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原道”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历史上以原道为题的文论有很多,其中以韩愈的《原道》篇最为著名。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他的《原道》既是“儒学复古运动的宣言书,又是古文运动的压卷之作”[张慧.“道”之意义的生成与流动——以刘勰、韩愈、章学诚之《原道》为例[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4(4).],对后世影响极大。  相似文献   

2.
韩愈和欧阳修分别是唐宋两次古文运动的领袖。从时代背景、古文观念、文章作法等方面对韩愈、欧阳修进行全方位的比较,可以发现,唐代古文运动是一次偏重文学性的运动,韩愈在其中扮演的是一个集大成者的角色;北宋的古文运动则是一次儒学性的运动,欧阳修占据了不可或缺的枢纽性地位。  相似文献   

3.
韩愈是中唐儒学思想的坚决捍卫者和振兴者,他对儒学思想的贡献具体体现在攘斥佛老、建立道统、领导古文运动与重视“师道”四个方面,宋人对韩愈的思想颇为重视,宋代儒学家对韩愈儒学思想进行接受自不待言,欧阳修、苏轼作为文学家对韩愈儒学思想也进行了各具特色的接受,由于受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个人经历的影响,他们在接受中又有创新,这种发展创新是北宋古文运动之所以能在他们的领导下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唐代的古文运动 ,不仅是一场文体、文风的革新运动 ,同时也是一次文学语言的大变革。韩愈和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领袖和倡导者 ,只是柳宗元逻辑思维严密、性格谦和 ,文章以峭拔见长 ;而韩愈则好名利、有霸气 ,文章以气势和新奇取胜。在散文语言的革新上 ,韩愈的主张及实践均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给后世留下深远的影响。韩愈重文 ,他虽然说“文以明道” ,但事实上他更为注重的是文学传统 ,而不是儒学传统 ,这是历代古文评论家们都注意到了的问题。仅“文辞”二字 ,就在韩愈的诗文中出现了二十多次 ,可见他对文章语言的重视。朱熹在《朱子语类》…  相似文献   

5.
(一)在唐宋古文八大家中,苏轼父子的主要贡献在于其对文学创作自身的重视之上。韩愈倡道古文的宗旨很突出:“思古人而不见,学古道则欲兼通其辞。”(《题哀辞后》;柳宗元强调的也是“文者以明道。”(《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欧阳修的“吾之为文,必以道俱。”(见苏轼《欧阳修墓志铭》)虽然将文与道稍稍持平,但重心仍然不在文上;王安石作为一个政治家,干脆将文学等同于“礼教治政”(《上人书》);曾巩则严守“一切文章都必须折衷于圣人”(《新目录序》)的基本原则。然而苏洵首先将文看作一项独立于道的事业.在论文必不离道…  相似文献   

6.
韩愈、柳宗元是中唐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们借助于恢复先秦两汉散行奇句的古文,反对重形式、轻内容的风靡一时的骈文,以复兴儒学,捍卫儒家的正统地位.韩愈提出了"志在古道"、注重实用、"陈言务去"、"词必己出"、"不平则鸣"及德、文兼修等一系列古文理论;柳宗元则提出了"文以明道"并"及乎物"、"有乎内"与"饰乎外"之结合、人品与文品并重及文人相亲的古文观点.较之于韩愈,柳宗元的文道内容则更宽泛更丰富,更重视"道"的现实性问题,在文章形式与内容的结合、人品与文品的统一方面,则更为强调.韩愈、柳宗元共同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唐代古文理论体系,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胜利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唐宋之际,儒道佛三教渐趋融合,最终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兼容佛道思想的理学。在这一漫长的融合过程中,作为北宋中期儒学复兴运动的主将之一,欧阳修在继承韩愈古文运动成就的同时,也继承和发展了韩愈排佛的思想。他不仅在现实生活中反对佛教,也在最能代表其政治、史学思想的《新五代史》中,再次表明了其捍卫儒家道统的排佛立场。  相似文献   

8.
唐代古文运动作为一场文学革新运动,指导并影响了唐代文学的发展。作为与韩愈并驾齐驱的古文运动的领袖,柳宗元的散文创作成就突出,开创了古文运动的新局面。柳宗元辞赋创作也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有了新的面目:首先是辞赋创作纳入"文以明道"的理论关照;其次是辞赋文体的革新。  相似文献   

9.
我国中唐时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韩愈,在倡导儒学复兴运动时写下了著名的《原道》一文,在这篇文章中,他提出了与佛、道相对立的“道”和道统说,比较系统地阐明了儒家的仁义道德思想和伦理观念。他的“道”和道统说,立异于佛、道而言的,但却有着广泛的针对性。在当时,不仅促进了古文运动的发展,而且对中唐封建社会的政治和人们的思  相似文献   

10.
韩愈的“文以明道”是在批判现实 ,与流俗做不屈不挠斗争的过程中形成的。他充分发扬了儒学济世致用的一面 ,使他所明的道具有了丰富的现实内容。不平则鸣不仅是抒发自己的愤懑 ,而且为圣人之道的不明而鸣。韩愈改革文体 ,倡导古文是要解决社会问题。他不仅恢复了散文的历史地位 ,而且把散文的实用范围推广了 ,对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反映和体现 ,因此 ,他的笔下洋溢着满篇的激情  相似文献   

11.
在唐宋古文运动发展的过程中,“文道”关系一直是文人学者争论的核心问题之一,因而唐宋文道关系的演变就显得错综复杂。由“道统”、“文统”到“文以明道”,由“文道合一”到“文以载道”,最终发展为“作文害道”。欧阳修是北宋古文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他不仅提出了“道胜文至”、“道以充文”、“重道而不轻文”的文道观,而且扩充了韩愈“道”的范畴,将道分为“圣人之道”与“诞者之道”,赋予“道”崇尚实际、重视实用的新内涵。他强调:“文与道俱”,将文品与人品紧密结合,欧阳修纠正了唐宋古文运动以来“文道关系”的错误倾向,从而摆正了“文”与“道”的关系,欧阳修的“文道观”更是受到了《周易》思想的启发和影响。  相似文献   

12.
<原道>是韩愈儒学思想的纲领,历代的韩学研究者都对其高度重视,然评价却大相径庭.考察<原道>写作的社会时代和文化学术背景可以看出:韩愈的辟佛倡儒有着鲜明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原道>中提出的道统说、尊孟说、心性修养论等,是对传统儒学形态的突破;从而确立了它在唐宋时期儒学更新运动中引导发展方向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3.
泰州学派是充满创新精神的学派,也是一个极具启蒙意义的平民哲学学派,但他们仍属儒学一脉。泰州学派的创始人王艮认为,为学当读圣贤书。儒家的经世哲学是他的指导思想,但他不搞儒学独尊,而是主张兼收并蓄,主张杂学。其最为典型的表现就是他尊儒而并不排斥佛道,并肯定了佛道各自具有的效用。这就把尊儒与杂学有机统一起来,为"三教合一"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4.
韩愈是儒学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地位的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儒学思想包括道统观与心性观两个部分,并是其教育思想的来源和基础。在道统观的基础上,韩愈作《师说》,大力倡导师道尊严;在心性观的基础上,韩愈提出了以教传道、育才兴国、因材施教、兼采众家等一系列教育思想主张。  相似文献   

15.
《小石潭记》是一篇非常著名的游记,是柳宗元贬为永州司马期间写下的,为《永州八记》中最精美的散文。柳宗元与韩愈都是唐代最著名的散文家,他们同为中唐古文运动的领袖,倡导文以明道,并且亲自实践之。要说文以明道的范本,柳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韩愈的交游重新审视古文和古文运动,认为:柳宗元作古文不像韩愈那样弘扬古道,而是以自己的生活、思想、性情为文,缺少与韩愈共倡古文的自觉。韩门弟子李翱趣味重在修史,张籍为韩愈所重却乐与白居易、元稹以诗为务,皇甫的好新奇与古文的传古道有所不同。张籍弃俗而从好古文的寂寞之道以及李翱的不合时俗而学古文,可见古文处世的艰难。在韩愈的其他交游中,孟郊创作的趣味在诗,白居易、元稹、刘禹锡重诗且言不称古文,同样说明古文在当时声势的微弱。  相似文献   

17.
谢俊美 《考试周刊》2013,(37):13-14
<正>在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中,"文"与"道"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命题。例如刘勰《文心雕龙》开篇即是《原道》,他认为:"文之为德也大矣……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①唐代古文运动的中坚,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说自己"所志于古者,不惟其辞之好,好其道焉尔",②强调为文的目的乃在于"道"。  相似文献   

18.
柳宗元与韩愈一道,首倡和实践了古文运动,文起八代之衰。从内涵说,改变了自董仲舒以来,汉儒为学的繁琐拘谨脱离实际,解放了思想,使文章题材多样化,并且明确以“载道”、“明道”为目的。在语言文字上,扬弃了汉魏六朝的骈丽浮华的文风,崇尚先秦古文的质朴自然。这些都是韩柳二人大体略同的。但具体而微地说,在语言文字上,韩愈一向主张“惟陈言之务去”,“词必己出”,“不袭蹈前人一言一句”。客观地说,韩愈在这些方面是成果丰硕的,功不可没。但也应实事求是地承认,语言文字立意固然可以创新,形式上总是要有所继承的,不可能无中生有。  相似文献   

19.
唐中期的贞元、元和年间,随着传统儒学的全面复兴,以儒家政教文学观为内核的文学复古运动亦蓬勃展开。对此,向来论者皆以建立儒家道统学说的韩愈为此一思潮的最高体现。然而,以韩愈为核心分别形成各以诗、文为创作重点的两个文人群,古文创作主张“文以明道”,诗歌创作则注重“不平则鸣”,儒学观念与法则并未完全规范其诗、文创作。与之相比,在元稹、白居易的诗、文创作中,则不仅体现出儒家文学思想的全面影响与支配,而且在诗歌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20.
韩愈一生以复兴儒学为己任,对佛老"异端",大加排斥,其反佛道思想在诗文中均有体现。韩愈的涉佛道诗令人注目,绝大部分诗作贯穿着韩愈辟佛倡儒的信念,或多或少表达了他排佛斥道的态度,传达出明显的反佛道特点。下文就此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