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8 毫秒
1.
吴式北派太极快拳,又称吴式太极快架子,也称用架,该拳可文武兼练,也就是慢练为功,快打为拳。慢架行拳讲究缓慢虚静,轻灵圆活,松静自然,精神内敛,以蓄养丹田内气,以松柔著称:而快架则体用结合,快慢相兼,讲究发劲须沉着松静,专注一方,培养丹田爆炸之功。  相似文献   

2.
鹤拳流传至今已演变为宗鹤、鸣鹤、飞鹤、食鹤、纵鹤等五种流派不同的拳种.文章为了继承和发扬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让更多不了解福建鹤拳的武术爱好者了解和学习福建鹤拳,对福建鹤拳五种流派技术特点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作初步探讨,以便更好的学习、交流与继承.  相似文献   

3.
鸣鹤拳传奇     
鸣鹤拳的源流始于白鹤拳。白鹤拳是流传于我国东南沿海一带、港澳台地区乃至东南亚等地的一种传统武术。其精辟的拳论和丰富多姿的拳法,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尤其是它创始和演绎过程中神话般的传说,更为人们津津乐道。  相似文献   

4.
王海霞 《武当》2023,(10):73-75
在高职体育教学实践中,积极促进黄氏南少林鸣鹤拳在教学中的挖掘和渗透,构建合理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系,能够在教育实践中显著改善文化传承的效果,使高职体育教学活动实现高效化创新的目标。本文从非遗传承的视角,针对高职体育教学中黄氏南少林鸣鹤拳的有效融合渗透进行了探究分析,提出了合理化融合渗透黄氏南少林鸣鹤拳并促进其有效传承的建议,旨在能全面创新高职学校体育教育体系,使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更加全面。  相似文献   

5.
<正>外家拳与内家拳都讲究练气。外家拳,或者说中国功夫,讲究“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内家拳讲究“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气遍周身不稍滞”。人们有了一些疑问:外家拳的气和内家拳的气,是不是同一种气?这两种拳的练法是大相径庭的,那么内气在其中有什么作用?如何起作用?一.人体的气的生成人体之气,来源于父母的先天之气,饮食的水谷精气和自然界的清气,通过脾胃和肺等脏腑生理功能的综合作用而生成。先天之气,即元气,是人体的最根本最重要的气,由肾中先天之精化生,根于命门,  相似文献   

6.
咏春拳起源于福建鹤拳,在现今流行的宗鹤、鸣鹤、飞鹤、痹鹤等不同种类的鹤拳中,均可看到咏春拳的特点,而且,福建就有一种“永春白鹤”功夫。咏春拳入粤后,又充分吸收了南拳(洪、刘、蔡、李、莫几派功夫)的技击精华,技术特点已自成一体,无论搏击意识还是打斗技巧,都焕然一新。  相似文献   

7.
凌召 《武当》2009,(6):21-23
以五行拳运动之法来完成“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是在明、暗、化三劲的练法上完成的。初练拳时,用力以刚猛之劲为主,拳势要舒展,不可拘谨,为的是使劲力发于体外而抻筋拔骨,劲力调和顺畅,开出体劲,渐渐达到体动随心动,炼精化气,以退后天返先天,这是练明刚之劲。练功久而久之,内三合程度逐渐提高,行拳作势舒畅自如而无喘意,自身也就松了。经过这样的一段时间练习,力量外放,用尽了,拳不打乏力,练拳者自己都乏了,身体自然能松软,促使体的柔化。基础打好了,又使精足气壮,骨质坚韧.洎军六合严整.内劲自生。  相似文献   

8.
林应术 《中华武术》2007,(10):49-49
鸣鹤拳名宿、著名的骨伤科专家余宝炎,1907年11月出生,2002年9月仙逝,享年95岁。在先师诞辰百年之际,我怀着无比敬仰的心情,深切地思念恩师余宝炎。余师祖籍湖北省孝感市,祖上搬迁到福建省福州市,早年学医习武,师承鸣鹤拳一代大家谢崇祥的高徒萧铄德,又幸得谢师的精心指点,潜心修炼,历经十二个春秋。他武医兼备,数十年如一日悬壶济世、传教吗鹤拳。  相似文献   

9.
心意拳是以意领气,气沉丹田,以气催劲,由内催外的内功拳。练精、蓄气、养神是宗旨,强内、壮外、达意是目的。可见劲为拳之魂。气为劲之源,气是血之帅,血是气之母。以气为本则可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如何调息运气? 光与气融 光与气融就是掌握练拳的宝贵时刻,把光气融入功法之中,从而增强内气强身健体。心意拳是内功拳,  相似文献   

10.
李亭全 《武当》2009,(12):18-18
沾连随粘是习练内家拳,特别是习练太极拳者最基本,也最讲究的一种劲力和招法。这种劲力,人们称之为“沾连劲”或“随劲”;这种招法,人们称之为“粘随法”或“随法”。沾连随粘是太极推手中特有的方法和形式,也是习练太极拳者在较手对抗中应该采用的重要技术手法。  相似文献   

11.
连洋 《精武》2006,(3):24-27
鹤之象形取意鹤之形态鹤拳是五形拳中惟一以飞禽为模仿素材的拳法,所以鹤拳相较其它拳法而言,表现为拳意轻灵,动作舒展, 动静相间,刚柔相济。鹤拳之精“鹤之精在足”讲的是鹤拳对于足功的要求。鹤拳之精始于足下,故练鹤拳时,须在单腿独立的足功上多下功夫。鹤拳之神“鹤之神在静”讲的是鹤拳对于神意的要求。其拳法神意要独立静止,以得其神。动中求静,静中求动,动变静,静变动,对动静呼吸一气间的体悟是该拳神意练习的重点。刚柔鹤拳鹤拳拳法以动静相间为旨,以刚柔相济为功,以急缓适中  相似文献   

12.
武林小辞典     
华拳:是长拳类的一种拳术,此拳讲究“三华贯一”,三华是指精、气、神。华拳因而得名。其代表性的套路共有十二路,是按“虚实相生,繁简相间,开合分疆,宾中分发”的原则编创的。华拳的基本技法有:形体工整,筋营通劲,心动相随,气势连贯,阴阳开合,动迅静定,踢打得法,善  相似文献   

13.
郭宝洪 《武当》2004,(11):17-18
陈式太极拳的技击宗旨是以静制动,后发先至,“彼不动,我不动,彼微动,己先动”,以慢制快,以小力胜大力,以柔克刚。讲究拳学上的内劲慨念,打击对手时先断其根,发力时刚柔相济,松活弹抖,出肘瞬间,蹬腿、转腰、顺肩、肘弧引直发弹抖打出,肘上劲道仍是搠、捋、挤、按、采、挒六种劲别。  相似文献   

14.
虎鹤双形拳     
虎,以勇猛刚烈而闻名;鹤,又灵巧轻盈为其特长。虎鹤双形拳是模仿虎鹤之动作及其特长的一种拳。它是广东南拳五大流派中洪家源中的一种,目前,此拳不但在全国广泛传播,而且不少海外武术爱好者也对其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中国武术团到国外访问中表演的南拳,被外国人誉为防身健体,内壮外强的一种  相似文献   

15.
刘俊峰 《中华武术》2001,(11):29-29
练过形意拳的人大都知道形意拳劲的核心就是“钻翻”劲,练好鹰捉正是掌握“钻翻”劲最好的一趟拳,是向更深层技术进军的必经之路。五行拳、十二形拳,虽劲路各有特点,但练哪趟拳也不如练鹰捉对掌握“钻翻”劲的效果明显。因此,鹰捉被视为开启形意拳奥秘之门的钥匙,被称为形意母拳。  相似文献   

16.
拳论术语提出的沉气和沉劲,是太极功夫的两种特殊表现,也是练太极拳者应理解和刻意追求的目标。沉气和沉劲的辨析必须结合练拳实际。这两个表述概念有异同之别,两者的共同之处就是沉。所谓沉,即是物体自身向下坠落、陷入之意,跟浮相反。而概念中的气与劲是有区别的,  相似文献   

17.
杜子宇 《武当》2000,(5):13-15
李派太极拳,对应“三才”,而成“三盘”主拳。但就其劲势特点,无非刚柔两架,密合阴阳相抱的生化机理。柔架的代表是天盘拳,它相应三十六天罡,故成三十六式。天为圆为阳,但取阳中之阴,故其风格绵柔、和缓、缠转、轻灵、圆活、流畅、温文尔雅,武林称其为“文太极”。但观其文,文中藏武;看其至柔,然柔中寓刚。它文火温养,突出心法,重在“留意”,运化精微,意在聚精固气凝神。循经走脉,畅达气机,融通一身,呼吸细匀绵长,密契开合动静。它讲究内外一气,拳功合一。刚架的代表是地盘拳,即“八法奇门拳”。  相似文献   

18.
福建南拳的渊源、流派和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南拳是武术运动中的一个拳种,长期流传于我国长江以南,各个地区,尤以广东、福建、广西、湖南、湖北、四川、江西、浙江、江苏等省更为流行。各地区发展情况不同,各有其派系和风格。但共同的特点,都是以形为拳,以意为神,以气摧力,以关发气,朴素明朗,拳势激烈。南拳上肢动作较多,短打擒拿,点穴拿穴;腿法偏低,步法稳固。窜蹦跳跃,跌扑滚翻动作,除少数拳派外,一般较少。发力时腿、腰、臂、指贯串一气,力求顺达,发劲前聚气蓄劲,肌肉作一定收缩;其劲由腰、腿而肩、  相似文献   

19.
霍文学 《精武》2007,(2):35-35
霍氏八极拳非常讲究十字劲,过去习练八极拳者也非常注重十字劲,这是练八极拳时必须做到的劲力,也是习练八极拳不同于其它拳种的一大特点。霍氏八极拳金刚八式、八极小架及应手拳的一些套路动作,要求每个动作以十字劲为基础,其动作是向上、下、左、右四方做如同十字  相似文献   

20.
郑华金 《武当》2008,(5):17-17
太极拳内劲的追求应循序渐进,可按照四字求达,即:通、充、疾、冲。 通:就是要求内劲内气通达四梢。当拳架练习正确熟练后,骨节和筋脉畅通,气流运行不再受阻。正如“流水滔滔,先修河道”。气是一种抽象的东西,它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是极其细小的物质微粒,难以直观地察觉,只能通过人物感觉器官,根据事物的各种变化而体现它的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