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是多种文化的共同体,“维护统一、尊重差异”做好统一性与差异性的辩证统一,是我国各民族精诚团结、共同进步的题中之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纲”,是做好新疆各项工作的主线。要立足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把握“有形、有感、有效”的工作要求,不断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该文归纳了民族文化视域下新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基础,分析了民族文化视域下新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旨在打造各民族相互依存的共同体,增强对共同体的认同感、归属感,铸牢新疆各族人民群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2.
文化的现代性是一种常态。在定居广西百色市的自我调适过程中,瑶族完成了异乡变家乡的和谐转身,形成了和谐交融的文化图景。面对新时代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百色瑶族文化的现代性建构还存在民族精神急需振奋、人们对民族文化的热情减退、传承人断层、民族文化流失等突出问题,需要我们在把准历史方位的基础上,厚植民族自信、自觉与自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综合推进相关工作,在浇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精神支柱的道路上谱写瑶族文化发展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民族团结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强调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地区文化交流的主体,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状况、行为表现,以及应该怎样培育和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促进高校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红色文化铭刻着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辉历史,其所蕴含的价值理念、精神实质对新时代的大学生兼具理想信念的导向价值和高尚情操的教化价值,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五个认同”,进而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于此,该文从红色文化融入课堂、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融入社会实践三个维度提出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4.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新时代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内容和有力杠杆。新时期的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重要使命,面对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应当自觉肩负起复兴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该文总结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作用,分析了高职院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以及存在的痛点难点,最后提出高职院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路径,旨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文化在建构和维系人类社会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崭新包容性文化,从而消解文化隐喻与误读,让世界人民把命运共同体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本文由"儒释道"会通出发,审视和追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印记,探究"儒释道"会通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构建的启示与借鉴,进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全人类文明的大繁荣、大发展。  相似文献   

6.
民族议题的国际传播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场域,对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持续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具有关键意义。理解国际传播中的民族议题和民族话语,一方面需要结合现代国际格局变迁逻辑,理清在不同的政治传统中民族与国家的相互构建关系;另一方面需要超越西方民族国家的认知结构,从共同体的视角探索多元共存、平等包容乃至多元一体的国际传播民族议题新叙事体系。对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外推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两者有机结合应是民族议题国际传播的中国话语框架。除此之外,应紧密关注以人权为代表的政治议题通过挪用民族议题所引发的国际舆论博弈,直面意识形态争锋,参与国际舆论斗争。在上述多个方面,“道中华”等新媒体平台作出了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7.
周宏 《文化学刊》2023,(5):157-160
西藏地区红色资源内容丰富,且极具地方特色。深入研究发现,西藏红色资源凸显着战斗精神、奉献精神、互助精神的精神内核,呼应了时代要求、彰显了民族精神、凝聚了向心力量。在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铸牢西藏各族人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8.
本文整理了澳门各庙宇历史中与"袪病"有关的内容,结合澳门历史上重大的疾病事件,疏理社会出现大型医疗危机时,民众如何透过庙宇和神名崇拜以消灾去病,以研究澳门庙宇和民间信仰中的治病元素和"袪病"文化,探讨民间信仰对社会民生事件的影响,以及当中透露的民俗文化和精神信念。  相似文献   

9.
在参与性观察、深度访谈的基础上,创造性使用了录像回放与典型动作截图分析、原始身体动作文化符号归纳与解释等体育人类学身体动作分析法,全面分析了纳西族摩梭达巴舞蹈身体动作文化符号的文化意蕴、动作形态;同时,以达巴舞蹈为中介初步分析了早期自然崇拜、晚期自然崇拜及鬼神崇拜时期原始宗教舞蹈与原始身体动作互为发展的内在关系,为原始身体文化起源研究积累了具有中华民族独特原始文化价值的类比性实证材料。  相似文献   

10.
傩是中国远古时期先民们全体参加的驱疫逐邪的巫术祭祀活动,它存在于多个民族之中。近年来,关于土家、苗、侗、仡佬、汉等民族的傩文化研究已经大规模展开,而关于瑶族傩文化的广泛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挖掘与开发。瑶族与巫傩文化渊源颇深,巫傩与道教关系更是紧密。本文从瑶族与傩文化的渊源以及傩文化与巫、道教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来探讨傩文化保护的意义,并提出了一些对其进行研究和保护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作为新媒体时代的全球性媒介事件,2022年北京冬奥会在弘扬奥林匹克运动核心价值的同时,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形象构建的独特场域。中华民族共同体形象构建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播是一体两面,蕴含着对国家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华民族共有身份的认同。通过分析北京冬奥会呈现的民族元素、冰雪运动以及“冬奥精神”的涵育过程,可以发现中华民族在文化、经济等各层面愈发紧密的命运共同体形象。与此同时,冬奥传播数字化转型重塑了中华民族认同维度,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形象国际传播提供了历史契机。  相似文献   

12.
图腾形成于原始时期,种类丰富,不同的图腾有不同的文化内涵。虎被喻为百兽之王,是强壮和权利的象征,因此虎被彝族奉为圣物、奉为祖先。彝族人将老虎作为民族图腾起源于最原始的"万物有灵"观念的认识,认为世间万物都具有生命意识,并通过对生命意识的认知不断生成自然崇拜。这种崇拜的形式表现在彝族将虎图腾运用在日常生活中和服饰设计中,形成图腾崇拜背后深厚的文化逻辑分析。  相似文献   

13.
余永红 《文化学刊》2011,(3):166-169
宗教信仰是民族文化的源头和母体,由于特殊的居住环境、生活方式以及民族历史文化,陇南地域的白马人主要信仰天地日月以及山河树木等自然神和祖先神,体现了古老民族宗教信仰以自然崇拜为特征的原初性,而陇南地域汉民族的宗教信仰也体现了相似的特征,这种相似性不仅体现在信仰的神灵大多相同或相似,而且信仰的仪式和祭祀的方式也基本相同,部分宗教造像中所传达的视觉形象也体现出趋同或相似的文化特征,这应是古代氐羌文化的白马藏族宗教文化与汉族宗教文化在陇南地域融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方正  王亮 《文化学刊》2023,(4):22-25
常宁瑶族民歌是我国民歌文化重要的艺术瑰宝之一,不仅题材、内容繁多,也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在特殊的地理背景与人文关怀中,常宁瑶族民歌呈现出其独特的个性,成为瑶族民歌文化中独秀的一支。通过对常宁瑶族民歌的活态生存土壤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它的形成固然与民风民俗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但归根结底是地理因素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陶迪 《文化学刊》2023,(3):188-191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是我国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农民工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普及工作中亦具有重要基层性的特点;提升少数民族农民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和掌握程度,对于其自身基本权力的保护,对于整体社会文化、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不可替代的影响。故需准确掌握少数民族农民工在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时的需求和困境,通过更加贴近其内心的途径来提升其使用能力。  相似文献   

16.
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服饰。服饰是民族文化之一,可以直观地展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审美情趣及价值观念等。本文以阐释日本传统服饰中的和服为中心,通过追溯和服的起源和发展,归纳和服的种类及特征,分析日本服饰文化中表现出的日本人的自然崇拜和神权信仰等宗教意识;日本人在借鉴外来文化的同时,重视并继承传统文化的思想意识以及日本人以崇尚闲寂古雅、纯粹风流为基调的审美观。  相似文献   

17.
杨媛 《文化学刊》2012,(4):102-106
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近年来侗族以其独特的歌唱形式和歌唱文化给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观众带来了无与伦比的艺术享受。由此,侗族的历史和文化也开始为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所关注。当一个民族的文化从大山登上了舞台,那它就不仅仅是一个独立的文化个体,而是牵涉各种因素的文化共同体,关于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以及对它的保护、诠释和传承都将是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也势必关乎人类文化、民族文化的经营和发展。本文拟贵州黔东南地区侗族为例,从民族学、人类学的角度去探讨侗族歌唱活动背后深层的文化功能.以期揭示侗族这一中国少数民族的民族特性,并试图勾勒出民族文化传承的意义和理想的研究模式。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与泰国同属东方文化圈,在文化习俗与信仰方面有相通性但也有差异,如在动物崇拜中,中国崇拜龙,泰国崇拜大象,两国文化中均存在大量有关龙和大象的动人故事、传说与谚语.以吉尔特·霍夫斯泰德(Geert Hofstede)的文化维度理论为基础,从集体主义、男性气概、权势距离、长期定位、不确定性规避等方面,剖析与比较中国龙和泰...  相似文献   

19.
王琴 《文化学刊》2011,(1):76-82
凤、夔常常出现在中国古代关于古乐起源的神话传说之中,这并不是无端的想象或偶然的巧合,而是以象征的方式表达远古先民的乐观念,体现出以巫术信仰、自然崇拜与祖先崇拜为中心的原始宗教文化对乐观念形成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0.
王嘉宸 《文化学刊》2023,(9):169-172
鄂温克民族图腾艺术是鄂温克人文化与精神的象征,也是鄂温克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鄂温克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崇拜,逐渐转变为对图腾的信仰,并对图腾进行了神圣化、艺术化处理。图腾不仅是鄂温克民族最原始的精神信仰,同时也是最具有美学意义的文化符号。鄂温克民族图腾艺术以生活为基础,在艺术中融入了大量的美学思想。在鄂温克人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大自然给予了鄂温克人生命和生活,在与自然不断磨合中自然也赋予了鄂温克人美的本质,而图腾艺术则是用原始的思维方式和表现手法将这种本质表现出来。因此,图腾艺术是人类历史上一种非常具有美学意义的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