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宋代经济的发展,统治阶级对歌妓业的提倡,歌妓业因此特别兴盛。词作为一种音乐文学,句子长短自如,既受文人的喜爱,也备受歌妓的青睐。文人词在歌妓的演唱过程中得到了传播、完善,词人也在歌妓的反复演唱词的过程中得到了灵感,从而导致宋词的繁荣。  相似文献   

2.
宋代经济的发展,统治阶级对歌妓业的提倡,使歌妓业特别兴盛。词作为一种音乐文学,句子长短自如,既受文人喜爱,也备受歌妓的青昧。丈人词在歌妓的演唱过程中得到了传播、完善,词人也在歌妓的演唱过程中得到了灵感,从而铸就了宋词的繁荣。  相似文献   

3.
词是音乐与文学紧密结合的一种文学形式,他们之间的结合必然要有一个桥梁,这个桥梁便是天生拥有好歌喉的歌妓。词是歌妓演唱时的脚本,歌妓是词的传播中介。在宋代,歌妓唱词劝酒与文人遣兴作词一起构成了词的本来面目。本文阐释了宋代歌妓兴盛的原因,分析了她们具有充当传播中介的条件和演唱传播宋词具有的优势,旨在说明歌妓通过演唱,为宋词的传播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文人词之所以在中眈唐能走向兴盛,与外部因素的强力推动有很大的关系,中晚唐时期多样化的传播方式和渠道,尤其是歌妓演唱、大众传唱和文人唱和等有声传播方式,扩大了词体的影响,刺激了它的创作,加速了其兴盛的进程。  相似文献   

5.
文人词之所以在中晚唐能走向兴盛,与外部因素的强力推动有很大的关系,中晚唐时期多样化的传播方式和渠道,尤其是歌妓演唱、大众传唱和文人唱和等有声传播方式,扩大了词体的影响,刺激了它的创作,加速了其兴盛的进程.  相似文献   

6.
词体由唐入宋,经历了一个从民间到文人歌舞宴席的过程。从此,这种新兴文体被纳入了文人的视野之中,文人成为了词的创作主力。另一方面,在词的传唱流传过程中,文人也是当仁不让的传播主体。因为无论是动态的歌妓传播,还是静态的文字流传,都与文人脱不了关系。在词的传播过程中,文人不仅以个体的姿态出现,更重要的是,他们表现出了整个“文人”群体的价值观和思想意识。  相似文献   

7.
北宋文人歌妓词具有独特的意蕴和审美价值,是解读当时文人心理的一把钥匙。因其内容所限,此类词本该是俚俗的,但北宋文人俗中求雅,不断提升其内在之质与外在之形。在内容上,文人们或专力突显歌妓优秀品质,或抒写真挚爱情,或寄托身世之感,通过这些开拓使其达到“神”变;在表现形式上,他们尽力使用雅语、典故,创造清新淡雅的意境,从而使其达到“貌”变。北宋文人歌妓词的“神”“貌”之变体现了北宋文人的雅化创作心态。  相似文献   

8.
词是文学与音乐结合的结果,它的内在本质决定了其在传播过程之中除了静态的文字流传之外,还呈现出动态的传播的形态.词的产生和发展与它所处的特殊的文化场所分不开.它离不开歌妓的演唱、文人的自觉创作以及市民阶层的选择这些动态的传播因素,更离不开孕育这些动态因素的社会环境,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加快了这些动态因素作用在文学繁荣的脚步.  相似文献   

9.
黄庭坚的歌妓词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文人士大夫和歌妓来往频繁,留下不少的歌妓词篇章。黄庭坚从歌妓的容貌、体姿、装扮、步态到她们不为人知的内心世界,进行了丰富而细腻的描写,让我们不仅窥探到歌妓们生存状态,更让我们了解到黄庭坚的真性情。可以说,这些歌妓词有着独特思想内容和美学风貌。  相似文献   

10.
王立增在《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撰文指出,唐代的乐工歌妓是诗歌接受的特殊读者,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还是部分作品的“第一读者”。具体表现为:乐工歌妓是部分唐诗的首个接触者,并通过选唱佳作的方式最先对诗歌的艺术价值做出初步判定。唐代由于社会开放、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及外族音乐的输入和刺激,歌楼妓馆林立,饮宴赏歌成风。大批乐工歌妓供职于宫廷、官府、军营及私人家庭或市井妓馆。他们的职业就是在各种场合演唱诗歌。当文人在现场即兴创作出诗歌后,往往会直接交付乐工歌妓进行演唱。乐工歌妓为了应付职业竞争,也经常要唱“新声”、“新词”来吸引听众,这就迫使他们主动不断地向文人索求新作。比如,王之涣“每有作,乐工辄取以被声律”,李益“每一篇成,乐工争以赂求取之,被声歌供奉天子”。“第一读者”还有另外一层含义,那就是“第一个读者的理解将在一代又一代的接受之链上被充实和丰富,一部作品的历史意义就是在这过程中得以确定,它的审美价值也是在这过程中得以证实”。唐代被传唱的诗歌,大多是由乐工歌妓从当时的文人作品中挑选出来的。元稹在《赠刘采春》一诗中就说,歌妓刘采春“选词能唱《望夫歌》”。我们发现,唐代凡是被传唱的诗歌,在艺术上确实...  相似文献   

11.
宋词作为一宗巨大的文化产品,在当时和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宋词阴柔特质特别适合歌妓演唱,因此歌妓在宋词传播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就歌妓成为宋词传播媒介的原因、歌妓作为传播媒介的特点、歌妓作为传播媒介在宋词发展史上的作用三方面来探讨作为宋词传播媒介的歌妓。  相似文献   

12.
柳永创作了很多歌妓词。幼时母亲的影响,唐宋词的书写传统以及宋代的社会世情都是其创作歌妓词的原因。依据这些歌妓情感心理诉求的方向,可以将其分为真爱痴情型、幽怨感伤型、自我放纵型三种心理类型。从这些歌妓类型中可以探究到柳永笔下歌妓的真实处境,能够还原柳永词中歌妓真实的悲剧人性风貌,探究歌妓生命历程,展现歌妓实现自我人生价值而最终失败的悲惨命运。这些歌妓词既是柳永对自己不平人生的书写,也表现出他对下层歌妓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3.
柳永是两宋名词人之一,他不仅留下了213首词作,而且在宋代及以后影响盛大。传播是柳永词走向读和受众的重要环节,柳永常流连妓院教坊,为歌妓们填词歌唱,歌妓的演唱与需求是柳词走向受众的第一环节,歌妓在勾栏瓦肆或茶坊酒馆里为市民大众们演唱,使柳词得以广泛传播到市民中间,而且柳词以俗为美,符合市民的欣赏口味。柳词也同样流行于人阶层,并被积极地、矛盾地接受和学习着。  相似文献   

14.
唐宋时期,文人、歌妓、唱词、受众成为歌妓唱词传播范式的主要元素,四者之间的互动搭建起唱词传播的整体框架。从传播学的角度不难发现,唱词的传播动因始于文人的创作,歌妓扮演着"把关人"的角色,唱词的传播载体具有独特性,受众的反馈作用影响了词风的转变,等等。因此,对上述四者的研究,能够清晰地勾勒出歌妓唱词传播范式的主要脉络,是古代文学传播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宋代士大夫歌妓词的文化意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宋以来婉约词之被目为艳科,当然在其内容多以圈情风月为主。论者多注意到婉约词的繁荣与士大夫妓乐活动的关系,是士大夫与歌妓合作的产物。士入之作词,或应歌者之请,或为赠妓而作,且多以歌者作为词中抒情主人公,并由歌妓演唱士人赏听,从而完成整个创作演唱接受鉴赏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歌妓始终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但是宋代闺情词,同是赠妓之作(极少是写给妻子的)而有高雅尘俗之分,其思想内涵文化意蕴又有深浅厚薄之辨。这里首先是因为宋代士大夫所与之交往,共同创作歌曲的歌妓阶层,本身就包含着不同的成份的类型,本身自有“淑女与娼妓”之别,她们与士大夫结成不同的关系而产生格调、内涵迥异的情事和情思。宋代的歌妓,大致可分为官妓,市井艺妓和家妓,①她们的共同点都是以自身才艺的表演为主要的生存方式社会职能,是艺妓的一种而不同于主要提供性服务以谋生的色妓。笔者拟对上举三种不同的歌妓作一些粗浅的分析,并试图揭示士大  相似文献   

16.
宋代歌妓不仅在酒筵歌席上为文人士大夫唱词侑觞,而且还直接进行词的创作。歌妓的创作活动,反映了这个特殊群体的思想情绪和文化素养,虽然文学成就不高,却从一个方面展示出她们的精神世界,体现了她们在繁荣兴旺的宋代词坛上所处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在文学发展史上,词作为一种新兴的文体,它的产生和繁荣,歌妓起到了举足轻重不可或缺的作用,从某种角度说,没有歌妓的参与,记号就难以产生和发展,也更难以兴盛,在词体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唐宋词的基本内容和实用功能的实现等方面,歌妓都发挥了积极的不可磨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词是一种抒情大学。其兴之初,文人多循“以男子而作闺音”①的格局作词,即措闺中女子之情态口吻抒写着愁秋怨、离情别绪,情思纤弱细巧,同境较狭小单一。而柳永作为宋代第一位专业词人,却了此有所变化和发展,其《乐章集》中不仅有“以男子而作闺音”的作品,同时也有以其本色身份即依一个“风流浪子”之情态口吻抒写其羁旅愁思、身世忧愤的作品,故而其词比前人代言体词作有了更阔大的词境和更高的审美价值。本文试就此作一简单分析。(一)晚唐五代和北宋初年.“词为艳科”,“同为村余”,词不过歌妓舞女在酒席筵宴上演唱的艳曲。其…  相似文献   

19.
柳永、苏轼的词作中均有大量的歌妓词流传于世,苏轼在继承柳永同类题材词的过程中有创新之处:在风格上,摆脱了柳词的"俗",化俗为雅,清新自然;在写作技巧上,有丰富的用典,以景喻人,描写了歌妓复杂而细腻的内心世界;在思想境界方面,走出柳词以歌妓代言自我的圈子,对周围友人有更多的关怀.  相似文献   

20.
歌妓的特殊身份和活跃的特殊场合,使歌妓唱词成为宋词口语传播的重要形式。在歌妓唱词形成的媒介环境中,口语化、即时性和互动反馈的媒介特点,影响了词的创作和传播。歌妓乞词的创作动机,使词的内容趋于歌舞宴饮,出现了以俗为美的审美特征和词为艳科的文化特性,扩大了词的传播范围和传播效果。歌妓唱词广泛的媒介受众,决定了词不可避免地向着通俗化和娱乐化的方向发展,"雅文化"与"俗文化"从对立走向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