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将劳动与人的存在方式二者统一,肯定了劳动是人追求与创造"真、善、美"的价值实践活动的过程,蕴含着人与社会发展的双维教育旨趣.通过"认识""认真""认同"的三大劳动教育基本环节的实施,健全当前劳动教育评价体系、构建长效多元化劳动教育机制,使学生深刻理解劳动与劳动教育的本质,精准把握劳动教育价值,自觉遵循劳...  相似文献   

2.
作为中西文化"结婚论"者,粱启超以中国文化为根本,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吸纳与扬弃,中国文学"尚用""教化"的传统在他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成为其"文学工具"论建构的基础,而中国传统文化也为梁启超的文学启蒙思想提供了哲学背景和理论平台.  相似文献   

3.
自主性是自主意识、自主能力和自主人格的总和。它是人自主的生命活动所必须的,具有独立性、自愿性、规范性等特征。教育的本质就是要教化和发展人的自主性。由于受我国"师道尊严"的文化传统和集权式教育体制的影响,导致对学生自主性发展的遮蔽,具体表现在知识的"学力剥落现象"、"第二教学现象"、"缺少对话"的师生关系、"缺乏张力"的学生管理等方面。教育作为一种"为人""、育人"的实践活动,唤醒自主意识、提升自主能力、化育自主人格是其本真诉求。  相似文献   

4.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培育什么样的人""如何培育人"以及"为谁培育人"等根本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含着文化育人特质,即以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通过文化的教化和调控功能来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过程中存在着"理论实践脱节导致的文化教育失真""惯性思维定势引发的网络阵地失范""文化创意不足招致的西方文化渗透""教材体系陈旧致使的学生兴趣低迷"等问题,可以采取"加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还原文化教育本质""建设高校健康网络环境,占领网络舆论阵地""注重文化继承创新,抵制西方自由主义渗透""形成思想文化教育合力,启发学生认知兴趣"等策略,来提升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学校劳动文化建设是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实施的重要途径.劳动文化建设有助于培育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提升他们的劳动素养.新时代劳动文化指向价值观培养、呼应新时代劳动精神、关注动手实践.中小学可以从"挖掘丰富的教育资源,打造劳动文化环境""开展多元的主题活动,营造劳动文化氛围""借助多样的媒体平台,进行劳动文化宣传""发挥各界的协同力量,形成劳动文化价值认同"出发,探索学校劳动文化建设实践路径,丰富学校劳动教育内涵,落实学校劳动教育.  相似文献   

6.
教育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文化者,人文化成也。”文化的本质就是人化,用人文化育人。正是在培育人、化育人这一点上,教育与文化有着本质的联系。要办好一所优质学校,文化建设不可少。我校结合社会主流精神对民族文化的再认识、对民族自豪感与自尊心的再唤醒和18世纪英国教育“培养举止文明、有教养的绅士”的启发.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内容可区分为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社会观"和"人类观"."世界观"研究的是整个世界的普遍本质和普遍规律,世界的本原、本质是"物质";"社会观"研究的是人类社会的普遍本质和普遍规律,人类社会的本质是"实践";"人类观"研究的是人的普遍本质和人发展的普遍规律,人的根本问题是指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就包括"世界物质论","社会实践论","人类解放论".就三大论在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看,是"前提-过渡-落脚点"的关系;就其逻辑关系看,是"起点-中介-终点"的关系.在逻辑走向上,是从抽象向具体上升的进程.  相似文献   

8.
<正>近十余年,"文化"在教育界也成了个摩登的词儿,"校园文化""教研文化""学校文化""教学文化""班级文化""育人文化",不一而足,想起个词儿,要做个事儿,似乎不挂上"文化"二字就显得没文化。"文"者,文理、花纹也。《易经·系辞下》:"物相杂,故曰文。"《礼记·乐记》:"五色成文而不乱。"后引申为文字、文辞,在儒家眼里,"文"是一脉相传的礼乐、典章制度及伦理、价值观。"化",是指变化、教化,《周礼》中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是用一整套的礼乐典章制度和价值观去教化人、改变人,从而达到社会治理之目的。"文化"说到底是用一些精神规范去教化人、规范人、改造人。  相似文献   

9.
当前的劳动教育实践忽视对于成为"劳动者"的文化认同的培养。而无论是以职业性为导向的劳动教育,还是以个体更高文化价值观为中心的劳动教育,其核心目的都在于"育人"。换言之,培养"劳动者"也是个体成人的现实劳动教育实践,成为劳动者也即个体成人的过程。为此,我们要从个体成人的意义上来分析劳动以及劳动教育的价值和意义。而个体成人是人不断超越自然性而走向文化性存在的历程,所以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劳动教育的文化之维。劳动教育的文化之维不仅包括以劳动文化作为个体成人的价值指引,也包括以劳动教育指向个体文化性的存在。同时,以个体文化性成人为旨归的劳动教育,需要走向教化性的劳动教育实践:在劳动教育的目标导向上要树立个体"作为劳动者"的文化价值观;在劳动教育过程中要以提升个体的文化—精神境界为鹄;在劳动教育的具体展开途径中要汲取各种优秀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0.
卡西尔从文化层面把人的本质定义为"人是符号的动物",符号不等于信号,符号因具有"普遍有效性""多变性""抽象性"而创造了文化。人的本质特征是创造,是"劳作"。由于人这个存在物的本性很复杂,任何一种关于人本质的理论只是从某一侧面概括人的本质,都不具有全面性,但也不能因此质疑它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劳动”这个词最初并不具有人们今天所理解的“生产劳动”“生活劳动”等方面的含义,而“劳”“劳力”“劳心”“劳作”等词却已基本具有了人们今天所理解的“劳动”的基本内涵。中国传统劳动教育渗透于人们日常生活之中,主要通过礼仪制度渗透劳动教育,在学校教育中采取耕读结合的劳动教育模式,通过家训家风等途径实施劳动教育。中国传统的耕读结合的劳动教育模式、普及大众的劳动教育规范、身体力行的劳动教育典范、脍炙人口的劳动教育读本,可以为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课程劳育”是指通过主动挖掘各类课程的劳动教育元素,采取融入、渗透形式,对学生进行劳动价值观熏陶和引导,是一种隐性灌输的教育活动。从课程本质维度看,“课程劳育”是指任何课程都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都具有劳动教育的功能;从课程内容维度看,“课程劳育”则是指任何课程都包含了具体、生动的劳动教育元素。高职院校“课程劳育”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主阵地,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亦是确保劳动教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主战场。高职院校有效推进“课程劳育”的路径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实现全员参与的“课程劳育”;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实现全课程渗透的“课程劳育”;充分挖掘各类课程资源,实现内容全覆盖的“课程劳育”;建立健全联动机制,实现全过程保障的“课程劳育”。  相似文献   

13.
敬业以职业为形式,以劳动为内容,劳动观决定敬业观。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揭示了劳动教育是教人求真、教人至善、教人臻美的有机统一内在逻辑。高职生由于对敬业认知的“前结构”阙如,且受到消费主义价值观的强势挑战,尤其需要在劳动教育中以“真”见“知”、以“善”领“情”、以“美”导“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育起他们的敬业价值观。  相似文献   

14.
"村改居"社区是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必然产物。社区转型中包含着文化转型,文化转型的价值目标是构建社区和谐文化,提高居民的现代化素质。社区文化转型应该坚持多元取向与一元导向相统一、外灌与内生相统一、层次性与创新性相统一等基本原则。具体的实践途径有:完善"村改居"社区的物质文化设施,为文化转型提供物质基础;制定"村改居"社区的制度规范,为文化转型提供制度保障;加强"村改居"社区的思想文化教育,为文化转型提供精神条件;开展"村改居"社区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文化转型营造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15.
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重物质轻内涵、重知识轻思想、重制度轻落实、重校内轻社会等问题。可以围绕校风、教风、学风、机关作风等方面,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做到物质与内涵的双管齐下;通过提升思想政治理论教研水平和打造精品项目“两手抓”,将高校打造成思政建设高地,实现知识与思想的相辅相成;挖掘传统资源对接新型平台,在创新中实现传承;推进校内与校外开放合作,加强社会实践促进知行合一。  相似文献   

16.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伴随着苏维埃政权的建立以及反“围剿”斗争的开展,湘鄂赣苏区妇女的生活状况、精神面貌、社会地位、现实诉求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革命歌谣对这一变化及其背后的社会历史根源作了真实、生动、翔实的记录,并刻画出“悲惨可怜”、“温柔美丽”、“深明大义”、“果敢坚毅”、“独立自强”、“创造新生”的女性形象。从中也可以充分了解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形成的,从生产劳动、政治权利、文化教育、社会心理改造等各方面系统性开展苏区妇女运动等基本认识,以及妇女运动的具体开展。  相似文献   

17.
合江民族村少数民族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可概括为:让少数民族群众充分享受市场经济所带来的物质成果;充分重视语言和教育等精神作用;符合少数民族群众的利益和需求;打破少数民族文化的封闭性等。合江民族村少数民族文化建设开创了建设"多元一体"的"和谐文化"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8.
现代管理学的发展已经由科学管理向文化管理转变。在中国学前教育发展中民办幼儿园占主要市场,国家投入少,生源竞争激烈,办园质量良莠不齐,民办幼儿园只有"以人为本"进行文化管理,办出特色,打造品牌,才能赢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幼儿园文化管理的实质就是幼儿园的文化建设,因此加强民办幼儿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建设是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道统是中国教育的根本道德精神,也是教育的形而上,它支撑着中国社会的精神世界。传统道统在于"一贯思想"和"道之传承",近代以来的道统则在于社会演义。道统从过去"人适应社会"、"人则天"的典范演义为近代以来"社会改造人"、"人改造社会"、"天则人"的典范。古代传统的仁义道德精神和西方的民主观念成为道统的内涵,也是教育的规定性,"人民"是近代以来积淀出来的道统,教育在根本上是人民教育,这也是教育的根本道德。近代以来,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相互改造的关系,这个改造是教育实践,本质是启蒙与救亡运动,知识分子的民众情怀则是其根本道德精神。  相似文献   

20.
学校不仅是教育的场所,更是文化生产和社会洞察的重要领地。本研究通过“大质小量”的混合研究范式,对1013名农村籍大学生进行五段式分层随机抽样,采用了为期两年的追踪调查记录了18名“寒门贵子”在精英校园中的适应策略及其从学生走向教师身份的转变历程。研究发现:面对精英高校内“大文化”的专断性,“学业”所蕴含的公正感与价值感不断受到冲击,“贵子”在自身生活经验与支配结构的互动中,围绕乡土“本分”的伦理可能性空间进行着更多面向的文化生产。当“贵子”成长为教师后,承担起了文化再生产的“转播屏”功能,其生存伦理亦由“道义”步入“理性”的惊险一跃,“本分”又一次通过社会继替间的教化性权力汇入学校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