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林冲从“逆来顺受”到“豪气冲天”的前后差异为切入口,探究故事情节、时代背景、小说主题和写作意图之间的关系,启发学生以批判的眼光对“忍”文化进行重新审视,辨析它的历史价值和当代意蕴,从中汲取润泽生命的养分。同时,通过引导学生梳理叙事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的描写,聚焦作者是如何以“风雪”为媒,在情节推进上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分析故事环境设计对情节发展构成的巨大影响,带领学生领略中国古典小说创作的精妙。  相似文献   

2.
钟离春是战国时期著名的丑女,又称钟无盐、钟无艳。从主题学的角度来看,无盐故事在不同时代不同文本中的发展演变,已使它不仅仅是一个丑女的故事。通过从情节流变轨迹透析儒家思想,从人物形象演变折射性别视角,从文本形态分布窥探受众心理,可以反映出无盐女故事所包含的多重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3.
汪泽 《天中学刊》2015,30(1):22-26
梳理由唐至清《朱蛇记》的文本形态,可以发现其中的故事情节、主题在流传演变过程中所融涉的丰富的文化意蕴,如科举仕宦与文人命运、性别观念和女性处境、故事素材的时代文化功能等。而文学文体因素亦影响到故事流变,人物消长、情节增删等明显演变多由通俗文本实现;史子文献对于朱蛇故事粗陈梗概,起到稳定保存基本形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小小说《一元钱的故事》,篇幅短小,情节巧妙,人物典型,形象鲜明,意蕴丰厚,引人深思。 小说以“我”参加电视台的一个创意活动为故事框架,叙述了“我”为乘公交车而向他人“借”一元钱的始末,于情节的波澜与场景的对比中,反映  相似文献   

5.
“红叶题诗”是古代著名的婚恋题材,历来多作宫怨解读。笔者通过对七篇唐五代“红叶题诗”小说的纵横剖析,阐释唐五代宫女的独特性与命运悲剧、晚唐五代士子的热望与苦痛,揭示出它隐含在官怨背后广阔的时代性、社会性整体悲剧意蕴。  相似文献   

6.
李春燕 《天中学刊》2012,27(3):28-31
关盼盼燕子楼故事始于中唐,历经宋元明清传唱不息,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文学景观。纵观这一故事的文本流传演变,可以发现燕子意象贯穿始终,构成了燕子楼故事的文化灵魂——盼盼际遇是情节主体,徐州燕子楼是物质承载,而"燕子楼"典故则是其诗化形式,燕子楼故事的三种形态都蕴含了燕子意象。从燕子意象生成、发展的角度揭示燕子楼故事的文化意蕴,可以深化对这一故事的解读。  相似文献   

7.
运用主题学的研究方法,对唐代以来流传较广的红线女故事进行材料梳理和文化意蕴分析。从中央集权制度、道教神仙信仰、善恶报应、侠义文化等四个方面来分析红线女故事演变的文学价值和文化轨迹,并使用了最新发现的珍贵史料。  相似文献   

8.
“三打祝家庄”是《水浒传》中的一个著名故事。本文拟从游民社会对古代乡村自治实体的冲击这一角度对其进行文化阐释,并且从人物形象、冲突方式、情节结构等方面进行具体论述,最后,对这一故事文本所表现出来的消极因素进行一些反思。  相似文献   

9.
论"红叶题诗"的宫怨主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红叶题诗”是一种特殊的传情方式,它以红叶为媒,表达了宫女们幽怨压抑的痛苦心境,深刻展现了宫女们想突出围城的强烈愿望,形成一种极其深刻的宫怨主题模式。本文拟探讨这一主题模式的历史渊源及其传承和变异情况。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指引下,2018年初河南首创了“翻译河南”工程,以河南的文化符号来讲述中国故事、讲好河南故事,其中包括“淮河文化”卷,“淮河文化卷”主要讲述了淮河流域丰富的历史、文化、传统习俗等,字里行间拥有大量极富地方文化特色的专名、术语和典故等,所负载的文化意蕴深厚。文章以诺德“功能+忠诚”翻译理论为指导,选取“淮河文化”卷中独具特色的民俗篇和音乐篇,主要从术语、句段和语篇三个层面选取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解析其中所蕴含的淮河文化意象,探讨淮河文化意象的英译技巧。  相似文献   

11.
由沃尔夫冈·彼得森执导的电影《特洛伊》取材于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它以直观的音像形式重现了古希腊的一场战争,同时也融入了现代的商业因素.影片在故事的基本情节、人物的塑造及文化的内涵上,对原作既遵从、又疏离,使得作品从一部反映部落英雄战争的史诗,转向更为深邃的人性拷问,更契合现代人的审美趋向;但如果仅凭影片去理解史诗,则会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12.
台湾问题有国内和国际两大因素,台湾问题的解决也要从国内和国际两个层面出发。本文主要是从国际法和国内法两个层面对台湾问题进行法理分析,强调运用法律手段解决台湾问题是和平统一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信息技术逐渐地渗透到高校的教学改革中。本文通过对《嵌入式系统》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实践研究,探索了基于"雨课堂"的"课前+课上+课后"新型教学模式。通过课程教学实践证明,基于"雨课堂"的教学模式可以增强师生互动,改善课堂氛围,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了课程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4.
傣语方言八甲话是处于濒危状态的一种语言,通过调查并用典型例证进行分析比较,发现其发生衰变甚至是处于濒危的状态,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语言活力不足。从对人类语言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出发,有必要对八甲话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对这一语言的记录与保存,为语言的抢救和保护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材料,有利于人类珍贵文化遗产的传承。  相似文献   

15.
“原”“前”位置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媒体在表示已去的人及其职务时 ,常将“原”字或“前”字或放在机构、地名前 ,或放在职务前 ,甚至在同一则消息里出现位置混用的现象。笔者认为 ,使用此二字既要照顾到民族语言的接受习惯 ,又要顾及讲话者的语义指向 ,并指出了汉英句法结构的不同。本文还讨论了“原”“前”二字的同异之处、在表达国内外的人或事时不同的使用倾向 ,分析了其中所蕴含的理性成分。提出了对“原”“前”使用的一些修正意见  相似文献   

16.
在继承前人对符号意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任何符号都有符号层、逻辑层、学科层、存在层这四个层面的意义。据此,从符号学与集合论这两个视角来看,空符号与空集合虽有着的不同意义,但其相互问存在既相异相通,又相互支撑的微妙关系。事实上,在逻辑层面、学科层面和存在层面上“任何符号系统都离不开空符号”。  相似文献   

17.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境界"作为衡量诗词价值的标准,但是境界的内涵历来各家解释不一。本文在参照前代名家的解释基础上,认为境界的核心是"真",并对"真"含义进行界定,对"真"的性质进行分析概说。  相似文献   

18.
"谟"体是生成于诸侯朝聘天子之礼的.<皋陶谟>是春秋时人面对当时诸侯朝聘天子之礼的崩坏,而欲建构新的政治组织结构,托之于上古的舜与大禹、皋陶的一次朝聘之礼,以君臣问对的方式对西周诸侯朝聘天子之义的当下诠释,体现出了周公礼乐为治的精神和原则.  相似文献   

19.
"双一流"建设作为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的又一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战略,承载着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伟大历史使命,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然而,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如身份固化、恶性竞争、资源集中利用、不公平加剧、同质化、教学与科研矛盾异化等一系列问题。为此,需要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合作共赢为理念、以评价为手段、以卓越为原则、以自信为动力的高等教育发展思路,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高校。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关于人体词的研究,已经成为语言学领域的热点,"脸"与"面"是人体词中比较有代表性的高频词汇。按照"隋唐以前""、隋唐五代"和"宋元明清"三个时期进行梳理,发现"脸"与"面"这组人体词语的词义随着历史的演进发生了系列演变。找寻"脸"与"面"两者的替代规律以及发展脉络,探究两者的演变过程,将有助于汉语史人体词汇发展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