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是庄子理想中修养的最高境界,庄子称之为“逍遥游”。那么,怎样才算是“逍遥游”呢?庄子的回答是:“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但让庄子没有料到的是,后人对他的这个回答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相似文献   

2.
"圣人"作为<庄子>内篇中重要的人物形象,值得我们关注.由于庄子<齐物论>中突出的相对主义和怀疑主义很大程度上否认了现实生活中真理的存在,所以庄子哲学中出现了一个巨大的裂痕--不可言说与已经言说的矛盾.在这一情况下,我们可以发现"圣人"形象实际上成为了弥合庄子哲学悖论的立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本文抛开了庄子在“有无”问题上的哲学思辨而直入其现实关怀层面 ,从意识形态批判、处世哲学、悲悯情怀几个方面 ,着重挖掘了其“有无”观的现实内涵 ,借以展示庄子逍遥游世的人生态度背后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相似文献   

4.
稼轩词中的“龙”形象十分丰富,它们既是辛弃疾笔下用典的神兽,也被用于比喻皇族成员、岩石、花、雪等人或物象。词作中还屡次出现以“龙”命名的地名,如龙潭、龙泉县、龙安寺等等。此外,图腾、宗教中的“龙”意象及以龙喻文在稼轩词中也偶有涉及。形象各异、内涵丰富的“龙”共同构成了辛词中的龙文化,它们或是用典,或是真实写照,使辛词更加形象生动,进而起到强化词风、突出词人内在情感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学界关于庄子所谓“道是无情”的误读,缺乏全面理解庄子哲学的语言逻辑基础,因此,合理地阐释庄子“有无之情”论,当属正确理解庄子哲学的一项任务。就正题而言,庄子认为“道”是“有情”的,具体表现为创生天地,这是一种形上本体论的逻辑设定;就反题而言,庄子认为“人”是“无情”的,是因为必须批判人世间的殉物观念;就合题而言,庄子认为“有无之情”的内在整合,是人在天地万物之中敞开生命境界的一种方法。文章的结论是:庄子“有无之情”论是关于本体世界,人为世界和天地世界的综合判断和陈述,目的是完善人格的本位力量。  相似文献   

6.
明王是庄子理想中的帝王形象。庄子以政治视角为切入点,以帝王个体存在为落脚点,反对帝王用“非人”方式劳形怵心地以知治理天下。庄子认为,帝王应以无为方式使世间万物自齐而达于“明王之治”,以实现安闲境界为理想目标、“胜物而不伤”为旨归。明是虚静无执的生命境界,庄子主张用“以明”的态度对待万事万物,以达到“两行”并立并质的状态,在肉体上既不伤己亦不伤人,在精神上不被名所伤,使个体存续更合乎人的本然状态。对明王的解析,从新视角深入考察庄子哲学的内蕴,有助于我们洞察庄子全身远害、轻松自然的生命态度。  相似文献   

7.
“望洋兴叹”这句成语对大多数人来说并不陌生。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多比喻要做一件事,成功条件不具备,感到无可奈何。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在遣词上略加发挥:山高不可攀时,说是“望山兴叹”;河宽不能渡时,就说是“望河兴叹”等等。这种对成语适当加以创造性的运用,当然无可非议。但如要把成语“望洋兴叹”理解为“望着海洋而发出感叹”,就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望洋兴叹”一语出自《庄子·秋水》。说的是秋水暴涨时,百川汇河,河神因此洋洋得意,“以为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后来见到宽广无垠的北海,才知道自己妄…  相似文献   

8.
郭象在《庄子注》中对庄子的“逍遥观”进行了全面的改造。一是逍遥的载体发生了变化。在庄子看来大鹏和至人、神人、圣人是逍遥的载体和象征,郭象则认为万物皆为逍遥。二是实现逍遥的方法产生了变化,无需庄子式的“心斋”和“坐忘”,只要内心自得,做到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各当其分就好。郭象的逍遥观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满足了社会和个体的双重需要。  相似文献   

9.
不同民族比喻内容的相异之处,突出地表现在同一喻体具有不同的象征义、比喻义。这一方面,汉俄比喻中这种情况很多。我们试举几例。 1、龙。龙在中国文化中地位极高,它是尊者的象征、强者的象征,所以人们一般用龙比喻尊贵者、强者。如“攀龙附凤”“望子成龙”等。这是因为,中国的龙是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是古代华夏民族崇拜的图腾,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今天的中国人仍自称为龙的子孙、龙的传人。龙在俄罗斯文化中形象可不怎么样,它是凶恶的尚武的象征。人们通常只用龙来比喻凶恶的、为人们所讨厌、所憎恶的人。  相似文献   

10.
王营 《山东教育》2013,(10):1-1
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陈玉琨教授有一个形象的比喻:教育不应成为“世界杯”,以31支队伍的失败来成就一支队伍的成功;教育应该是“奥运会”。各展所长,各显其才,各有特色,各自成功。这一形象的比喻,对于我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质量观、评价观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一种动物的地位是极其崇高的,这种动物就是“龙”。中国人都说自己是龙的传人,十二生肖中也有它的一席之地。它对于中国人的意义,远非外国人能够揣摩得了。活生生的龙谁也没有见过。没见过的原因绝不是因为龙是珍稀动物,而是因为在这世上其实从没有生存过如今我们所见形象的龙。“中国龙”,其实是中国人创造出来的。说到“中国龙”的历史与形象来历,那真是太久远了。现在有据可查的最早的一条龙,出现在距今六千多年的仰韶文化中,被称为“中华第一龙”。那是一条长一米七八的白蚌砌成的龙,做云中飞腾之状,已经与现在我们…  相似文献   

12.
战国中期的庄子是老子学说的继承人,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庄子思想是继承老子“无为而治”的,他对老子的唯心主义作了进一步的发展,他发出“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的悲观论调。他主张“攘弃仁义,”(1)“圣人生而大盗起……掊击圣人,纵舍盗贼,而天下始治矣”(2)“圣人不死,大盗不止,”(3)“窃国者为诸侯,”(4)要“绝圣弃知,大盗乃止。”(5)他反对当时统治者制定的仁、义、礼、乐制度,认为仁义道德制  相似文献   

13.
《庄子》全书是如何编定的,现在已经是难于索考了,但它不是出于一人一时之手则是可以肯定的。可是内七篇中的思想自成体系,首尾一贯,我颇疑为庄生躬自编定,尤以《逍遥游》为首篇,显系对庄子思想深通无误者所为,我们说是庄子的有意安排,恐怕还是说得过去的吧!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因为开宗明义首先提出了庄子精神哲学的一个核心概念“逍遥游”,并且突出了庄子哲学的主体精神。所以,“逍遥游”所包含和表达的哲学思想是值得认真研究的。  相似文献   

14.
新高中《语文》一册中,对《逍遥游》中“逍遥”的解释是“优游自得的样子”;那么“游”呢? 我认为庄子言“游”有三层含义。庄子厌恶充满利害斗争的世界,厌恶功名利禄,厌恶一切人为之事。对蜩、学鸠、蟪蛄、斥安鸟的蔑视,对“鸟吃腐鼠”的讽刺挖苦,对“曹商使秦”的怒骂,甚至对人们眼里的圣人圣君也表示极大的鄙视。在庄子看来,正是这些圣人的作为才使天下不得太平,所以他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盗跖》)圣人圣君是不足为道的,那么庄子欣赏什么呢?他赞美那种不为功名利禄所诱惑而重生轻利的古代隐士,曰:“此存身之道…  相似文献   

15.
“镜像阶段”是拉康主体理论的起点,我们旨在阐明拉康主体理论中的“镜像阶段”理论,并试图以其来探讨庄子思想中的“至人”、“神人”和“圣人”形象的形成过程、心理特征以及庄子追求“至德之世”的深层心理原因这一方面能够帮助我们深入探讨庄子思想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也能帮助我们深切了解拉康“镜像阶段”理论的有效性和有限性  相似文献   

16.
庄子美学与他的哲学关系十分密切.探讨庄子美学的基本特征,有必要失对庄子哲学作一番全面分析.但是庄子哲学的内容相当庞杂,本文只能择取与其美学关系紧密者、亦即作为其美学的哲学基础的道德论部分,作一极粗略的剖析,至于庄子哲学的其它内容,姑存而不论.(一)“道”与泛神论色彩的本体论哲学庄子认为,世间万物必本原(“本根”)于道,即所谓:“形非道不生”(《庄子·天地》,以下凡引《庄子》均只注篇名).那么,道又是什么性质的东西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除了全面考察庄子的有关论点,似乎别无它途.在通读《庄子》时,人们对下面这条材料印象至深:“指(脂)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养生主》)在这里,庄子巧妙地用“脂薪”比喻个体自然物,用“火”比喻化生万物的道,借以说明如下哲理:道无终始,物有死生.(《秋水》)  相似文献   

17.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是《逍遥游》的核心句,宣颖说:“此三句一篇之主也。”人教版高中《语文》(试验修订本)第四册对这三句的注解如下:“[至人]庄子认为修养最高之人。下文‘神人’‘圣人’义相近。[无功]无所为,故无功利。[无名]不求声名。”据此人教版“教参”把此句译为:“所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选取“心理哲学”的新视角,认为庄子哲学为我们提供了人与自然的统一即“天人合一”的心理化道路——自抑、顺物、心游、入天。研究庄子的心理哲学对于克服现代生活中人的精神异化,实现人的精神整合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自然”是庄子哲学的枢要,庄子的“自然”具有多重维度,其中,最为核心的便是心灵维度。庄子“自然”的心灵维度最终指向人的内心,运用体悟与认知的方式,来化解人类自身与外部环境的紧张和对立。在庄子看来,心灵只有复归于一种“自然”状态,才能实现人类与外部环境的和谐共处。庄子“自然”的心灵维度对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启发意义:我们只有真正地从内心破除“人类中心主义”的倾向,自觉提升环保意识,以平等的视角来处理人类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才有可能实现生态和谐以及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有人把教师比喻为“编剧”,有人把教师比喻为“导演”,也有人把教师比喻为“演员”。当人们意识到单一的角色,不能代表教师的形象时,还有人说:教师=“编剧”+“导演”+“演员”。乍看起来,这些比喻颇有艺术色彩,有某种道理。稍加分析就会发现,这些比喻既有悖于新的课程理念,也不符合教学活动与人的发展的客观规律。教师不再是“编剧”将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形象地比喻为编剧,颇有艺术色彩。有人甚至将教学设计和编剧创作的剧情作了一个对比:复习导入(序幕)—传授新知(情节发展)—课堂讨论(剧情高潮)—概括总结(结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