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访不是人求我”。每次下基层采访前,我都要细细掂量这话的含义。作为一名战士报道员,身在基层,要想写出好稿,显然离不开采访。采访不是人家求我,而是我在求人家,如果说顾客是上帝的话,被采访对象其实就是我们报道员的“上帝”。我们要热情地尊敬被采访者,与他们交朋友,谈心,无论对职务比自己高的,还是低的,都一样。千万不能把自己真的看作是“无冕之王”,看作“特殊人物”,有一种优越感。没有心底的交流,只会居高临下的询问,或不着边际的胡侃,是摸不出真情况的。因此,每次下基层采访,我必正正规规有个兵样子,连队也…  相似文献   

2.
今年3月1日至14日,是我连续第三次采访全国“两会”。这一次与前两次都不同:前两次我是单纯采访政协会,而这一次,则是兼顾。重庆晨报4名采访全国“两会”的记者中,3名是文字记者。按照分工安排,我的同事赵君辉和谢夷,分别采访人代会和政协会。我呢,两边跑。  相似文献   

3.
赵凡 《新闻与写作》2001,(11):23-24
“徐院士,请给我一个小时,半个小时也行,再不就十分钟,我要采访你关于大陆科学钻探的问题”(采访提纲我前两个小时就已经传真过去了)。 她肯定地说,不行。她的口吻强硬得让人难以容忍,“如果想让我出洋相,你就来吧!”。 我想了想还是去了。最后,这次采访写出的文章《相约第一井》系列之二受到了行业读者的广泛好评。但是,并不是采访的结果,而是采访的过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采访是记者与被采访人演出的戏,戏能否演下去,要看双方是否真正被调动起来,这就是所谓的“互动” 法拉奇曾经说过:“人物采访是一出戏、一场…  相似文献   

4.
一次“解渴”的采访袁建达读者爱看“解渴”的报道,记者也盼望“解渴”的采访。这是我和李克夫作为随行记者采访北京铁路公安局铁鹰小分队打击流窜犯的一点体会。11月下旬,当副总编辑李仁臣把这个“抓活鱼”的任务交给我俩时,我的心里是既高兴又紧张。高兴的是,在当...  相似文献   

5.
按说上海市长宁区档案局局长方惠萍是一位具有亲和力的人,采访她应该不难,但其实不然。我们在她办公室一坐下,她就说,“工作是大家做的,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看到我们掏出采访本,她显然有点不安,“我个人真的说不出有什么先进事迹,工作是大家做的。”  相似文献   

6.
银笙 《新闻知识》2001,(6):31-32
一篇稿子能不能成功,当然与谋篇布局和文字有很大关系,但更重要的是看能不能深入采访。有人说“深入采访是成功的一半”,我以为是“七分采访三分写”,也许有些偏激吧。   深入采访就看你 是否挖出别人不知道的东西   现在的一些记者到一个地方去采访,常常是随便问一问,要上几份材料就打道回府,这样怎能写出好的报道来 ?根据我自己的实践,我总要挖出别人不知道的材料才结束采访。   在这里,我想举一个文学创作上的例子。著名的法国大作家莫泊桑年青时曾拜福楼拜为师。他向福楼拜请教时,福楼拜讲了这样一段有见地的话:“如果…  相似文献   

7.
2月 7日,我采写的长篇报道《琵琶才女何以走向自毁——中央音乐学院女大学生陈果成为邪教“法轮功”殉葬品采访记》,在解放军报和中国国防报同时刊发后,中央和地方报刊及海外媒体纷纷转载,在广大读者中引起反响,受到上级机关和领导的好评,不少同仁也给予充分肯定。   一些同仁在给予热情鼓励的同时,对我是如何完成这次采访的表示了极大的关注。回想起这次采访的全过程,我想如果说这是一项特殊任务的话,那么这次采访就是一次并非常规的采访。   “常规思路”遭遇“闭门羹”   2月 1日,春节过后上班的第二天,编辑部决定对参…  相似文献   

8.
彭东 《青年记者》2007,(6):22-22
由于自己是地方都市类报纸的记,拿到的只是代表驻地工作证,活动的范围就被局限在了山东代表团驻地。刚开始时,这种“差异”曾让我烦恼不已,但很快这种烦恼就没有了,这主要是因为我享受到了一次“总理待遇”,这次特殊的采访成了我在北京采访时一段“甜蜜”的经历。[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从戎八年多,干过伙头军,开过“大解放”,当过训练骨干,丰富的军营生活给了我写作的源泉。我由一名写写画画的爱好者到专职“爬格子”,自然走过不少弯路。吃了一“堑”又一“堑”之后,总结出一条肤浅的规律:深人采访,广集素材,才是写好稿件的成功之路。一次,部队外出执行一项重大援建任务,我急忙备好相机和采访本赶赴施工现场,拍了几个胶卷,了解了几个自认为很有价值的报道素材,就回到宿舍“闭门造车”。半个月过后,看着同行们的稿子陆续见报,而自己的稿子由于没有深入生活细致采访,明显地被“枪毙”了。等再回到施工场地,…  相似文献   

10.
庄电一 《今传媒》2006,(4X):50-51
当记20年,我有过多次异地采访的经历。作为《光明日报》常驻宁夏的记,我珍惜每一次异地采访的机会。每次出去,我都如饥似渴地捕捉新闻。因此,几乎每次异地采访,我都有大量收获。当事后检阅自己的“劳动成果”时,我都会高兴地在心中感叹一句:不虚此行!而采访中的艰难困苦,都不值一提了。  相似文献   

11.
湖北日报记者自己带车,到农村采访农民负担问题。一开始,记者就随意在一个村边,问个过路的农民,并要到他家看负担记录情况时,被人发现“这是记者在采访”。于是村干部送水上来了;不一会儿,乡里、县里都来人,“为了方便工作”。“尽地方之礼之责”等,可说出成百上千个理由“非得陪同”。一位记者感叹道:“陪同采访,想躲也躲不了,甩也甩不脱啊!” 笔者曾与一位陪同采访的行政干部交谈:听说您手中的急事很多,我看就没必要来陪同了。他回答:客人来了不陪不礼貌。我不是搞宣传报道的,想想只给你们采访方便联络一下就行了,可领…  相似文献   

12.
我搬过许多次家。每次搬迁,都要扔一些“破烂”。但是扔来扔去,有些看似一不值的东西却怎么也舍不得扔掉,那就是我的采访笔记本。尘封已久、活页装订的采访本,忠实地记录了我24年的记生涯,融进了我太多的欢乐、愁苦、泪水和血汗,使我倍感岁月的丰厚。有一本是1979年四五月间去内蒙古采访守备一  相似文献   

13.
一次难忘的采访─—采访特型演员、毛泽东扮演者王霙的一段经历陆天旺1992年11月,潇湘电影制片厂来我部驻地(湖南绥宁县)拍摄《秋收起义》的外景。于是,《秋》片中毛泽东的扮演者王便成为当地新闻记者的“追踪”对象。我“初生牛犊不怕虎”,也拿着采访本想去碰...  相似文献   

14.
采访得失录     
勿忘拢“镜子”“别忘了找‘镜子’”,是我初学采访时者通讯员常常叮嘱的一句话、意思是让我在采访先进人物事迹或经验的同时,也要了解一些与之对立的反面问题。开始,我不理解:宣传先进,为啥还采访反面?我抱定写先进就专拣好听的采访。可是,每当写出稿件,编辑们指毛病却如出一辙:一面光,没波澜,无的放矢。病根就是缺乏对比和针对性。“败稿”面前,我逐步“认帐”了,也注重开始寻找“镜子”了。找面上问题为镜子。比如,4月23日《解放军报》二版头条发表的通讯{热血衷肠善领兵》,就是我在下力挖掘出部队带兵普遍存在不敢管、…  相似文献   

15.
一次特殊的采访鲁生53年前的初夏,我进行过一次特殊的采访,至今难忘。那是1942年的5月初,日寇正要对我新建的中条山根据地进行“扫荡”,当时我是《晋豫日报》记者,被派到17团随军采访。17团住地离报社约有40多公里山路,接任务时是中午,我立即打好背包...  相似文献   

16.
今年春季,安徽新安晚报社与中央电视台在合肥举行了一次旨在为下岗职工献爱心的“烛光活动”,诸多当今走红的中央电视台播音员、主持人、转播顾问及体坛名流(以下通称“国嘴’勺,前来助兴。我受报社指派前往花城采访。这次“烛光活动”的日程只有两天半,“国唱”们不是一起抵达合肥,而是不断地你来我往,要想多接触并采访他们,难度很大。活动中.组委会安排了大小十多项内容,众“国嘴”分别参加,这是我们记者接触和采访“国嘴”的好机会,我在看、听、记的同时,寻找时机靠近“国嘴”,主动出击进行采访。这种主动出击,可以分为“…  相似文献   

17.
留心牢骚话     
我登报的第一篇稿,是从“牢骚话”里拣来的。1991年12月19日,我去九连采访,正遇着指导员在那儿发牢骚。我没被牢骚话“吓”走,而是坐下来静心地听。原来,连队有个战士利用探家去做生意,偷税被追查到部队,指导员因此挨了一个处分。我在其他连队采访也发现有类似情况。不久,我到三连采访,把那位指导员的“牢骚话”说给谢连长听,他听后说:“这种现象我们连队早已杜绝了。”我把他们连队杜绝此现象的经验做法整理成一篇《防上探家不回家》的管理经验稿,投寄《人民前线报》,很快在二版变成了铅字。“牢骚话”中抓好稿,是我搞新闻报…  相似文献   

18.
现在,我正负责“朝日新闻”每星期一晚刊连载的“我的主张”这个专栏。这里,我把这个专栏报道的采访方法介绍一下。给我的题目是“采访”,可是,为了恰当的说明采访问题,也许要扯得远一点,同时,关于我采访的一般作法,也需要作一些解释。如果读者多少能从中获得一点参考的话,我也就如愿以偿了。  相似文献   

19.
我是电力战线最基层的一名业余通讯员,在实践过程中,我和许多通讯员遇到过同样一个问题,表面采访不难,深入采访实在难。问题出在哪里呢?要么是“金口”难撬,要么是撬开了“金口”难榨出好的“香油”。这些年来,在实践中我有如下几点体会:其一,抓第一印象的草图。当你接受采访任务而对采访对象并不熟悉时,最好根据别人介绍的基本情况,先给采访对象画一个相。再列个表,从人物的相貌、年龄、性格、习惯动作、习惯用语、爱好等方面进行一个粗略的了解,这样你就可以抓住别人给你介绍的第一印象去寻找让被采访者开口的突破口。其二,…  相似文献   

20.
谢顾问:我初学写作,采访时总是随便找个本子或纸片,用完后就随手扔掉了。老通讯员批评我这样做不好,说使用采访本也有讲究。访问,怎样使用采访本才更科学呢?北京驻军肖吴肖吴同志:采访本是为采写新闻服务的,如何使用采访本,应从各人的实际和习惯出发,不必“一刀切”.但使用采访本确实也有个科学不科学的问题。这里,我把我所知道的一些方法介绍如下,仅供参考.一、采访本要采访专用,不能随便将日记本、笔记本、摘抄本拿来当采访本用。这样,采访本便于查找和保存。二、采访本要精巧,便于携带,用完一本,再用一本。如果能编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