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环境信息的公开是公众参与环保与环保监督的的前提和基础。近年来,我国在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的构建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目前我国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存在着信息公开的主体范围较窄,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的范围不明晰,法律责任与惩处不完善等问题。通过对以上缺陷的分析,找到一条完善我国环境信息公开立法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陈兰杰  寇爽 《现代情报》2009,29(6):213-215
文章从科技成果转化中涉及的主体,即科研机构、企业以及科技中介机构三方分析了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信息需求问题,最后度提出了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信息保障对策,为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提供了新方向。  相似文献   

3.
国家财政资金投入产出的巨量科技成果蕴含重要的科技与经济价值。科技成果信息发布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但发布效果不好,难以满足社会需求。调查发现,科技成果信息发布主体制度缺失是制约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分析了中国科技成果信息发布主体规制的不足,及其所带来的信息发布效率、权威性、风险、监管等方面的现实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发布主体制度建设的措施,特别强调确立信息发布的法定义务主体、权利与义务、主体责任以及主体资格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吴蜀红 《情报科学》2005,23(10):1509-1511,1520
本文通过对我国“信息公开第一案”的分析,探讨了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现状和特点,重点阐述了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建立中存在的问题。文章在此基础上对建构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进行了思考,提出立法模式选择是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构建的基础,同时也需要相关具体制度的配套协调以及公众的参与。  相似文献   

5.
从情报学角度,分析了目前政府信息公开在信息资源配置、公众信息需求调研、信息共享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对信息生态位在政府信息公开中应用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通过对政府信息公开主体信息生态位的宽度、适宜度、重叠度的相关概念及测度模型研究,论述了运用信息生态位相关理论解决我国政府信息公开部分问题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6.
张磊 《情报探索》2014,(2):61-63
对当前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提高思想认识、构建系统的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制度体系、建立和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实施机制、推进公民有序参与、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平台和内容建设等对策.  相似文献   

7.
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厘清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主体要素特征,提出技术经纪人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耦合关系。主要结论为: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本质上是知识和信息流动的过程,而技术经纪人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扮演着服务和催化剂的角色;技术经纪人以科技成果为服务对象,能促使科技成果供需双方实现有效对接,强化各主体间的互动耦合;技术经纪人通过信息耦合机制、知识耦合机制、目标耦合机制和利益耦合机制,调节主体之间信息和知识差异、目标不协调以及利益冲突等问题,加强多元知识创新主体间的沟通和协调,有效推动科技成果高效转移转化。  相似文献   

8.
政府信息公开立法的调整对象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信息公开立法的调整对象是指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义务关系。政府信息公开的义务主体是政府机关,权利主体是社会公众,其客体是政府公共信息,法律应明确界定政府信息公开主体的权利与义务。  相似文献   

9.
“5·12”汶川大地震中的政府信息公开为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顺利实施树立了一个典范。如何以此为契机,完善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制度,让政府信息公开从“范本”走向“常态”,是大地震留给我们的思索之一。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对政府信息公开的主体、范围、方式和程序、监督保障制度等作了全面的规定,但仍存在立法位阶低,“公共利益”界定不明确,与《公务员法》、《保密法》、《档案法》等相关法律的规定不衔接等问题。为此,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0.
装备科技成果信息服务工作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装备科技成果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共享,是提高我军武器装备科技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之一.本文在分析我军装备科技成果信息服务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了装备科技成果信息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了现阶段应着重加强装备科技成果信息的服务意识、数据库建设、网络平台建设、保密解密、资源开发、制度保障等六个方面,推进装备科技成果信息服务工作的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11.
欧盟第七框架计划知识产权政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欧盟第七框架计划作为提升欧洲创新能力的核心战略工具,其知识产权政策的基本特点和主要内容尤其值得深入研究。本文重点研究了欧盟第七框架计划的知识产权基本模式、科技成果界定制度、成果权属、保护、利用和公开制度,并主要从科研项目产出成果界定的必要性、知识产权类型与范围的广泛性、合作研发中权属分配的灵活性、参与者报告通知义务的法定性等方面提出了对中国科技项目知识产权政策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中美经贸摩擦的主要原因在于美国经济和社会结构出现严重问题,根本是中国科技创新实力的显著增强。中国在法规政策执行中并不存在"强迫"问题,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也是中国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客观需要。为应对中美经贸摩擦,我国应构建支撑创新驱动发展的科技创新法律制度体系和政策体系,强化科技创新与重大产出,实行严格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运用政策,积极发展知识产权经济,大力培养复合型知识产权人才,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针对当前我国创新驱动发展大背景下专利情报领域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建议,引导我国专利情报战略良性发展,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方法]首先简要概述了创新驱动发展的专利情报战略,再通过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务院关于新形势下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关于专利情报内容来分析国内专利情报战略实施。[结论]针对国内专利情报战略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应从知识产权信息披露制度,专利情报公共服务平台与网络,企业的专利情报扶持力度以及深化与其他国家的专利情报合作这四个方面来分析,并且结合专利强国的相关政策分析得出我国的专利情报战略。  相似文献   

14.
财政部2018年7月颁发的《知识产权会计信息披露规定(征求意见稿)》将知识产权信息披露的规范化提上了日程。本文首先建立了知识产权信息披露指数来反映上市公司知识产权信息披露状况,并以信息技术业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知识产权信息披露指数的价值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实证研究表明:上市公司知识产权信息披露状况间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信息披露状况对公司价值有显著性影响并呈现出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5.
戴中生 《现代情报》2009,29(7):189-191
本文通过分析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现状及问题,阐述了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对中小企业科技进步的作用,提出了如何提高知识产权信息利用和服务能力,推动中小企业科技进步的创新对策。  相似文献   

16.
知识产权信托与科技成果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静  袁晓东 《软科学》2004,18(2):42-44,54
在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极低的现状已经严重阻碍了科技创新。知识产权信托作为一种有效的财产管理制度,是一种全新的科技成果转化方式。本文认为知识产权信托有利于科技成果的转化,分析了知识产权信托的可能性,并探讨了如何将信托运用到科技成果转化中。  相似文献   

17.
网络环境下科技信息资源共享的内容安全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小波 《现代情报》2010,30(1):166-169
网络环境下,科技信息资源的共享变得更加方便快捷,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如"信息泄露"、"知识产权保护"等新问题。本文分析了当前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呈现出的新特点和面临的内容安全威胁,从技术和管理两个角度提出了科技信息资源共享的内容安全保护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18.
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对科技创新活动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知识产权制度为科技创新创造了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是科技创新的动力,能够有效地促进科技创新成果的商品化和市场化,能够为创新提供智力资源.并且实现创新资源的有效配置。  相似文献   

19.
电子出版物的交互层次及其技术保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洁  解洪成 《情报理论与实践》2003,26(2):173-174,125
信息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导致了一系列电子出版物的出现 ,这些电子出版物的出现以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对现行的著作权保护制度带来很多新问题 ,已成为国际知识产权界关注的重点。不少人认为这是新技术革命对现行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又一次猛烈冲击。电子出版物的知识产权问题 ,虽然最终体现在现行著作权法的内容修订上 ,但为了应付技术革命给知识产权所带来的挑战 ,必须将技术手段引入知识产权的保护。1 电子出版物的界定及特点电子出版物是指运用光电技术手段 ,将信息符号固定在易受光、电、磁作用的物体上 ,通过计算机信息处理设备 ,使信息能…  相似文献   

20.
文章分析了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深层次矛盾与问题。这些矛盾与问题包括:供给与需求主体对科技成果价值认同度的差异性、科研人员价值追求目标的双重性、由科技投入体制弊端导致的科研人员的科研专注性缺失、产权激励与产权约束机制缺失、政府和科研单位在激励政策与约束制度上的非协同性与非对称性以及科研考核评价机制的弊端,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