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吟诗、作画、写文章,是我教《天净沙·秋思》一文的三步曲。元代著名散曲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虽短短二十八个字,但脍炙人口,被称为“秋思之祖”。这首诗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是情景妙合的杰作。  相似文献   

2.
丰富的意象是古诗词情感的生动载体。以《天净沙·秋思》的教学为例展开探讨,分镜头解析,着力于探讨学生古诗词文本解读能力的培养策略:找准诗眼,培养意象分析能力;激活感官,培养意境想象能力;强化诵读,培养文本消化能力。  相似文献   

3.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以短短二十八字,描绘了一幅绝妙的秋景图,也展示了一幅绝妙的秋恩图,被周德清在其《中原音韵》中誉为秋思之祖。这首曲子虽然短小,但作者以“秋思”为题,使之具有十分丰富的意蕴,相当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幼年期的曲坛上,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用不甚美丽的外形,缘合流动的情思,为美打开了一扇模糊的窗口,引领人们去寻求作家艺术世界里的独特光彩,去发现作家意象森林里每片树叶的朝向,去咀嚼意象与意象之间不可触摸的疼痛。王国维赞誉其“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之妙境”。周德清称其为“秋思之祖”。这首《天净沙·秋思》被收人人教版初中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  相似文献   

5.
邓书宇 《学语文》2009,(1):55-55
《天净沙·秋思》是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散曲家马致远的一首小令名篇。曾被誉为“秋思之祖”。这是一篇向学生介绍元曲知识和指导学习多种艺术表现手法的生动教材,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侧重从后者来引导学生理解作品。  相似文献   

6.
申丽 《师道》2003,(8):30-30
吟诗、作画、写文章,是我教《天净沙·秋思》一文的三部曲。元代著名散曲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虽短短二十八个字,但脍炙人口,被称为“秋思之祖”。这首诗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是情景妙合的杰作。用“一切景语皆情语”来评价这首小令是极为精确的。我安排两节课来学习这首诗。第一节课是训练学生朗读、背诵,并指导学生作画,让学生绘出诗中之画。第二节课是赏画、写文章,让学生写出画里画外之意。《天净沙·秋思》由于诗句短,易理解,简单点拨之后,教学生朗读背诵并不难,所以教学的第一步自然便是吟诗。  相似文献   

7.
对《天净沙·秋思》中意象的结构主义分析盛兴军处于元代杂剧散曲创作最为兴盛时期的马致远,仅用28个字就写出了被誉为“秋思之祖”的小令《天净沙·秋思》。作者采用意象并置的手法,把一些独特的富有人文内涵的自然意象并置组合,构成一幅意蕴含蓄情思幽缈的秋日黄昏...  相似文献   

8.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可谓是艺术作品一个成功的典范,文章以短小精悍见长,细分析,该小令用了最简短文字却涵括了几种艺术手段,其表现为;艺术情景的构造,反村烘托的对比美与巧妙的修饰。一、艺术情境的构造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相似文献   

9.
《诗经·王风·君子于役》与《天净沙·秋思》都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入选篇目。它们作为写景抒情的古典名篇,以其不朽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千百年来为后世喜爱和传诵。《君子于役》抒发了妻子对在外服役的丈夫的思念之情,被誉为“闺怨之祖”;《天净沙·秋思》表达了天涯游子的思乡情怀,被称为“秋思之祖”。二者的抒情主题不同,但在抒情艺术方面却有许多共同之处。1.寓情于景。这两篇作品都是写景抒情的典范之作,都将思想情感寄寓于景物之中,通过景物的描写来抒发主人公内心的情怀。《君子于役》描写了夕阳西下,暮霭沉沉,牛羊归圈的黄昏景象;…  相似文献   

10.
在教学《天净沙·秋思》一课时,当学生们熟读了全诗,初步感知了文章的大意后,我便开始按照既定计划引导学生分析文意与主题。  相似文献   

11.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作业设计提出了要求:一要体现学生发展的需要,重视基础性,增加选择性,体现时代性。二要优化作业的结构与组合,加强整合、选择,强调均衡等。为此,在语文作业设计方面我做了如下尝试。一、设计选择性作业学完《天净沙·秋思》后,我是这样设计的:背诵这首精美的词;查找中国古典诗词中有关"秋"的诗词名句;仿《天净沙·秋思》写《天净沙·冬恋》;根据词的意境,为词配  相似文献   

12.
马致远是元代著名的杂剧作家和散曲作家,早年热衷功名,但未得志,漂泊二十余年。后曾作过江浙行省务官。因厌倦官场,晚年隐居。他的杂剧代表作是《汉宫秋》。他的散曲被推崇为元代第一大家,有“曲状元”之称。其词作《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其曲曰:  相似文献   

13.
唐人意境与悲秋乡愁意识的深层意蕴——马致远散曲《天净沙·秋思》心解王瑜元人马致远的散曲《天净沙·秋思》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历来为人所称赏。这首被周德清称为“秋思之祖”的小令只用了短短二十八个字便极凝练地勾勒出一幅秋日黄昏行旅图,把一个天涯游子在秋日黄...  相似文献   

14.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自来评价甚高,被奉为“秋思之祖”,其成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本文试从曲律、曲辞文彩、用辞有序自然、与唐人绝句比较诸方面,探讨《秋思》的自然天成.并通过马致远与白朴的时代、生活遭遇、作品情调等方面的比较分析.论证马致远有因袭借鉴白朴的地方.  相似文献   

15.
《天净沙·秋思》是元朝散曲中的杰作,脍炙人口,广为传颂。比较其四种英译本有助于理解诗词英译中如何在忠实原诗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再现其美学价值。试从翻译美学角度浅析《天净沙·秋思》的四种英译本,以此来探讨古诗词英译的技巧。  相似文献   

16.
对马致远词《天净沙·秋思》中情与景的相互关系进行了论证 ,认为这首词之所以充满艺术魅力 ,在于它将深秋的迟暮苍凉之景与游子的“秋思”情怀完美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7.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有多种不同的英译文。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手段。由于翻译的目的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译文文本,文学翻译中一本多译的现象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8.
"以诗解诗"的教学方法开辟了诗歌教学的新路径,提高了诗歌教学效率,能更好地把握诗的意境。结合《天净沙·秋思》一诗的教学,探求"以诗解诗"的三重境界,以期为"以诗解诗"教学方法作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19.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紧紧围绕“秋思”描绘晚秋物象,状写秋光秋色,抒写天涯游子的羁旅之思和“断肠”之情,于生动形象精致深微的写景状物之中,写出了最难深着笔墨的微妙而又令人怦然心动的思情;于精巧奇妙的艺术结构中,创造了有意味的极具审美感知的语言形式,读之只觉一股清新之气拂拂而来,一种绵邈曲致之美款款而至,一种撼人心魄、动人情肠的情感力量使人久久不能释怀。读《天净沙·秋思》令人心旌摇荡,情肠悸动,那么,这支小令的情感力量又是怎样产生的呢?首先是思情的密度和张力。诗人精心选取晚秋时节夕阳西下时的九种物象,示现出暮…  相似文献   

20.
《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正是由于这首曲所散发出的浓郁的思乡情绪。但是这首影响深远的散曲,其思想内涵除了大家熟知的思乡这个层面外,还包含了主人公在辛苦疲倦之后那种依然继续奋斗的雄心。以秋色衰景反衬,更加表明了人物奋斗之艰难。这才是马致远营造如此冷落苍凉意境的真实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