显自己的时髦新潮,以引起对方的关注,谋得对方的倾心。  相似文献   

2.
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形式单位系统也变得愈发丰富,一些“超常”形式单位频繁地出现在网络.如“糕富帅”“席丝”等。网络“超常”形式单住的建构机制可初步划分为:借用机制,缩略机制以及重解机制。利用机制建构出的网络谐音形式单位,其在线意义建构过程是一个概念整合的过程,应通过制定网络语言的规范制度,加强网络监管的技术投入,编著网络语言词典,惩治别有用心的网络语言创造者等举措对网络“超常”形式单位进行规范。  相似文献   

3.
“火星文”的生态语言学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生态语言学的角度出发,解析新兴的网络语言——“火星文”。指出“火星文”顺应科技发展需要,反映了语言的多样性和社会观,并指出了“火星文”破坏了语言环境,因此需要对它加以规范,以维护语言生态的平衡。推动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本文拟从模因论视角下的“XX门”现象分析,解释模因在网络语言的复制,传播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解释网络语言“XX门”的来源基因,复制原则,传播效果,接收程度。  相似文献   

5.
“菜鸟”既不会飞,也不能当菜吃,它是一个网络专用语。它充分体现了网络语言简洁、生动、有趣、人情味浓、个性化强的特点。例如:  相似文献   

6.
说“灌水”     
如今的时代被称为e时代。网络在迅速发展,网络语言也应运而生。在BBS(电子公告版)上.人们经常会看到类似暗号和黑话。外行和新手绝对不懂的所谓“网语”,如“灌水”。请看下面的例子。  相似文献   

7.
时下的网络语言中,“雷人”是比较流行的一个。“百度”一下,其意思是说一件东西或事情让人很无语,很反感,很抵触,感觉就像被雷炸到一样。任何一项校园制度的出台,人性化都应是必然品质。如果在具体执行环节漠视、异化、违背甚至践踏这一品质,相信其“雷人”级别也一定不低。难道不是这样吗?  相似文献   

8.
景晶 《考试周刊》2011,(2):43-44
网络的飞速发展催生了各种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网络流行语作为网络语言的一部分,也是一种传播符号。本文就“嫁人要嫁灰太狼,做人要做懒羊羊”这一网络流行语,从罗兰巴特符号学思想分析网络语言在传播过程中的能指与所指.以及直指与涵指关系。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米”字在网络语言中产生出多种新义项,其产生途径主要有谐音、隐喻、外来词语等。其中七个新义项较为稳定,使用范围较广,有些用例不仅见于网络也进入大学生日常生活。建议将较为稳定的新义项收入《现代汉语词典》。  相似文献   

10.
研究以“当代汉语小说语料库”和“汉语复句语料库”为语料来源,对汉语中三个同音词——“各各”、“各个”和“个个”进行了定量考察,并借助搜集的语料比较了三个词语的异同,总结了其各自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理性经济人"假设可以发现语言变迁路向的经济动因,少数民族语言主体的经济理性选择的被动性使语言趋向融合,其主体主动性和个体差异性则维系了语言的多样性。少数民族语言具有多重的资源价值,要界定其语言产权和语言"投资-收益"主体,通过语言投资和开发所形成的语言收益的理性分配来弥补语言主体的语言劣势,保护和开发的理性选择使其融入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中。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调查和案例分析转变人们对青少年学生作为社区外语教育人力资源主体和主体作用的认识,对大中小学生在外语教育社区化中的主体作用进行"一条龙"研究,旨在发挥青少年学生的主体作用,探索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外语教育改革的新思路,即外语教育社区化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把哈密方言的"哪达"与阿尔泰语系的维吾尔、哈萨克及蒙古语中相应的时位格做了对比。并论述了"哪达"与与古代文献中"那的、答儿"等词的相同用法。以证明"哪达"与阿尔泰语系早就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4.
对比两种语言之前,必须找到所对应的平面。汉语和维语分别属于两种不同的语系,两种语言中,语法成分很少能够简单地对应,只有对汉语和维语作细致的比较,找出彼此的异同,明确语法成分之间的对应关系,才能做好翻译和教学工作。本文着重探讨汉维“比喻”和“比较”句型利用介词结构进行对比,论证了汉语介词和维语的格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5.
从词汇史的角度来观察“我慢”在汉语和日语中的演变,“我慢”是以佛教语面目出现在古汉语和古日语中,但相对于汉语中的“我慢”意义、用法基本稳定不变,日语中的“我慢”则在江户时代词义、情感色彩得到了扩展,用法上也有所丰富。  相似文献   

16.
一词多义是各种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英语中除了术语以外,单义词是很少的,多数的词都是多义词。本文从认知语义学的视角,运用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以及"基于理论的多义词分析法"对动词make进行认知研究,探索构建make一词多义的意义关系模式。  相似文献   

17.
人体词对抽象域(称呼域)的映射,这个层面体现人体词称呼语的隐喻化方式及特征。通过归纳总结、分类、分析、比较英汉语中有关人体词“head(头)、face(脸)、heart(心)、hand(手)、leg(腿)、foot(脚)”的称呼语的隐喻表达法,有助于揭示其隐喻认知过程,以及英汉语中关于“head(头)、face(脸)、heart(心)、hand(手)、leg(腿)、foot(脚)”的人体词的称呼语的隐喻表达意义的各自特色。  相似文献   

18.
符号论美学视角“抒情诗最值得注意的特点”,是“诗人正在抒发着自己瞬间的情感与思绪”,“现在时态”文学语言的语言形式运用;胡风在《给战斗者·后记》中,将其主客观化合论思想,从“诗”的创作论层面,提升为艺术本体认识的哲学美学原则。中国解放区著名剧作家、七月派诗人鲁煤文学语言的美学个性问题.可以参考上述美学理论开启相关的学术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9.
增词译法是常用的翻译技巧之一。由于英汉语言、思维模式与叙述方式的差异,增词译法的效用主要在于弥补词义非完全对应、弥补句法差异、满足译文语用和弥补文化差异。在翻译中灵活运用增词译法才能使译文做到真正的"忠实"、"通顺"。  相似文献   

20.
“巫”、“武”与“舞”同源试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字的特点是形音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大量研究已经证实,早期汉语中语音相同或相近的字,其意义上也多有联系,可能由同一语源滋生。文章从语音着手,结合字形分析和古代文献的用例情况,试着论证了“舞”、“巫”与“武”是一组语源上同源的同源词,同时这种联系也再次证明了词汇系统性的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