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学校体育教学需要在“道”与“术”之间保持合理的张力,作为同向同行关系的体育教学之“道”与“术”互动过程,既是运动技术创造性理解的获得过程,也是提炼运动技术教学意义的过程。文章从回归体育本源、重建教学关系;聚焦身体素养、统整体育课程;深化课程思政、融入体育精神等方面,对“道”与“术”双向治理进行了建构。  相似文献   

2.
课程作为学校教学的核心要素,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载体。从《周易》中“器”与“道”的关系出发,结合课程文化的特点及内在发展逻辑,可将课程文化的内涵看成是“器”与“道”的结合:课程的物质文化是“器”,课程的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是“道”。在价值取向上,课程文化主要表现在主体性、自觉性、多样性以及超越性四个方面。立足于新时代背景,我国课程领域的探究要在课程文化的价值取向下,基于“器”“道”关系探究课程文化的生成之道:化而裁之,力图以“变”生道;推而行之,力求以“通”生道;举而措之天下,力争万象共生并美美与共,使课程文化全球生成。  相似文献   

3.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高师学科教学论课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课程设置上已由“单一课程”向“课程群”转变,且课程的性质也由“必修课”向“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转变,同时丰富了实践教学课程.如何更好地完善学科教学论的课程,使其与基础教育更好地契合,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和引领作用?学科教学论课程设置应走人本价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富有时代气息、多学科教学论相互融合、具有学科特色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4.
课堂如路     
如果教学的最高境界是“道”,那么,课堂就是“路”。课堂之路无不朝向教学的最高境界——道。但课堂之路千万条,每一条路并非是必然朝向“道”的康庄大道。换言之,“道”乃课堂的理想之境,而现实之“路”往往蜿蜒曲折,充满变数。  相似文献   

5.
深入理解“立德树人”基本任务中的三个关键要素——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建设、教师角色,是理解课程思政“道”与“术”的基础。其中,思政课程是实施“立德树人”任务的核心课程;课程思政建设是实现该任务的关键步骤;教师是成功开展课程思政的主力军。这三个要素在“立德树人”的过程中各有重要性,并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共同完成“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任务。为了推动课程思政的高质量发展,不仅需要在理论上理解这三个关键的关系和大思政课的实质,还需要教师追求育人之“道”,并在实践中不断提升教学之“术”。课程思政的“道”与“术”不仅是建立新时代大思政课框架的必经之路,也是对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和意识的必然要求。只有掌握了课程思政的“道”与“术”,才能真正理解并掌握教书育人的“道”与“术”;只有“道术相济”才能系统培养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后继人才。  相似文献   

6.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给具有深厚群众研究与实践基础的目标教学赋予了新的生命力.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的崛起令我们对目标教学再度寄予厚望.坚定不移地走“中国本土化”之路,落实新型“教学观、学习观、学生观”,深化“高效”意识,推动“生态课堂”建设,作“教育资源的利用者、发现者和缔造者”是新目标教学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的深度融合,是高等数学教学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深挖高等数学课程思政目前存在的痛点问题,秉承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以教学设计为支点、以课堂教学和育人成效为落脚点的理念,通过改变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知,提高其课程思政能力;通过多学科交叉联动,积极探索课程知识点与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提出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课程思政之路,实现“课程教学”向“课程育人”转变,助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8.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二十年来,语文课程“文道”关系失衡,重视文本思想内容、忽视文本语言形式的现象普遍存在。古代课程文史哲不分,在“文”与“道”的关系中,重“道”是必然的。现代课程文史哲三分,“道”的功能由相应的学科承担,语文理应重“文”。语文教学该由“文”入“道”,披文入情,重在“道”的表达,而不在“道”本身,否则会偏离语文课程目标指向,弱化语文课程功能。  相似文献   

9.
科学取向的教学理论既有百年来学习心理学研究的支撑,又有系统化的教学设计原理和程序可供课程开发人员和教师、教研人员应用.鉴于我国新课程改革既不能停留于教育哲学理念的宣传,又不能走回头路(或者说“穿新鞋走老路”),许多有远见的学校领导和教师自觉走上了运用“科学取向教学论”的教改之路.实践将证明这是一条正确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之路.  相似文献   

10.
“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论”的课程建设是当前高师小学科学教育人才培养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根据课程名称与研究层次的变化,把“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划分为小学理科教授法孕育于教育学之中时期、小学自然教学法研究的独立起步时期、小学自然教材与教法研究受到冲击的时期、小学科学教育研究的重要发展期、当前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研究的深化改革期。对“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体系的构建,要充分考虑学术性与师范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关系,加强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论教材的编写,改革课堂教学方式,改变对师范生的评价,积极开发与利用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论的课程资源,以推动“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规范化建设,使之逐渐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1.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是提高大学生文学素养和人文素质的途径之一。其教学目的是从“文”入手,为学生释“道”。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可从“陶冶美好情操,提高综合能力”、“传承优秀文化,提升文明品质”和“挖掘励志哲理,引发人生思考”三个方面入手,实现文学素养与人文素质的同构,致力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  相似文献   

12.
王俊鸣先生主张语文教学应走科学之路。所谓科学,首先是课程定性准确,“语文课”就是教“读书作文”的课。科学的语文教材应有建立在对语文能力分解基础上的训练体系。走科学之路,要靠教师的角色自觉与修养,在教学中要处理好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主导教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综合性大学影视艺术本科人才培养应当坚持走自己的路,走特色办学之路。其招生要兼顾“双基”: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其培养要锚定“两型”:应用型和复合型;其教学要推行“两化”:课程教学实践化和实践教学课程化。  相似文献   

14.
“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课程建设在教材编著、教学模式、教学手段、资源开发等方面形成独特的风格,取得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成果,达到了教书育人的目的。但在各种思潮不断更新、时代不停前进的背景下,尤其是学习者学习需求的变化,启迪并激励“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课程建设要与时俱进。通过对“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课程的现状反思与深入解构,进一步开展“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课程的图式再构的探索很有必要。通过“图解”教材、“图说”课堂、“图划”作品、“图雅”网站的研究,力求“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课程的研究与教学再上一个台阶。  相似文献   

15.
当代课程与教学论:新内容体系与教材结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文化哲学观的视角看,课程与教学论学科作为特殊精神文化,实质上是人们进行课程与教学研究的特殊生命存在及其优化活动的知识与经验形态。当代课程与教学论的新内容体系,包括“课程与教学概论”“课程与教学系统”“课程与教学过程”“课程与教学管理及领导”以及“课程与教学美学”等五个相互联系的领域。基于“学习为本”价值观.当代课程与教学论需建构“学程式”新教材结构.以强化其实作性并促进有效教学。新教材的章节组织和结构特征,遵循教育心理学规律和教学法原则并依托互联网,应当从“激发学习动机”“丰富教学环境”“提供练习机会”以及“开发网络资源”等方面设计出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6.
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与教学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辨梳学界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课程性质、教学目的、建设理论、创新形式和价值转型上的认识误区,指出课程的本质属性是意识形态性,教学目的在于培育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和道德综合素质;“基础”课有条件也有必要建立课程论和教学论;隐性课程和实践教学相互沟通且紧密相关;课程未来的公民化价值转型将有助于培育公民社会所需要的现代化、民主化和道德化的高素质公民。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巧设教学疑问、注重实例和视频教学、及时更新课程内容以及加强课堂实践教学等高职高专“印刷与制版工艺”课程教改措施,以其为“印刷与制版工艺”课程教改提供一些参考,不断提高“印刷与制版工艺”课程课堂效率,从而推动“印刷与制版工艺”课程教学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8.
也谈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学论与课程论并非是平行发展的,教学论较课程论根基厚实一些,理论体系更完善;教学论经历了“求善”、“求真”到既“求真”又“求善”并在两者之间保持张力的过程,课程论是以“求善”为背景产生的;课程论与教学论应是平行的两个分支,目前,两者正处于分化期;现代教学论将从知识教育论转向主体教育论,课程论将逐步进行课程论的本体与方法论研究。  相似文献   

19.
《教师》2011,(9):F0002-F0002
本书介绍了任老师的成长之路,探索“学习科学”的学术之路,特级教师要不断超越自我的发展之路;着重介绍了任老师的教育观、课程观,教学观、学法观、学习观、成才观、人生观以及数学教育理想和数学学习指导的具体操作。  相似文献   

20.
数字媒介的不断发展创设了数字在场的全新课程转型模式,呈现出数字化技术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之间的博弈与选择。随着数字化技术在职业教育课程转型中的广泛应用,客观上催生了数字化技术工具理性日益膨胀而对课程主体性发展带来现实的风险,促使人们重新深思数字化时代职业教育课程转型中数字化技术与课程主体之间的关系。基于此,从素养与能力、标准与经验、规制与生成、依赖与突围等方面的统一性为逻辑出发,提出数字化时代职业教育课程转型的辩证,包括培育教师课程开发的数字化基本素养,实现“道—技”相融相生;数字化技术助推经验课程的延伸,实现“器—道”共生共长;构建多模态的课程组织,实现“人—术”和谐一体;构建数字化智能化教学、管理、服务平台,实现“理—实”耦合互补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