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18名中国优秀女子赛艇运动员在赛艇测功仪上用逐级间歇递增负荷法,进行了动态遥测心率与血乳酸无氧阈之间关系的测试研究。发现其负荷心率拐点的输出功率与血乳酸无氧阈的输出功率呈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分析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在逐级递增负荷运动中各生理指标的变化,并探讨心率拐点在青少年运动员有氧能力评定中的应用的可能性,为优秀青少年运动员的科学选拔和科学训练提供可能的理论依据。研究对象与方法:U-15队的20名男子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测定最大摄氧量、心率、氧脉搏、通气量、呼吸商值;确定通气无氧阈、乳酸无氧阈、心率拐点。研究结果:本研究测得U-15男子足球运动员心肺功能各指标之间均具有显著相关性。受试者乳酸无氧阈、心率拐点的出现在时间上有高度的一致性。不同受试者个体乳酸阈、心率拐点、通气无氧阈出现的时间和所对应的运动强度有明显差异,随着最大有氧能力的增大向右漂移。Conconi心率拐点可以用来评定青少年运动员有氧能力。  相似文献   

3.
两种无氧阈测试法在赛艇运动中应用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两种不同的无氧阈测试方法(乳酸法和Conconi法)对赛艇运动员进行测试,并比较其结果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其无氧阈血乳酸值无显著性差异,无氧阈心率存在显著性差异,心率之间的差异有可能是由最大乳酸稳定状态下的个体乳酸阈最大速度引起的,在赛艇训练中以Conconi测试的心率拐点作为无氧阈训练的评定指标更有利于运动员有氧耐力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结合赛艇专项运动特点,利用Concept II赛艇测功仪对最大乳酸稳态(MLSS)测试进行改进,并根据MLSS测试判定赛艇运动员以4 mmol/L乳酸阈(AT4)和个体乳酸阈(IAT)指代无氧阈的有效性.方法:10名男子公开级赛艇运动员在Concept II赛艇测功仪上进行1次递增负荷测试和2~4次30 min恒定负荷测试,在相应的负荷间歇测定血乳酸.通过递增负荷测试获取AT4和IAT,并在恒定负荷测试中分别以AT4和IAT作为初试负荷,以2.5%IAT作为最小调整负荷,以运动中第10~30 min乳酸浓度上升<1 mmol/L作为判定标准获取MLSS.结果:1)AT4和MLSS发生时功率分别为342.4±18.8 W vs 312.5±16.0 W,二者差异非常显著(P<0.01)且相关较弱(r=0.607,P>0.05);AT4高估MLSS功率达9.7%,二功率相对差异范围为0%~15.4%;仅2人以AT4强度完成30 min恒定负荷测试,其中1人达到MLSS.2)IAT功率为314.4±19.9 W,略高于MLSS功率(P>0.05),二者相关非常显著(r=0.885,P<0.01);IAT比MLSS功率高0.6%,相对差异范围为-4.8%~5.3%;所有受试者均能以IAT强度完成30 min恒定负荷测试,其中7人以稳态乳酸完成,且有5人在IAT强度达到MLSS.结论:结合赛艇运动员专项特征的MLSS测试方案能提高测试的简便性和准确性;AT4显著地高估了赛艇运动员的无氧阈水平,而IAT可作为赛艇运动员无氧阈训练的有效负荷区间.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190名运动员(4名皮艇、42名越野滑雪、73名自行车、9名滑冰、10名滑轮、32名赛艇和20名步行)进行了运动速度与心率关系及无氧阈关系的研究。运动员们按要求从低强度逐渐增加到次最大强度运动,同时用心电图与遥测心率仪记录心率情况。结果发现①全体受试者所出现的速度一心率呈直线性关系,这种直线关系保持到次最大速度,当运动强度的增加超过心率的增加时,这种直线关系消失出现拐点(见图  相似文献   

6.
不同训练水平赛艇运动员多级负荷中血浆心钠素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研究了不同训练水平男子赛艇运动员与健康大学生在进行不同强度负荷后,血浆心钠素与心血管功能的变化,探讨了系统赛艇训练对心脏内分泌及其功能的影响。结果提示系统赛艇训练不影响安静时的血浆心钠素水平,但可提高运动中心钠素对负荷明显反应的强度阈,运动中检测血浆ANP水平的变化,可以用来评价赛艇运动员的训练水平和心脏储备能力。  相似文献   

7.
心率、血乳酸在赛艇科学化训练中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赛艇训练中常用的训练手段进行血乳酸、心率的监测,发现在常用的训练手段中,心率、血乳酸浓度和运动负荷的强度大多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在训练实践中,心率可作为控制赛艇训练强度的有意义的参数.4mmol/L无氧阈功率训练不能达到乳酸状浓度的最高稳定态训练,无氧阈功率训练对提高运动员的有氧耐力能力的效果欠佳.  相似文献   

8.
赛艇     
G861.411.421.HL006 9905428赛艇运动员无氧阈增长幅度的分析[HL,中,A]/杜忠林∥第五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1997.-48(SML)赛艇∥无氧阈∥增长∥分析分析了有氧训练期间不同项目、不同年龄、不同训练年限以及处在疲劳状况下的赛艇运动员无氧阈功率的增长幅度。测试方法:受试者在赛艇测功仪上分别用65%、75%、85%的强度作3个递增负荷、持续时间为4’的匀速运动,每级负荷之间的间歇时间为30min—40  相似文献   

9.
心率控制法在赛艇训练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山东女子赛艇运动员在第八届全运会赛前训练各阶段进行多项生理生化指标同步测试,以个体无氧阈指标为依据制定训练计划,以个体无氧阈对应心率为指标控制训练强度。即:以个体无氧阈对应心率时强度来发展最大有氧耐力,以高于个体无氧阈对应心率时强度来发展无氧耐力,以阶段性血乳酸测试来进一步修正训练计划。结果各训练阶段都达到了预期训练目的,并取得了理想成绩。说明无氧阈心率控制法不失为赛艇训练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利用赛艇测功仪结合赛艇专项运动特点对Conconi测试进行设计和修改,以验证心率偏离点(HRDP)产生时稳定性和有效性评价Conconi测试是否可以作为评定赛艇运动员无氧阈的有效指标.方法:12名赛艇运动员在ConceptⅡ上进行递增负荷测试,每级负荷持续时间3 min,初始强度为500 m划2 min时所对应的功率,递增负荷分别为500 m划1min55 s、1 min50 s、1 min45 s、1 min40 s和1 min35 s时所对应的功率,全程佩戴心率表,并在每级负荷间歇测定血乳酸,分析HRDP和IAT产生时的功率(P)、心率(HR)、血乳酸(BLA)和时间(T),并作相关分析.结果:1)在确定HRDP和IAT各参数指标时,发现均有两名受试对象无法判定拐点,缺失判定率均为16.7%,其中心率呈线性增加1名,向右上方偏离1名;2)HRDP和IAT产生时的功率值分别为335.8±16.6、vs 321.5±9.3(W),HRDP时的功率比IAT时的功率高了4.4%,二者呈显著相关(γ=0.818,P<0.05);心率分别为176.3±10.6 vs 172.6±9.3(次/min),HRDP时的心率值比IAT时的心率值高2.1%,二者显示非常显著相关(γ=0.877,P<0.01);而乳酸值既无差异性也无相关性.结论:以赛艇运动专项特点为基础的Coneoni测试在评定赛艇运动员无氧阚功率和心率时具有一定得稳定性和有效性,Conconi测试可以作为一种检测赛艇运动员无氧阚的无创伤性测试方法.  相似文献   

11.
血乳酸是评定有氧和无氧代谢能力的重要指标。本文通过观察女子赛艇运动员两周冬训前后血乳酸和心率的变化,来探讨递增负荷运动实验评价有氧耐力和乳酸无氧阈在赛艇训练中的应用价值。测试对象:辽宁省女子赛艇运动员21名,年龄22.2±2.6岁,身高180.4±2.0cm,体重72.8±3.2kg。结果表明,经过两周的训练,在完成同样负荷运动时,队员的心率明显下降,并具有显著性意义。分析与讨论:女子赛艇运动员训练前安静时血乳酸平均值为2.33±0.88mmol/L,训练两周后为1.66±0.79mmol/L,均明显高于上述正常水平。安静时血乳酸的增高可能与前一日的大强度训练…  相似文献   

12.
应用近红外光谱技术(NIRS)测定肌肉递增强度工作时肌氧含量变化与最大摄氧量和无氧阈指标之间的关系;分析肌氧拐点与无氧阈拐点产生的机制及在测定最大有氧能力中的作用。方法:受试者17名按运动水平分为A、B两组在功率自行车上以逐级递增负荷蹬车,测定右股外侧肌肌氧含量并同步测量VE、VCO2、VO2、HR,并在每级负荷末测定血乳酸。结果:研究发现递增负荷运动时肌氧含量呈台阶状下降,负荷较低时,肌氧在负荷开始阶段迅速下降之后保持平衡或升高,负荷较高时肌氧持续下降,肌氧的变化与血容量相吻合。肌氧含量与摄氧量、心率及血乳酸等值高度相关(P<0.01)。肌氧下降时出现拐点与乳酸阈、通气阈拐点基本一致。结论:研究表明NIRS测定动态肌肉收缩时肌氧含量变化对运动强度具有较高敏感性;肌氧拐点与通气无氧阈、心率无氧阈、乳酸阈在时间和强度上相一致,表明肌氧含量的测定可以用于人体最大有氧能力的评定。  相似文献   

13.
《湖北体育科技》2018,(10):900-901
赛艇运动是以有氧耐力为基础,无氧耐力为辅的体能主导的竞技体育项目。运动员体成分、有氧、无氧能力等因素影响着运动员比赛的发挥,通过实验法对湖北省男子赛艇轻量级4名运动员的体成分以及有氧、无氧能力的测定,研究其关系,为监控和评价运动员运动能力的理论依据。测试结果显示4名男子赛艇轻量级运动员具有良好的心肺机能,承受极限负荷的训练及适应长时间的大强度训练比赛的能力较强;血乳酸值较高,说明4名运动员耐酸能力较强,在比赛过程中无氧能力好,起航和冲刺能力较强。功率自行车测试结果显示4名运动员有氧能力强,持续时间长,做功效率高。体成份测试表明4名运动员基本在要求体重以内,达到比赛规定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4.
CONCONI测试对足球运动员有氧能力评定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应用CONCONI测试方法寻找足球运动员个体无氧闲心率,验证采用CONCONI拐点心率评价足球运动员个体无氧闲心率及最大有氧能力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在递增强度运动过程中87%的受试者都出现了心率拐点。而且随运动强度的递增,完成距离最短者心率拐点偏左、中长者居中、最长者偏右,拐点心率与完成的距离高度显著性相关,表明CONCONI心率拐点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性。与乳酸无氧阈相比虽然在精确度上仍需做进一步研究,但如果将ODNODNI拐点心率设定一个范围,用于评定和监测个体最大有氧能力训练还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对运动系2003级18名男子短跑、中长跑运动员进行逐级递增负荷运动实验。通过分析得知,乳酸阈心率为145±10次/min。推荐使用乳酸阈心率这一简便指标来确定训练负荷强度,提高运动员有氧代谢能力。  相似文献   

16.
对辽宁省部分赛艇运动员进行乳酸无氧阈和通气无氧阈的测定,找出其对应的心率范围,并在夏训和冬训不同训练阶段实践中研究其应用,探索不同无氧阈测定手段的特点和有效应用领域,从而提高赛艇项目的有氧训练效果.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目的 :1)应用场地康科尼测试方法寻找足球运动员个体无氧阈最大速度的可行性 ;2 )分析康氏测试心率拐点与乳酸阈拐点对应的个体无氧阈最大速度之间的关系 ;3)测定最大乳酸稳定状态 ( ML SS) ,验证康氏测试个体无氧阈最大速度的可靠性。结果证明 ,在康氏测试中 85 %受试者都出现心率拐点 ,完成距离最短者心率拐点偏左、中长者居中、最长者偏右 ,相对应的乳酸阈速度正好低于心率拐点速度一个等级 ,但该两种速度之间并未出现不规则变化差异 ,且高度相关。选取康氏测试心率拐点速度进行 2 4 min匀速运动受试者平均乳酸值显示最大乳酸稳定状态 ( ML SS) ,表明可用于个体无氧阈最大速度 ,但大于 180次 / m in的心率拐点速度即已超过本人的个体无氧阈最大速度  相似文献   

18.
科学地利用心率变化情况进行有氧耐力训练监测,对于广大基层速度滑冰教练员是简单、实用和可行的训练方法。通过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阐述了公式法、生理反应法、呼吸变量法等心率无氧阈测算方法;并对心率无氧阈、心率负荷与训练强度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基于心率无氧阈分析,提出了培养青少年速滑运动员有氧耐力的心率负荷带训练模式,心率负荷训练间歇模式,以及不同年龄的青少年速滑运动员有氧耐力训练的心率负荷参考值对应表。  相似文献   

19.
不同无氧阈评价方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不同的无氧阈检测方法检测无氧阈指标出现的时间顺序,并对出现无氧阈时各相关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以探讨不同无氧阈之间的关系。让8名赛艇运动员在ConceptⅡ风轮式赛艇测功仪上进行递增负荷测试,每级负荷3 min,直至力竭,同时测试每级负荷后的血乳酸,全程记录肌电以及气体代谢量,并做相关分析。结果表明:1)肌电阈、通气阈和乳酸阈3种无氧阈指标出现的时间依次为8 min 58 s、9 min 22 s和9 min 48 s;2)肌电阈、通气阈和乳酸阈依次出现的时间差均不超过30 s,并且通气阈和乳酸阈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3种无氧阈依次出现的原因是快肌纤维的快速动员引起了乳酸急剧增加,进而在转运到血液中时首先引起酸碱缓冲对的中和,当强度进一步增加时,产生的乳酸大大超过了乳酸的清除能力,进而引起血乳酸急剧增加。  相似文献   

20.
为及时了解训练负荷强度和调控好运动员参赛时的身体机能状态,在赛前6周,对赛艇男子公开级优秀运动员训练中的心率、血乳酸、血红蛋白、血尿素氮、肌酸激酶进行跟踪监测.研究结果表明,赛艇赛前训练中血红蛋白和尿素氮能很好的反应赛艇运动员所承受的训练负荷和身体机能状态,运动强度增加,运动员的血红蛋白呈下降趋势,血尿素氮水平呈上升的趋势;在大负荷的运动训练期间,赛艇运动员的肌酸激酶水平呈上升的趋势;在赛艇的日常训练中,血乳酸值的变化与运动员个体能力密切相关,在完成相同的亚极限运动负荷时,优秀的运动员血乳酸值相对更低.运动员在周实战模拟比赛中,心率始终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赛前随着训练水平的提升,运动员的赛后心率相应提升.定量监控赛艇运动员训练课上的投入情况和阶段负荷变化情况,对科学安排和调整训练负荷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