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5 毫秒
1.
王尔德小说《道连·格雷的画像》描写了人类自我身份主体建构中的多重困境:自我身份建构中的认同缺失、主体认同分裂、身份分裂以及失败的自我异化给主体带来的伤害和毁灭。从拉康的镜像理论来看,小说以画像等镜像形象为载体,描写了主体自我建构过程中他者与自我的争斗和角力以及自我异化的过程。通过这部小说,王尔德表达了自己在自我身份建构中的困境和焦虑,展现了他复杂的心理斗争过程。  相似文献   

2.
幼儿教师身份是其存在的本体论,即存在的依据与归属。"他者镜像",作为主体的对照物存在,反映了制度层面的规定性,多以"镜像"的呈现、观念层面的期望,帮助主体确定其位置在何处。"自我认同"是一种内在性认同,在个体生命体验中持续变化,追寻主体存在的价值。从"他者镜像"和"自我认同"之维,探讨幼儿教师身份认同建构的可行性,"他者镜像"塑造合理的客体身份、规范客体身份的工具价值、明晰身份的外显特质;"自我认同"在行动中建构主体身份认同、探寻本体性价值,促使自我内部不断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3.
在以民族国家为主导的现代社会,中华民族认同议题值得学界关注.中华民族作为自在民族实体已存在数千年,而作为自觉民族实体仅逾百年.民族发展中的差距过大、建构和引领举措的欠缺、民族分裂势力的恶意挑唆是当前影响中华民族认同提升的主要因素.有效提升中华民族认同,必须致力于:缩小民族发展之间的差距、弥合弱势民族的心理鸿沟;完善中华民族认同的建构和引领举措,增强边境族员对认同对象的认知和体验;弘扬中华文化,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加强国际间交流合作,挤压民族分裂势力的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4.
民族国家是国家政权合法性的根源.民族国家认同能够增进国家认同,但又不同于国家认同.全民抗战并取得胜利对于中国人民而言,实现了对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确认和维护,为中华民族在国际社会赢得了初步的平等、独立的国家形象.运用民族国家认同理论对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国家意识的觉醒和认同建设进行分析,从中可以得到中华民族利益是实现全国人民利益的根本保障,中华民族认同是爱国主义的理论和实践起点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5.
文章采取整体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了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125名佤族中学生作为被试,分析佤族中学生英语学习与民族认同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1)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佤族中学生的本民族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的均值得分都高于3.0,整体上处于良好状态,但佤族中学生对本民族的认同度明显高于对中华民族的认同;(2)佤族中学生的学习成绩在本民族认同方面达到了统计上的显著性,但在中华民族认同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3)从民族认同的三个维度来看,英语成绩在本民族归属感、本民族文化两方面均达到了统计上的显著性,而与本民族社会认同、中华民族归属感、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和中华民族社会认同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历史教育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作为基础历史教育实施的教本,初中历史统编教材在全面推广实施过程中,尤其是在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恰当地融入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历史课堂上,面临着一定的现实困境,包括教材体系转制带来的不适、专有名词认知上的障碍,以及既有的不容易与本民族历史结合等问题。从认同需求梯度的角度分析,现行统编历史教材应该完善自我认同、族群认同、社会认同、国家认同的路径上改善编排体例及部分细节取舍方面的不足,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坚实支撑。  相似文献   

7.
拉康"镜像理论",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重新审视了人类认识世界和自我的途径,主要描述人类通过自我误认而逐渐失去真实自我的过程。本文力求以拉康的"镜像理论"为切入点,通过对电影及其他媒介与"镜子"之间关系的简要分析,总结出媒介作为镜子的三个基本特征:凝视、认同及幻象。  相似文献   

8.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民族认同的多层次性,首先是"多元"的民族的"多元"的支系的内部认同,其次是"多元"的民族的族群基层认同,然后是中华民族作为"一体"的最高层次的认同。通过对彝族的两个支系的调查,探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认同的多层次性的现实性,以及各民族内部各支系之间的认同的多层次性的共生状态。  相似文献   

9.
今敏将筒井康隆的科幻小说《盗梦侦探》改编成动画电影,利用多重镜像展现了人的潜意识欲望与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冲突。他选择梦境作为核心的镜像,同时以镜面、画报、屏幕、网络、被观看者为辅助元素,关注了人们在现代文明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的潜意识欲望表达和自我认同缺失,以期完成个体的自我探寻。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尝试转换视角,采用拉康镜像论解读《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拉康的镜像理论与自我身份认同紧密关联,主体的生成是建立在与他者的关系之上。本文拟主要从拉康的镜像形成的阶段性来阐释主人公的身份建构过程,从他者的干预来阐述爱丽丝的身份认同。作者卡罗尔在创作的过程中也同样实现了自我身份的认同。  相似文献   

11.
元朝的建立构成中国文化传统延续的重要环节.许衡大力弘扬理学,维护道统.他比较正视社会现实,促进文化的民族认同、历史认同、制度认同和理念认同,帮助元代的统治者接受中国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2.
元朝的建立构成中国文化传统延续的重要环节。许衡大力弘扬理学,维护道统。他比较正视社会现实,促进文化的民族认同、历史认同、制度认同和理念认同,帮助元代的统治者接受中国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3.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共产党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是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中国共产党具有不可比拟的先进性,长期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为其勇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提供了坚实的政治保证。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福祉所在。新时代全党上下要加强理论学习,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4.
统编教材知识以公共普遍的形象出现,但就其逻辑性、学理性与合法性而言,具有浓郁的意识形态属性。从逻辑性上看,统编教材知识是国家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是构建基于"谁的知识最有价值"的理论解释体系。新时代统编教材知识是党和政府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需要,要为学生打好中国底色,落实立德树人;从学理性上看,对于统编教材知识的认识应超越"泰勒原理"范式的解释框架。立足于意识形态的维度,统编教材知识是国家意志的文本表达。从合法性上看,我国具有统编教材知识的文化传统和历史经验。在国际核心素养课程改革背景下,世界多国均不同程度地将意识形态介入到课程教材知识之中。  相似文献   

15.
嘉道年间著名学者龚自珍、魏源、何秋涛,发扬经世致用的优良学风,长期致力于研究边疆民族问题,对清代实现多民族统一局面进行及时的总结。他们的出色贡献是,强调清代在康雍乾以后,“中外一家,与前史迥异”,应当大力加强中央与边疆的关系;论述国家统一带来边疆地区老死不知兵革,民户休息更始的新局面,谴责违反民族和好的错误论调和破坏行为;高度评价土尔扈特部历经一百多年曲折,最后回归祖国是“自生民以来未有之盛举”,赞颂中华民族统一的巨大向心力。  相似文献   

16.
在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创新求变、民族忧患和历史借鉴等等的中华民族精神;而数千年延绵不绝的传统史学,则肩负起了记录和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使命。为了完成时代赋予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我们迫切需要通过对传统史学的学习和研究,来汲取、培育和弘扬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中华民族精神,以此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意志力和生命力,提高中华民族的自信心、进取心、责任感和使命感。  相似文献   

17.
民运会的开幕式和闭幕式的基本属性是一场表演,是一场以民族为主题的表演。少数民族服饰作为最具表征性的民族文化符号之一,在开幕式和闭幕式上被选择和改写,一方面是基于舞台服饰的特殊要求,另一方面,也通过服饰进行了民族叙事,实现了民族想象、建构仪式和融合民族的多重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从世界范围来看,强调国家认同的公民教育已发展成为当前全球多元文化社会治理的核心主题。我国学术界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研究,目前集中在两个主题,一是研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多民族国情,二是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既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重要产物,也是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工作指导思想的核心内容。新时代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需要坚持不懈地开展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宣传教育。首先,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需要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及其相互关系,形成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工作思想体系;其次,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需要从政治上深入理解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指导思想,坚定走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中国道路";最后,从教育路径入手,提出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的治理方略。  相似文献   

19.
多元文化视域下,一方面,大学生在心理上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行为上尊崇服务于人的积极范式;另一方面,面对多元文化价值观,他们又缺乏认知力和判断力,以至于面临两难选择和摇摆不定的困境,实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的突破已经成为迫切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20.
从维护新疆稳定发展大局和时代发展对新疆的要求出发,从包容到民族团结的共同意识的形成,建构起对国家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意识,同时以稳定作为寻求各民族共识的切入口,形成新疆各民族学习和接纳其他文化达成共识的时代诉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