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网络短视频“二次创作”带来的侵权问题需要法律与有关规定加以管理约束,规范创作行为,治理侵权乱象。本文以我国《著作权法》及相关管理规定对“二次创作”合理使用的判定进行对比分析,探讨我国对于短视频“二次创作”侵权问题的规制与治理。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发展实践中,二次创作短视频发展势头强劲,二次创作短视频的未来生存发展问题,及其可能带来的侵权问题、影响短视频传播生态系统平衡问题引人思考。以媒介技术为视角,主要结合传播学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伊丽莎白·爱森斯坦、尼尔·波斯曼、保罗·莱文森的思想分析,作为“聚宝盆”媒介,二次创作短视频符合媒介生存进化人性化趋势,符合前技术世界中人类习惯的传播模式,未来会继续生存发展;作为变革的动因,二次创作短视频引发侵权问题,带给社会、文化一定冲击,是媒介发展过程中对人类社会产生影响的正常现象,需要出台与之协调的新规制;作为多方恒温器,制定规制时应考虑将二次创作短视频的创作定位进行转换,以求实现短视频传播生态系统的平衡。  相似文献   

3.
期刊投稿人侵权违约行为剖析高亚森一、三种侵权违约行为:1、剽窃、抄袭别人作品,投寄发表“非创作”文章。我国著作权法所保护的作品必须是以一定“形式创作的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等作品”。据了解,目前有不少期刊常常收到一些“非创作”作品,...  相似文献   

4.
刘科 《科技与出版》2012,(10):70-72
复制在本质上再现了原作品,不具有独创性,因而不产生新的作品。二次创作包含了二次创作者的独创性劳动,是一种产生新作品的行为,这在本质上与复制不同。对他人的作品进行部分修改行为的性质是二次创作还是复制,关键是看行为人是否对原作品进行了实质性改进。  相似文献   

5.
半月掇闻     
集中开展打击网络侵权盗版专项行动中央宣传部、全国“扫黄打非”工作小组办公室、新闻出版总署、国家版权局、公安部等八部门近日发出通知,要求在全国范围集中开展一次打击网络侵权盗版行为的专项行动。这次专项治理是继中央宣传部等八部委组织“严厉打击盗版音像制品夏季行动”之后,又一次打击侵权盗版的重要举措,显示了中国政府采取有力措施保护知识产权的决心。这次行动也是迄今为止我国对网络侵权盗版行为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一次专项治理。这次行动的重点是打击各种形式的网络侵权盗版行为,特别是依法查处“三无网站”和情节严重、影…  相似文献   

6.
袁若怡 《今传媒》2016,(3):32-33
琼瑶剧在爱情方面的经典地位,为后作者创作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作用,很多作者在创作过程中难免借鉴其相关情节.著作权中的合理借鉴,包括利用思想非表达行为与合理使用.区分侵权与借鉴首先要明确思想与表达的界限,借鉴之于思想而未涉及侵害在先作者独创成果的,通常不认定为侵权的情形;实践中借鉴与侵权的判定,需进一步考量借鉴内容所占的比例,包括内容分布、关联度的量化考虑以及借鉴部分独创性、借鉴比例质的考量.  相似文献   

7.
模仿创作一方面满足了普通网民的表演渴望,给予模仿者"情感回报";另一方面,可以被视为具备主动性的个人展开自我经营,从而在市场中获得"经济回报"的实践行为。尽管不应该否定模仿对个人短视频创作的价值,但短视频模仿创作中的侵权问题需严肃整治。  相似文献   

8.
所谓新闻侵权,是新闻机构或者个人利用新闻作品,损害他人人格权的行为,并主要集中在名誉权和隐私权的侵害上. 近年来,新闻监督中的新闻侵权问题已经成了一个令世人关注的社会问题.说其令人关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新闻侵权的现象增多,二是新闻侵权官司增多,三是新闻侵权案件中媒体败诉居多.  相似文献   

9.
<正>进入21世纪后,新媒体凭借其多样性、个性化、渗透式的传播,为媒体业带来了自印刷术发明以来的又一次全新的变革。由于借助于新媒体技术的创作活动越来越多,新媒体环境下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也日益突出,版权侵权案件接连发生,如谷歌数字图书馆侵权事件、百度文库侵权事件等,此类重大案件发人深省。为了突破版权保护的瓶颈,保障新媒体产业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媒体对人们普通生活的广泛关注、从官方化走向平民化的必然趋势以及中国法制对公民权利保护的日渐严密,都导致新闻侵权案件的发生率不断提高。新闻媒体只有正视这种客观存在,通过正当防卫,才能减少新闻侵权的发生。要想实施有效的正当防卫,一是注意使新闻传播行为与新闻侵权责任构成要件无关;二是一旦发生了新闻侵权,新闻媒体应积极适用法律的有关规定,用正当的抗辩事由对抗新闻侵权的诉讼请求。  相似文献   

11.
张子铎 《青年记者》2022,(21):86-88
数字技术革命开启了数字化的参与式文化实践,使得二次创作短视频逐渐常态化。如何在二次创作的版权治理过程中有效地平衡版权保护和公益共享文化,是社会文化发展的核心所在。本文在明晰版权治理主体的前提下,结合二次创作短视频的构成因素和生产方式分析当下二次创作的版权治理困境,并对二次创作短视频的发展方向和治理路径提供建议,以期实现视听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2.
新闻与法     
《视听界》2009,(6):6-7
媒体应事有四项言论豁免权 中国记协在新闻侵权立法的建议稿中认为,四种情形下媒体不承担侵权责任:消息具有权威性来源:报道特许发言;正当行使舆论监督权:以公共利益为目的的其他传播行为。然而.在全国人大最近一次的侵权责任法草案审议中,新闻侵权立法未被采纳其中。因为内部争议较大,立法机关不得不对民法学者与新闻界的热切呼吁作审慎处理。  相似文献   

13.
按照民法理论,新闻侵权属于民事侵权中的一般行为,具备一般侵权行为四方面的构成,即: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包括故意和过失的行为;侵害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有因果关系;侵权损害事实的客观存在;行为人实施了侵害他人合法权利和利益的行为。新闻界学者们对新闻侵权内涵的不同界定反映出了新闻侵权的某些共性:侵权行为的加害人为新闻媒体和新闻从业人员;侵权行为发生在新闻传播过程  相似文献   

14.
陈洁  吴胜林 《出版广角》2016,(20):59-61
转发微博的版权问题、法律性质以及侵权风险与其技术类型有关.对不同类型的转发微博行为可以采取授权许可、创作共用、"避风港"规则等制度进行规范,同时有必要重构版权合理使用制度,为版权默示许可制度立法.  相似文献   

15.
视觉时代,短视频成为个体记录的极佳方式,流露出时代影像里的微观切面。因此,对纪实类短视频深入挖掘后进行价值革新性的二次创作有着特殊意义。本文以短视频行业实践过程中出现的纪实类短视频二次创作作品《手机里的武汉新年》为考察对象,探讨短视频二次创作如何重构自身以突出影像档案的史学价值,并通过内容分析阐述其在集体记忆构建中的社会价值,总结归纳出二次创作过程中影像创作的艺术价值,为纪实类短视频二次创作的发展提供思考。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因新闻侵权引发的诉讼屡有发生,当事人和新闻工作者经常会诉诸法庭、对簿公堂。那么如何能够让新闻工作者既能坚持舆论监督,又不陷入新闻侵权的法律纠纷之中呢?本文就此谈一些认识。一、何谓新闻侵权目前,我国法律上对新闻侵权没有明确的界定。但一般认为,新闻侵权是侵权行为的一种,是通过新闻媒介侵害公民合法权益的行为。广义上的新闻侵权包括侵犯人格权、著作权等。狭义上的新闻侵权主要指侵害他人人格权。二、新闻侵权的几种形式人格权包括生命健康权、身体权、自由权、名誉权、荣誉权、姓名权、名称权、肖像权、隐私权、婚姻自…  相似文献   

17.
法国"三振出局"法案规定,对于两次警告后仍不改正的非法下载用户可以断网并课以相应处罚。此举开创了通过规制终端用户行为打击侵权盗版的先河,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该法案有利于从根源上遏制不断蔓延的网络侵权盗版行为,但也存在只针对P2P非法下载行为等明显缺陷,饱受侵犯公民通信自由的质疑。法国"三振出局"法案可以为我国网络版权保护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网络链接与权利人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军 《现代传播》2007,2(1):120-122
为了适应网络环境下著作权保护的需要,2001年修订后的《著作权法》赋予了著作权人、表演者以及录音录像制品制作者(以下简称为权利人)以信息网络传播权。设链者为用户设置指向第三方侵权文件的链接行为是否构成对权利人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侵犯应当分别而论:善意设链者的网络链接行为不构成侵权,恶意设链者的网络链接行为则构成侵权,其在性质上属于共同侵权中的帮助侵权。  相似文献   

19.
浅谈图书编辑的侵权防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蕾 《编辑之友》2003,(6):79-80
编辑是出版社与作者之间的第一联系人,代表出版社在选题策划、组稿、编辑加工中肩负着重大责任。因而提高编辑的侵权防范意识尤为重要。本文试从编辑在图书出版过程中肩负的主要任务———选题的策划组稿、审稿、整理加工三个层面谈谈编辑的侵权防范问题。一、编辑在选题策划组稿、落实中的侵权防范图书选题策划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作者自投稿,被编辑选定;二是编辑经市场调研、周密思考、设计草案,确定图书编写体例、框架,甚至提出内容风格要求,提供编写提纲、创作资料,自己物色作者来完成作品创作;三是根据作者的自投稿,提出修改建议,…  相似文献   

20.
3D打印作为一种新型的数字化智能制造技术,在为经济快速发展提供重大机遇的同时,也对当前版权制度带来新的挑战。3D打印、3D扫描及互联网技术对作品创作、传播、使用及保存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一方面,3D打印促进了文学艺术作品的全民创作与广泛传播,且有利于用户分享稀有作品数据、进行3D混搭应用;另一方面也可能引发一系列版权侵权问题。3D打印原件与复制件、原作品与演绎作品之间的界限如何划分,私人3D打印行为构成合理使用抑或侵权,这些问题都是著作权法在3D打印时代亟须厘清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