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瑛子 《江西教育》2003,(6):31-31
课程设计就是指课程的组织形式或结构。课程设计基于两个层面:一是理论基础,即学科、学生、社会;二是方法技术,指依照理论基础对课程各要素——目标、内容、策略、评价,作出安排。课程设计随教育观、课程观的不同而不同,有注重知识因素、注重社会因素、注重学习者因素三种取向的设计。  相似文献   

2.
课程设计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即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课程设计,以社会面要为中心的课程设计和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设计,本在对三种课程取向进行利弊分析的基础上,就生物学课程设计,提出了以学科特点,社会需要,学生发展为三个支撑点的素质中心课程理念,并在此基础上,就未来的生物学课程走向出了初步的构想。  相似文献   

3.
国家的教育传统,社会对教育的期望,国内国际环境的变化等因素构成了美国基础教育发展现状的社会背景。在教育内部,重要的课程哲学思想是课程发展的理论基础。直接指导了美国的课程设计思想,而课程设计思想的冲突与融合、反复与交替是不同历史时期的特殊选择。纵观20世纪中期以来美国课程的现状,基本可以分为“知识中心”、“学习者中心”、“社会中心”以及“知识、个体、社会相互融合”四种课程设计取向。  相似文献   

4.
二战后,美国公立教育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中不断改进.经历了一个循环递进的发展历程.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结构、课程实施与评价始终在个体发展、社会发展和学术素养这三种取向之间徘徊并处于逐步递进的发展之中.在教育内部,重要的课程哲学思想是课程发展的理论基础,而这些理论基础直接指导并影响了当时美国的课程设计思想,课程设计思想的冲突与融合、反复与交替是不同历史时期的特殊选择.总体来说,美国公立教育基本可以分为"知识中心"、"学习者中心"、"社会中心"以及"知识、个体、社会"融合的四种课程设计取向.  相似文献   

5.
当代西方大学课程设计模式评析华东师范大学戚业国山东莱阳农学院刘光亮当代西方大学课程设计的理论可谓千姿百态,丰富多彩。但仔细分析,几乎所有的课程设计都可以归为三种基本模式:学科中心设计、学习者中心设计、问题中心设计。这三种模式基本概括了当代西方大学课程...  相似文献   

6.
教师教育的课程建设素来不尽如人意,从课程设计和课程实施两方面对我国教师教育的课程价值取向进行历史考察发现:设计过程中的多元综合取向和实施过程中的课程创生取向,趋势明显。强化课程建设,在专业认识上须坚持学科专业与教育专业的和谐发展观,课程设计应坚持以综合素质为中心的综合化取向,课程实施则要自觉践行课程创生理念。  相似文献   

7.
一、多起点:课程内容和学习者已有知识的契合课程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迄今为止,我国学者对课程基础理论的探索研究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美中不足的是静态分析较多,主要表现在课程设计模式的构建与模式的优劣比较和选择上。与普通教育课程的研究开发一样,职业教育课程也陷入课程设置的三大模式,即(1)学科中心课程设计模式,(2)学习者中心课程模式,(3)问题中心课程设计模式的摇摆性选择的怪圈中。主要有三种课程目标:第一种以给学生终生发展的牢固基础为宗旨,强调文化基础要扎实,要达到相当于高中程度,专业知…  相似文献   

8.
网络课程的科学目标取向和实践教学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课程设计中有三种不同的目标取向,分别代表着三种不同的课程观:行为目标和结构主义的课程观、生成性目标和建构主义课程观以及表现性目标和人本主义课程观,科学的目标取向是网络课程设计的前提。目标导向的网络课程教学设计模式是科学目标取向下教学设计的过程模式,该模式的主要设计环节包括:内容—媒体设计、学习情境设计、学习活动设计、教学策略设计、学习支持系统设计。  相似文献   

9.
文章将工业领域的过程管理理念引入网络课程设计中,从过程管理的视角看待网络教学中学习者的学习过程,通过对学习者的学习过程的描述,构建了一个"以学习者为主体、以学习过程为中心、技术作为教/学工具、主体取向的评价"作为核心理念的网络课程设计理念系统。  相似文献   

10.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设计:现状和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义务教育课程设计在国家政策层面上有明确的规定 ,但地方和学校也有较大的弹性空间 ;现行义务教育课程设计的社会本位取向、目标定向比较明显 ,也兼顾学生的发展需要 ,而未来课程设计的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 ;课程设计的知识基础及其内含的基本观念 ,衍生出了课程设计中广泛使用的各种概念 ;课程结构上以学科和活动这种二元设计正在逐步走向多元化 ,综合课程设计在义务教育阶段将越来越受到重视 ;课程内容的广度与深度的相互关系及其处理方式是课程设计的重点和难点  相似文献   

11.
中、新、加三国高职教育课程方案比较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课程设计理念不同,中、新、加三国高职教育课程方案存在一定差异。加拿大乔治布朗学院课程设计遵循能力本位的课程理念;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则是将实际的企业环境引入教学环境中来培养学生实践技能;我国高职课程设计理念还多是以学科为中心。比较分析的启示在于:明确和细化专业培养目标;提高课程与工作的匹配度;专业课程教学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相融合;专业课程中渗透学生普通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2.
王一军 《江苏教育》2007,(13):17-20
中小学综合课程主要是一种主题式设计,常见的有多学科课程、科际课程和超学科课程三种设计模式。综合课程设计的主题可以是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学生生活中的经验、社会中的热门话题,也可以是学科知识概念、时令节日等。主题式综合课程设计方案的撰写有其特殊的要求,需要突出设计理念及教材架构。  相似文献   

13.
课程实施的三种基本取向,即忠实取向、相互适应取向和创生取向,体现了不同的教育价值观与课程价值观.在不同的课程实施取向下,教学设计也具有不同的旨趣与方略.新课程视野下的教学设计,试图以不断发展的课程理念为参照,以促进学习者发展为宗旨,凝聚和整合教学设计理论相关知识,解决传统教学设计范式与促进学习者发展之间的冲突,寻求对传统教学设计范式的某种超越和制衡.  相似文献   

14.
高职英语是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双重属性的语言。以学科为中心的高职英语课程设计的价值取向注重英语语言文化知识的工具性,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高职英语课程设计的价值取向注重学习者的整体生命性,以问题为中心的高职英语课程设计的价值取向在两者之间进一步改进。以问题为中心的高职英语课程设计价值取向重视学习者的个性发展与人格陶冶,强调学习者个体的自我实现,体现了高职英语课程设计价值取向的人文化转变,是高职英语课程设计的真正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5.
跨学科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施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跨学科课程起到了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实现多学科知识、方法的融合,使学生的学科学习内容与社会有效联系起来的作用。跨学科课程设计具有如下基本取向:跨学科课程目标具有表现性目标取向,跨学科课程内容具有学习活动和社会化取向,跨学科课程实施具有学生中心取向,跨学科课程评价具有形成性评价取向。  相似文献   

16.
论会计教学中的诚信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跨学科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施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跨学科课程起到了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实现多学科知识、方法的融合,使学生的学科学习内容与社会有效联系起来的作用。跨学科课程设计具有如下基本取向:跨学科课程目标具有表现性目标取向,跨学科课程内容具有学习活动和社会化取向,跨学科课程实施具有学生中心取向,跨学科课程评价具有形成性评价取向。  相似文献   

17.
魏青 《宜宾学院学报》2005,5(11):98-100
课程设计主要解决如何把课程论的思想内容转化为现实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的问题。课程设计是课程理论在应用层面最重要的范畴之一。课程设计的基本问题在于课程设计者的价值取向不同,不同的知识观决定了不同的价值取向,表现为不同的方法技术。  相似文献   

18.
张玫玫 《继续教育》2007,21(5):20-22
课程是干部培训教育的核心,但是课程的研发和设计需要以科学的理念为指导,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本文以北京大学培训中心在培训工作中的实践经验为基础,从课程设计的独特视角、课程设计的评估体系、以及课程体系的科学研发三个方面阐述了干部教育培训课程设计的科学取向  相似文献   

19.
差异化教学的课程目标在充分吸纳当前课程标准相关内容的基础上,强调激发学习者学习动机,提高学习者学习兴趣;在获得必要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学习者独立思考与合作解决问题能力;通过学科学习引导学习者个性发展和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差异化教学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包括:以大概念驱动学科课程设计的线索;以大问题驱动学科教...  相似文献   

20.
新世纪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与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世纪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在于以学生为本,具体包括:从“双基”到“四基”;以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问题中心课程等多类型课程体现目标;学生建构的课程设计,把学生的发展作为课程开发的出发点和归宿。落实这些目标必须确立终身学习的课程设计、多元文化的课程设计、开放系统的课程设计等全新的课程改革理念,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即三级课程、三级管理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