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中课文《烛之武退秦师》中有这样一句话:“以乱易整,不武。”课本注释为“用散乱代替整编,这是不武的。乱,指打完仗后军队散乱。易,替代。武,指使用武力时所应遵守的道义准则”;《教师教学用书》翻译为“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查《古代汉语词典》,与本文有关的义项是这样解释:“武,指使用武  相似文献   

2.
《烛之武退秦师》中“以乱易整,不武”这句话,《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的注释是:“用散乱代替整齐,这是不符合武德的。乱,指打完仗后军队散乱。武。指使用武力时所应遵守的道义准则。不武,不符合武德。”而配套的《教师用书》则翻译说:“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  相似文献   

3.
初级中学课本语文第六册廿三课《陈涉世家》一文中,对“死国可乎”一句中“死国”的注解是“为国事而死”,参阅以往初中课本以及其它资料,如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等较权威性的注解,都把这一句中的“国”字注解为“国事”,我认为这种解释是不妥当的,“国”字应该解释为“楚国”才比较  相似文献   

4.
“彤云浓云阴云”辨周照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高四册)中有“彤云”一词,课本注解为“浓云”。有老师认为这样注解不准确。因为“浓云并不意味着下雪,也可能下雨,也可能是干打雷不下雨。”“彤云”应该是“阴云中特定的一种云”。所以,课本应将它注解为“下雪前均...  相似文献   

5.
课文中表示假设的文言词注商周照明课文中有些表示假设关系的文言词,课本的注解值得商榷。现举例如下。《捕蛇者说》:“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课本将“向吾不为斯役”解释为“假使我不当这个差”,却又将“向”注解为“从前”。这应该如何理解呢?课本这样注解,...  相似文献   

6.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国殇》) 《中学语文课本》注“神以灵”为“精神永不泯灭”,看来“以”的词义没有落实。但据上文“诚既勇兮又以武”一句,《课本》注“以”为“句中助词”来看,可能认为本句的“以”也是“句中助词”。我以为照上文“又以武”是“又为武”,按下文“为鬼雄”看  相似文献   

7.
对现行初级中学课本《语文》第五册所选柳宗元《捕蛇者说》中“而吾以捕蛇独存”的“独”,讲解者大致有以下三种态度。一、不解释。持这种态度者较多。我所见过的选了《捕蛇者说》的课本都对“独”字不注解,似乎认为“单独的独,有什么可解释的!不值得解释”。有的教学参考资料的增补注解中,也没有对“独”的解释,甚至讲解中也不讲解或解释,如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广西  相似文献   

8.
一、怵然为戎,视为止,行为迟.“怵然为戒”,高中课本未注解.“视为止,行为迟”,高中课本注解:“目光集中在一点,动作缓慢下来”.这里只是意译,对“为”字未加解释,使人容易误解它是句中助词,无实义.王力同志主编的《古代汉语》对这里的“为”的解释是:“为,  相似文献   

9.
《烛之武退秦师》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新课标版中的第一篇文言文,其注释存在三处值得商榷的地方。“敢以烦执事”中的“敢”字,课本注解为“怎敢”,其实应译为谦辞“冒昧地”。“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中有两个“封”字,对第一个“封”字,课本注释为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意为“以……为疆界”,但“粪土当年万户侯”中的“粪土”,可译为“以……为粪土”,却是意动用法。原来判断是否为意动用法,关键要看有没有主观上的分析判断。在“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中,“阙”的读音有三种看法,分别为jué、quē、què。笔者认为,应读为quē。  相似文献   

10.
<正>"以乱易整,不武"(《烛之武退秦师》),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注为:"用散乱代替整齐,这是不符合武德的。乱,指打完仗后军队散乱。易,替代。武,指使用武力时所应遵守的道义准则。不武,不符合武德。"王力《古代汉语》持此说。苏教版《语文必修三》注为:"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勇武的。"杨伯峻《白话左传》持此说。两个版本解释不同,尤其对"武"的理解,那么孰是孰非呢?查阅整部《左传》,发现使用"不武"一词的,还有三处:  相似文献   

11.
初中语文第四册《塞翁失马》有句:“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其中遽”字课本注道:“遽,就。”高中语文第三册《察今》有句:“其又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其中“遽”字课本注道:“岂遽,难道就……,遽,就。”以上二句中“遽”字课本均注为“就”,课本注解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2.
新编高中语文课本的文言文注释详细精当,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还有利于学生自学。但根据“信、达、雅”——好译文的三个标准,我们觉得有些注释还值得商榷。现举数例如下:《鸿门宴》中的“从百余骑”,课本释为“以一百多人跟从他”。可是在《左忠毅公逸事》中“从数骑”却释作“带着几个骑马的随从”。对“从”的注解前后不一致。“从”译成“以……跟从”不合乎现代汉语用词习惯。笔者认为,古文的注释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但更重要的是要考  相似文献   

13.
课本第 3 9页《安史之乱》图 ,标示“灵武”在黄河左岸 ,图下注 :“灵武 ,今宁夏灵武西北。”笔者认为 ,图中的标示和图下的注解均是错误的。《辞海·地理·历史地理》分册 :“灵武 ,郡名。隋大业三年改为灵州置。治所在今迥乐(今灵武西南 )。”“唐武德元年改为灵州。天宝、至德时又曾改灵州为灵武郡。”可见 ,课本注解是错误的。同时 ,插图中“灵武”的标示也是错误的。与课本配套的教学挂图和辽宁大学历史系出版的《中国古代史地图》均将灵武郡治所标在黄河右岸“灵武”定位$辽宁省锦西化工总厂一中@叶枫  相似文献   

14.
周掌胜 《语文知识》2000,(10):62-63
《赤壁之战》:“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高中课本注解“恶其能”:“嫉妒他的才能。恶,厌恶。”课本注者大概认为“厌恶他的才能”这种说法讲不通,故引申为“嫉妒”。殊不知“恶”字自古及今,均无嫉妒义。因而笔者认为这个注解欠妥。那么,“恶其能”的“恶”应作何解释呢?鄙意以为应解释为  相似文献   

15.
《史记·屈原列传》有这样一段话:“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6月第二版的《高中语文课本第六册》是这样注解的:夺,强取。与,是不给的意思。  相似文献   

16.
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上的《石钟山记》,对“噌吰如钟鼓不绝”一句的“噌吰”是这么注解的: [噌吰chēnghóng]这里形容钟声宏亮。我认为这注解只是简单地沿袭了一般工具书的解,而于原文本意不合,是个“误解”。  相似文献   

17.
初中语文第六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瀚海”一词,课本注为“沙漠”。笔者认为欠妥,理由有二:一、“瀚海”一词解作“沙漠”和上下文所描写的环境是不相符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作者岑参第二次到西北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判官,送别友人归长安的作品。作者送别的地点是轮台。沙漠都是在高原  相似文献   

18.
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二十一页习题四引了《韩非子·内储说上》一段文章:“齐宣王使人吹等,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竿,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课本注解:“〔以〕同‘巳’。”我认为此注不妥。如将“以”解作“巳”,便同上文语意毫不连贯。上文说;  相似文献   

19.
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劝学》有“学不可以已”一句,课本未作注解。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注此句说:“已,停止”。我认为此句可解为“学习是不能够完毕的”。“可以”当“能够”讲,这是人们熟知的,用不着多举例证,关键在于“巳”当“完毕”讲的问题。《玉篇》把“已”释为“止也,毕也,讫也”,《集韵》把“巳”释为“卒事之辞”,可见“巳”有“完毕”之意。而且,这在古代作品中有大量的例证。如:  相似文献   

20.
对《硕鼠》里的“逝将去女”一句,课本是这样注释的:“逝,往。逝将去女,将去女而逝。”这注解的依据源自《毛诗》郑笺,郑玄注曰:“逝,往也,往矣将去女,与之诀别之辞。”但课本注解不能令人信服。它不仅移动了词序。而且增了一个“而”字,增字解经是训诂的大忌。另外,结合下句“适彼乐土”来看,“逝”与“适”同义,显得累赘。所以,把“逝”释作“往”不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