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专用文体。自问世以来,人们对八股文的评价褒贬不一。试从以下五方面来探讨八股文在当代写作教学中的价值:八股文的特定格式符合一般文章的"起承转合"章法结构,有利于学生习得一定的章法结构;对"代言"的严格限定,启示写作要读写结合,又要有一定的想象力;对"尊题"的严格要求,启示写作行文必须切合题旨;作为一种议论文体,是训练理性思维的重要凭借;分步、渐进的训练过程,符合由简而繁、由易到难的学习心理。  相似文献   

2.
八股文是明清两代最重要的科举考试文体,但它并不等同于科举制度。科举制度的弊端不能成为否定八股文体合理性的理由。八股文的模式规范与认知的思维规律互为表里,它的结构安排极典型地体现出了论说文的思维模式。借鉴八股文模式的写作训练,不仅有利于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而且也为议论文写作的初学者提供了简捷的入门途径。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人们将"八股文体"与"八股考试制度"混为一谈,并给予普遍的讨伐。其实八股文的"起、承、转、合"章法,是古人对于议论文体的结构模式和行文思维逻辑的高度概括,具有写作意义上的典范性和严谨性。借鉴其写作方法进行模式化训练,对议论文写作的初学者而言,是一条简捷的入门途径。  相似文献   

4.
八股文在各个层面上对《红楼梦》留下复杂影响。在曹雪芹的笔下,贾宝玉从根本上否认八股文能够“代圣贤立言”,但对作为一种文体的八股文并未认为全无可取之处,甚或曾偶然发生兴趣。书中揭示了八股文对诗歌、小说的影响说明明清以八股文取士,八股文训练不可能不影响律诗写作,而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情节构思的公式化是“以时文为小说”的最突出的表现;而八股文章法理论又成为《红楼梦》评点中重要的参照系和组成部分,这种现象无可厚非,因为当八股文充分发展的章法理论脱离具体内容后,未尝不可以移植于对小说的评析,而且确有其可取之处。  相似文献   

5.
由于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特别是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写作教学陷入了“一切为了升学,一切为了考试,一切为了分数”的泥潭而不能自拔。于是便有了专事章法、技巧的作文指导,有了“一凑、二抄、三套”的作文捷径,有了千人一面,千人一腔,千篇一律的现代八股文。这样,  相似文献   

6.
先来谈谈章法所谓章法,即文章的作法。广言之,是指文章的选材组料、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狭言之,仅指文章的结构格式,“文无定法”很大意义上是就此而言的。这里只谈谈文章的结构格式。我国明清时期以文取仕用的就是一定结构格式的八股文。分破题、承题等八个部分,后...  相似文献   

7.
正《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要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然而传统的小学作文教学一直被"八股文"的阴影笼罩,命题的刻板、立意的高深、结构的严谨、章法的规范,严重脱离了小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它无视学生的个性,习作的本质,而是把学生"物化"后,简单、机械地按预设的"模式"、"套路"进行训练,小学生就习惯于制造"伪作文".这样训练的结果是学生非但写不好文章,反而导致学生悟性失落,灵性泯灭,人格异化,主体迷失.  相似文献   

8.
清代文学批评家刘熙载也是八股文的写作高手。刘熙载所著《艺概》一书由六部分组成,其中《经义概》专门研究制艺即八股文的写作艺术,理论概括性很强。刘熙载《制义书存》是其早年八股文写作实践的记录,我们可以据以深入地了解刘熙载八股文的写作水准。虽然科举制度是一种已经退出历史舞台的官吏选拔制度,但是其中的合理因素有益于我们今日所推行的公务员制度建设。八股文是一种综合性极强的文类,它几乎囊括了中国文学的所有体裁,因而八股文对于我们今日研究写作艺术仍有重要的参考作用。英国历史上的类似事物为制艺理论与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参照。  相似文献   

9.
戴名世八股文写作的心路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名世成为八股文大家的心路历程是悲壮的。一方面发自内心地反感八股文并大力抨击八股文,一方面却不得不花费大量心血总结八股文的写作技法并指导学生;一方面获得了八股文写作的巨大名声,一方面却在科举道路上长久遭遇坎坷。戴名世面对八股文的复杂心态,是无法把握自己命运的中国古代士人的集体缩影。  相似文献   

10.
明清小说作者十分熟悉八股文的语言风格,转作小说时很难摆脱原有的束缚。小说作者将八股文骈丽的语言以及引用书经的用语方式应用到小说写作中,形成了"以时文为小说"的八股笔法,尤以语言风格最为显著,这使得明清小说的语言被雅化了,并具有鲜明的八股色彩。  相似文献   

11.
明代思想家李贽经历了近乎传奇的一生。李贽的生平铸就了他的人格。李贽《说书》两卷是其八股文的代表作,它们在八股文的发展史上起过重要的作用,在八股文的文献中属于珍贵的文献。李贽的八股文具有四个基本特征:李贽的八股文合乎儒家传统但不迷信圣人之言;始终坚持对于真理的追求构成了李贽八股文的思想基础;李贽将八股文与文学作品同等看待,主张八股文必须有澎湃的激情;保持纯洁的心灵是李贽的八股文具有勃勃生机的人格保证。  相似文献   

12.
明清小说作者绝大多数都对八股文十分熟悉,甚至形成了八股的惯性思维。当他们从八股文领域转移到小说领域时,这种八股笔法和惯性思维也随之融入了小说创作。比照明清小说与八股文可以发现,小说作者在创作过程中融汇了诸种八股文要素,他们在小说中用大量篇幅讲谈八股文写作技巧,对八股文破题、文风以及各种写作方法都有涉及,使小说俨然成为一部八股文理论著作。  相似文献   

13.
郑润培 《石家庄学院学报》2007,9(1):105-109,120
以知识分子为描写对象的《儒林外史》,生动、具体地反映出明清时期士人的学习观念。这一学习观认为,儿童在七八岁甚至更小时就应该开蒙读书,以反复背诵的方式学习《四书五经》,熟悉八股文格式,为将来的科举考试作准备。在一般读书人看来,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参加科举考试,因为高中进士就能平步青云,享受荣华富贵。也正因此,《四书五经》和八股文成为士人所学习的主要知识.其他无关应考的知识一概被摒弃.这一倾向逐渐成为一种社会常态.  相似文献   

14.
近现代反传统语境中,科举制与八股文普遍受到不公正对待.从文化角度看,科举制是社会分工体系和科层结构的产物,其内在生命力至今不绝.作为考试文体,八股文已退出历史舞台,但八股文是先民集体性文、文明、文饰、用八诸观念综合作用下的历史产物,其贵重文明、辨物析理的文化精神值得继承.  相似文献   

15.
八股文深刻影响着明清文人的生存境遇,《金瓶梅》评点者取法八股,视小说可为圣贤立言的文本承载,客观提升了小说的文类地位。尊题意识的鼓荡,促使其围绕文题去多方探究小说题旨,展示小说文本的多向指寓。八股结构安排的转合之说,强化了小说文本的整体分析视野,也体现了浓郁的文学辩证法色彩。  相似文献   

16.
人们一般都识认为王国维参加过两次“乡试”,事实上他只参加一次“乡试”,那唯一的一次也是通过走捷径,王国维在科举试场上极为不顺,分析其中原因,我们可以窥见他自开始读书时便与社会读书气氛格格不入,他对应试内容极为反感,不屑于八股时,却醉心于史地考据,义无反顾走他、独学的道路,以此成就了他日后的学术地位。  相似文献   

17.
该文着重考察明代制义大家、八股文选家艾南英对八股文创作弊病的批评及艾氏的选文实践,并以此为切入点,分析明代八股文文风的流变及其因缘。深入到艾南英所处的历史语境之中,可以看到,八股文并非是一种僵化的文体,在其流动、变化过程中,创作主体、评论主体等基于对历史的理解所做的个人选择,与时代观念、社会思潮以及官方意志等多元、复杂,甚至是矛盾的因素相互纠合、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了八股文的发展、完善。  相似文献   

18.
议论文主体部分是可以公式化的,一是皮亚杰等结构主义理论认为任何事物都是可以形式化与公式化的,尤其是语言;二是议论文就是扩大了的推理过程,推理已是公式化了的;三是明清时代的八股文开了它的先河,只不过不像八股文那样呆板、机械和唯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