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一师: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是蒲松龄的《狼》。现在,请你们说说我们这节课学习什么,但是不要重复刚才老师的话。生:这节课上的是《狼》,蒲松龄写的。师:这是重复老师的,只是颠倒了字。生:今天我们上的是两只狼与一个屠户较劲的故事。师:还有文体的角度呢?或者其他的角度,都可以说。  相似文献   

2.
我们在影视报刊中所看到的狼通常都是狡猾凶残的,尤其是蒲松龄笔下的三只"狼",更是被刻画得阴险狡诈。生活中,我们也常常把心狠手辣的人比喻成狼,说他们是狼子野心、狼狈为奸、中山狼等,而《人狼情》中的八只狼却是那么可爱和充满灵性:它们因饥饿而来,却在吃饱喝足后,出于"报恩和感激"帮助陷于雪地的车中人衔树枝、打眼、扒雪,直至汽车顺利到达山顶。  相似文献   

3.
师: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是蒲松龄的《狼》,现在,请你们来说说我们这节课学习什么,但是不要重复刚才老师的话,谁先说?生1:这节课上的是《狼》,是蒲松龄写的。师:这是重复老师的,只是颠倒了字。生2:今天我们上的是两只狼与一个屠户之间较劲的故事。师:还有,文体的角度呢?或者是其他的角度,都可以说。  相似文献   

4.
初中语文第二册选收了蒲松龄的小说《狼》,为了给学生增强直观印象,为屠户杀狼一节配了一幅插图,但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该图有多处违背了文意或生活常识,特指出与大家商榷,以期引起专家学者的注意。其一,文中描述屠户杀前狼时,是这样形容的:“屠暴起,以刀劈狼首……”所用的动词为“劈”。“劈”,《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用刀、斧将物体纵向破开”,可见“劈”之分量。而图中屠户所拿的仅仅是一把尖刀,只适合“刺”而非“劈”。以此刀之力,恐难一刀制服前狼,若数刀取其性命,反而会陷人前后受敌的困境。  相似文献   

5.
谈《狼》的艺术形象齐振信蒲松龄的短篇小说《狼》在古今中外众多描写狼的寓言、小说中独树一帜。这不仅是因为它告诉人们对于像狼一样的恶人,不应姑息退让,要敢于拼搏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而且还在于它给我们留下了两个性格鲜明的艺术形象———屠户和狼。先说狼。作品...  相似文献   

6.
羊历3518年,青青草原的狼堡里,住着两只五年来未吃过羊肉的狼——红太狼和它的老公灰太狼。它们是那样渴望吃上一口羊肉,解五年之馋呀!可是,以喜羊羊为首的这群羊实在是太狡猾、太“残忍”了,总是百般戏弄它们这两只“可怜”的狼。  相似文献   

7.
梦狼     
学完《狼》这篇课文,语文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道家庭作业:认真阅读并翻译蒲松龄先生的传世名作《聊斋志异》中的名篇《狼三则》,明天将在全班举行一次别开生面的讲故事比赛。  相似文献   

8.
倪方娇 《学语文》2012,(4):20-21
【案例描述】课伊始,我满怀深情地向学生讲述两则故事。《猎人与狼》的故事:有一位猎人捕获了一只母狼和一只狼崽,由于他十分痛恨狼,想要把这两只狼折磨致死。于是,他把这对“母子”关在一间小屋里,打算饿死它们……一周后,  相似文献   

9.
1.导语。“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这是郭沫若给蒲松龄的高度评价。我们这篇小说写的是?“促织”(学生答)”。讽没讽刺贪官污吏?“讽刺了(学生答)”。通过一只小虫子也能讽刺贪官污吏。可见蒲松龄确实是位高人。让我们一起走进蒲松龄先生的小说,去领略这位高人为我们创造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0.
蒲松龄的《狼》一文对狼极尽讥讽之能事。但是,狼若真是一无可取的话,为何屠夫会有“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之忧呢?《狼》中说:“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禽兽的变诈手段果真只给人们增加笑料吗?我不赞同。狼本是凶残的肉食动物,它们为了生存,为了得到食物,采取主动攻击的方式也属本性使然,它们的智慧更不容忽视。此文中,狼面对屠夫手持的锋利的杀猪刀,居然毫无畏惧,一动不动,察言观色,而且一狼以“假寐”诱敌,另一狼则于柴禾堆中打洞,以便从后面发动进攻,其智谋不可谓不高。如果它们的这些手段真的只是给人们增加笑料的话,那么屠夫先前…  相似文献   

11.
我是一只狼,一只来自得克萨斯的狼,我的名字是阿里. 据祖父说,我们这个狼族在当地算得上最大的.500年前,在英国人还没有登陆这神秘而伟大的土地时,我们是这里的主人.祖父是狼族中最老的狼,也许,他有100岁了,他总是知道很多的事,关于狼,关于人,他是我们族中最受尊敬的狼,他总是对的,没有任何一只狼敢否认这一点.  相似文献   

12.
陈河清是我中学最后一个班主任。蒲松龄的《狼》中有句话“其一犬坐于前”,意思是两条狼中的其中一  相似文献   

13.
读着蒲松龄的《狼》,你是不是只觉得屠夫机智勇敢?其实换个角度来读,你会发现狼是很聪明的。毫无疑问,狼是本文的主人公,文章用了大量篇幅描写狼,将狼的智慧描写得淋漓尽致,不少读者却被作者文末的议论迷惑住了,狼成了被谴责的对象。其实教材中的《狼》是节选,文末的议论也只是就这一件事的议论。文中三则故事,都是狼和屠夫斗争的故事,故事的结局都是以屠夫的胜利而告终。但不能以“成败论英雄”,不能因为三个故事都是屠夫胜利,就归纳出:“人是一定能战胜狼的,因为人有狼不具备的智慧、勇气和力量”(《倍速学习法·七年级语文下册》),细读全文,这个结论是值得怀疑的。如果单看节选文段末的议论:“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似乎蒲松龄先生也是这个意思。其实狼(三则)文末,作者还有一段议论:“非屠,乌能作此谋也;三事皆出于屠,则屠人之残,杀狼也可用也。”意思是说,若不是屠夫,谁能想出这样的计谋呢?这三件事情都发生在屠夫身上;那么屠夫的残忍,用到杀狼上也是可以的。作者蒲松龄想表达的真实意思,能战胜狼的,也只能是这些残忍的屠夫,其他人未必能战胜。大千世界的人并不都是屠夫,残忍的屠夫也不能作为人的代表。所以说人是一定能战胜狼的,未免有点儿以偏概全。  相似文献   

14.
《宋定伯捉鬼》选自干宝《搜神记》,《狼》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教材认为两文都在表现人的机智.然而细读起来觉得两文主题大异。  相似文献   

15.
<正>师:学完课文《狼》,老师想问一问你们,作者蒲松龄对待狼的态度是什么呢?从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生:从文末作者的评价,“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报以嘲笑、蔑视的态度。师:非常好,你根据文意读出了情感,但是你们是否注意到这些语句的结尾分别用了不同的语气词,你们想过这是为什么吗?我们先一起将它们圈画出来。  相似文献   

16.
说“假寐”     
初中语文课本选了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狼》,其中有一段精彩的描写:“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暝,意暇甚。……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让人看了忍俊不禁。“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一句,活脱脱地把那只狼的狡黠和“狼性”写出来了。  相似文献   

17.
一、导入新课师 :在刚刚学过的蒲松龄的《狼》一文中 ,我们看到了一个机智勇敢的屠夫的形象。虽然文章以“狼”为题 ,但作者通过这则故事更多地还是寄托了对人类智慧的赞美。狼在文中不过是作为反衬人类智慧的一个对立面而存在的。今天呢 ,我们暂且让屠夫在一旁休息一会儿 ,大家来说说“狼”这一动物 ,好不好 ?二、交流并讨论师 :同学们虽然大多没亲眼见过狼 ,但想必对于狼这一动物并不陌生。说起狼 ,同学们的脑海里肯定会跃出许多关于狼的故事或者成语、谚语。那么先问问看 ,同学们所熟知的关于狼的成语有哪些 ?生 :狼狈为奸、狼吞虎咽。生…  相似文献   

18.
文静 《湖南教育》2014,(11):27-30
正师: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写过几篇关于"狼"的文章,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篇。(PPT课件出示课题、作者)昨天老师发了学案,课文的预习工作做好了吗?老师来检测一下大家的预习任务完成得如何。(师检测作者、文章出处、《聊斋志异》简介等预习情况)师:对蒲松龄的成就,郭沫若先生用一副对联作了高度评价:"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生齐读)师:在"初读感知"环节,  相似文献   

19.
我对狼一直很有感情,读完小说《狼图腾》这种感觉更加强烈了。狼的勇猛、果敢、机智都值得我们学习,甚至狼的狡猾,也值得我们借鉴。草原也曾有虎豹,但在漫长的岁月里,它们都经不起时间的考验都被淘汰了,只有狼经历了时间的考验,成为草原真正的霸主。这是为什么?狼的令人生畏,绝对不是因为它的鲁莽。狼的力量,源自它们是团队。当它们捕猎的时候,总是一起努力,很少单打独斗。在狼群中,老狼、病狼、小狼总是受到照顾。因为它们知道,当团结在一起的时候,它们才能活下来。这样的狼在草原繁衍生息了几十万年。狼的个性的确令人难以捉摸。在抢食的…  相似文献   

20.
教学钱钟书先生《读〈伊索寓言〉》时,学生拿文中这样两个句子请教我:一句是“驴子见狼,假装腿上受伤,对狼说:‘脚上有刺,请你拔去了,免得你吃我时舌头被刺’。”另一句是“老婆子养只母鸡,每天下一个蛋。老婆子贪心不足,希望她一天下两个蛋,加倍喂她。”学生认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