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研究采用事件观察法收集到373人次大班幼儿同伴互动行为事件,其中退缩幼儿253人次,普通幼儿120人次.分析结果表明:大班幼儿的同伴互动行为多发生在游戏活动时间;退缩幼儿具有启动同伴互动的愿望;退缩幼儿在同伴互动中比较自我中心;退缩幼儿较少使用语言互动;退缩幼儿施动行为积极性不足,且难以获得积极的反馈;退缩幼儿同伴互动的成功率较低,但主动互动时会有较高的同伴接受和回应.  相似文献   

2.
心理理论的发展与幼儿日常生活中的同伴交往以及师幼互动的有效开展紧密相连,并与个体的言语发展、思维能力、情绪理解等方面密切相关。通过对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师幼互动中幼儿教师的期望,进一步探讨幼儿心理理论发展与师幼互动的直接联系和影响,可为师幼互动的有效开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美国幼教工作者十分注意为幼儿设计相互作用的环境。他们不仅重视教师与幼儿间的相互作用,而且特别强调幼儿之间的相互交往,把它视为幼儿园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一、幼儿同伴交往的效益美国幼教工作者认为,幼儿同伴之间的相互交往,能有力地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一)加速了幼儿离开自我中心的步伐,丰富了幼儿的知识,提高了幼儿的认知水平。比如,在分类活动中,幼儿使用的分类标准是完全不同的,A幼儿以颜色为标准给积木分类,B幼儿以形状为标准给积木  相似文献   

4.
幼儿的社会观点采择能力是幼儿社会认知发展的核心内容。而同伴冲突是儿童与同伴之间频繁发生的一种社会互动形式,蕴含着深层次的发展性的积极作用,对发展幼儿的社会观点采择能力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幼儿同伴冲突的特征为:发生频率高,持续时间短,行为多样化,解决自主化。同伴冲突在幼儿社会观点采择中的作用为:在冲突协商过程中,幼儿逐渐去"自我中心化";在被同伴孤立的体验中,幼儿发展出移情能力;在同伴冲突的解决中,幼儿提升自我控制能力。教师丰富区域活动中的同伴交往经验、创设良好的幼儿区域活动环境、引导幼儿合理解决区域冲突,有助于幼儿社会观点采择能力的提升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赵娜 《幼儿教育》2013,(Z4):32-33
分享是一种亲社会行为,指的是个体主动与他人共享资源,并从中获得愉悦和满足的社会行为。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的形成,能帮助幼儿走出"自我中心",促进幼儿的同伴交往。幼儿分享的主要是玩具、食物、情感等。幼儿在分享玩具时会产生大量的同伴交往和同伴冲突的情境,这种交往和冲突有助于幼儿学习识别他人情绪,合理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进而提高自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以109名3~6岁幼儿为被试,用自然观察法采集幼儿同伴交往事件,提炼幼儿同伴交往策略,建立游戏情境中幼儿同伴交往策略系统。结果表明,游戏情境中幼儿同伴交往策略系统共包含26种策略,根据交往目标可归纳为主动邀请、合作、联合、攻击、应对攻击、助人、物质交换、言语协商、提供物质、拒绝等十大类。该策略系统能够有效地反映幼儿同伴交往策略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7.
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独生子女普遍带有运动能力低下、自我中心意识强烈、独立性薄弱、耐挫性差等特点,我国集体化教学的弊端,使孩子们户外活动及与同伴间交往的机会贫乏,使得他们的动作发展及合作、交往等能力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我园切实对幼儿的户外活动开展深入研究与实践,以创新化的混龄户外运动为抓手,对幼儿实施体能锻炼、发展教育,旨在有效提升幼儿的社会性交往能力。  相似文献   

8.
幼儿消极情绪会降低幼儿的积极性和活动能力,诱因主要是:幼儿自身生理不适和心理不安,幼儿自我中心化影响同伴关系的和谐,幼儿爱的需要与教师的刚性评价冲突。教师的疏导策略为:激发幼儿解决自身问题的主动性,提高幼儿同伴之间的交往合作能力,使幼儿感受到平等、尊重和爱。  相似文献   

9.
“教育幼儿使用礼貌语言与人交往,养成文明交往的习惯”是幼儿语言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近年来独生子女的现状令人担忧:任性、胆怯,特别是不能用礼貌言语与人交往。因此培养幼儿用礼貌言语与人交往的能力,养成文明交往的习惯,有利于培养幼儿优良的道德品质,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养成文明交往的习惯。笔者对培养幼儿正确使用礼貌语  相似文献   

10.
査燕 《考试周刊》2014,(60):187-187
<正>幼儿同伴冲突行为是一种频繁发生的社会交流形式,幼儿期幼儿思维处于自我中心阶段,不善于与同伴交往,往往站在自己立场上考虑问题,不知道自己的行为会给别人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也很少采纳别人的意见,因此,易引发幼儿之间的冲突。由于幼儿自身认知水平、自我中心思维及社会交往技能的限制,幼儿很难完全依靠自身力量有效缓解或解决冲突,这时,教师的积极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资料的查阅和工作过程中对幼儿同伴冲突行为及幼  相似文献   

11.
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无时不在进行交往,特别是幼儿时期的交往,不仅能使幼儿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对其健康成长也极为重要。由于大部分幼儿还处于“自我中心”阶段,很少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再加上日益增多的独生子女和日趋单元化的现代住宅,减少了幼儿与同伴之间的交往机会,许多幼儿不会与人正确地交往,社会适应能力差。因此,交往对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幼儿的交往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交往能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幼儿与同伴、成人的交往是通过语言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正是在…  相似文献   

12.
三岁以下幼儿与同伴交往的意义三岁前,幼儿与同伴的交往行为,对其日后多方面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即便是三岁以下的幼儿,当他们在交往中与同伴发生冲突时(特别是与那些他们熟悉的同伴产生  相似文献   

13.
中班的幼儿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已经出现很多相互评价的行为。由于幼儿处于认知发展的自我中心期,不能体会同伴的情绪感受和想法,不能全面评价他人。在评价自己或同伴时,常常用好与不好、能干与不能干来评价,出现能力的归因。同时,幼儿在接受批评或当别人胜过自己时,往往会归因于自身能力不如别人。  相似文献   

14.
同伴交往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随着社会的变迁、家庭结构的变化,幼儿的同伴交往问题。尤其是幼儿同伴交往策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幼儿在与同伴的交往中是如何选择策略的,为什么幼儿之间时“好”时“坏”?他们之间到底发生着怎样的交往故事?  相似文献   

15.
韩金霞 《山东教育》2002,(15):24-25
同伴互动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幼儿之间的互动。国内外众多的研究表明,同伴互动对于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价值。班际活动为不同年龄、不同班级的幼儿提供了广泛的交往空间。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不仅发现同伴互动是影响班际活动质量的重要因素,而且发现在班际活动中展现出的同伴互动,具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更深层次的意义。为了了解班际活动中幼儿同伴互动的特征,在每次班际活动中,我运用两种方法记录同伴互动的案例:一种是个案跟踪记录法,即选取两名幼儿跟踪记录了他们在每次活动中与同伴互动的情况;另一种方法是轶事记录法,即在…  相似文献   

16.
角色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游戏方式,角色游戏中的同伴互动行为质量会影响影响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本研究对大班幼儿角色游戏中的同伴互动行为进行观察,分析其特点,并提出提升幼儿在角色游戏中进行同伴互动的技巧,以期提高幼儿同伴交往水平。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对一名被拒绝幼儿进行观察后发现,被拒绝幼儿在同伴交往中存在以下问题:交往时间短,失败率高;交往时缺少眼神交流;经常中断他人的游戏;交流话题自我中心色彩明显;喜欢独自游戏.进一步的访谈表明,社会交往经验匮乏、同伴偏见、电视媒体的负面影响等是被拒绝幼儿社交地位形成的主要原因.基于此,笔者从社交技能、同伴接纳、家庭教育三个方面对其实施了干预,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正>一个人从出生以后,就开始了漫长的学习过程。这种学习过程将持续一生。对处于心理快速发展中的幼儿来说,他们的自我中心特点比较明显,不太能够关注和听取同伴的意见。表现在行为上,主要是缺少倾听的习惯,缺少反思的意识,从而导致同伴之间的交往不能够深入。而交往能力又是构成合作意识的基本因素。当同伴间遇到困难、矛盾时,怎样实现和同伴友好相处?现在的孩  相似文献   

19.
同伴交往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能力之一,不仅有助于幼儿交到知心朋友,在交流互动中还会帮助幼儿形成健康的心智,对以后的长远发展有较大益处。为培养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教师提出了许多方法,区域游戏法便是其中之一,通过营造轻松和谐的游戏氛围,使幼儿心情舒畅地进行交流和互动,从而实现同伴交往能力的提升。基于此,以利用区域游戏培养幼儿同伴交往能力为目的提出几条建议,以此供专业人士进行讨论和分析。  相似文献   

20.
情况分析幼儿到了4岁以后,已具有相当的智力和体力,他们不再处处依赖成人,活动的范围逐渐扩大,与同伴交往的愿望日益强烈,但由于缺乏社会交往技能,矛盾冲突也迅速增加。这时如果给予正确的社会交往技能的教育,就能帮助幼儿较成熟地克服自我中心,增进积极的自我意识与社会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