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方文艺复兴时期诞生的“人道主义”思想以及它在文学艺术上所取得的巨大成果,对中国的现代文学中的“人道关怀”型现实主义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论文阐释了我国现代文学中“人道关怀”型现实主义文学的的理论源头,以及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发展演变。  相似文献   

2.
中国民族文学关注人生、教化社会的强大思想传统与西方近代现实主义文学精神的交汇.使得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历程中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决定着新时代中国民族文学的基本风貌。现代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滥觞于19世纪末科学主义语境中的“写实”风潮。“五四”十年中,鲁迅、文学研究会及乡土文学作家群引领风潮的小说创作完成了现实主义文学“经典化”模式的历史性铸造。标志着20世纪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美学精神的凝成.经30—40年代的多元化发展.50—70年代的政治蜕化,世纪末在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大潮浸润下,现实主义文学重新恢复她应有的美学品格。直面人生、以积极干预社会一政治文明构建为历史使命。成为中国民族文学标志性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概念和定义的出现,不仅是20世纪俄罗斯-苏联文学中的一件大事,而且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对中国文学的观念、理论批评和创作,都产生过深刻的影响。纵观“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在中国文坛近70年的理论行程,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文学在自身发展的不同阶段,对它的接受和评价是截然不同的。中国文学为认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实质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在中国的命运,是检测中国文学和俄苏文学关系的一张晴雨表,并从特定层面显示出20世纪中国文学自身演变发展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4.
当前的现实主义在批评和创作上倾向于为某一社会问题提供出路 ,而非细致地展现矛盾 ,这就削弱了现实主义文学的批判性与真实性 ,从而使现实主义文学陷入困境。本文认为 ,真实地展现当下现实生活矛盾才是现实主义的主要任务 ,而一味“提供出路”反而会走向伪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5.
新现实主义小说是20世纪末中国文坛的一个重要文学现象.对这种文学现象,众说纷纭、褒贬不一。有的论者认为是“现实主义冲击波”,有的论者将其认定为“现实主义的回归”或“回流”或“回潮”,有的论者称之为“新现实主义小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创作的深入和发展,这种论争一直没有止息。在新的历史语境中,对关于新现实主义小说的论争进行综述,厘清其优劣,对发展21世纪文学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从真实性和典型性着手,对周扬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观进行了重新解剖。从理论上,对主要由周扬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构成的中国正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的本质真实论与具体写实性的关系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典型论作重新梳理。为我们理解20世纪30-60年代的“革命”文学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7.
周立波文学真实观的形成主要有两个阶段:30年代的文艺理论活动到延安鲁艺任文学教师并开始小说创作时期,是接受新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开始,以知识性的理性认知为主,对文学真实性的理解是与“为人生的艺术”倾向性结合在一起的;40年代初现实主义真实性的时代要求与倾向性的辩证关系,及其真实性本体意义的领悟,是周立波接受《讲话》“教益”的最大收获,并最终以其小说创作之路的成功选择显示出作家对现实主义艺术真实性与倾向性辩证关系的个性理解。  相似文献   

8.
蒋承勇 《东吴学术》2023,(4):5-18+2+161
古希腊悲剧和史诗高度重视情节与结构,这种传统深深影响了西方叙事文学。从史诗到传奇再到浪漫主义小说,西方叙事文学以情节的离奇、曲折见长,情节的发展演变、故事的结构布局尚缺乏生活的“必然律”“可然律”;现代现实主义叙事文学则在“必然律”“可然律”方面标示了历史新刻度。现代现实主义之前的西方叙事文学虽然情节的叙述都符合“整一性”要求,通常也都呈“线型结构”,但空间转换与时间逻辑并不紧密,因而缺乏真实性。现代现实主义叙事文学在叙事方法上体现了一种事理逻辑和实证理性,时空转换通常清晰而有序,逻辑性和真实性强;现代主义叙事文学以表现主观的“自我”为中心,形成了结构上的“立体格局”,时间、空间、因果等逻辑关系的观念被打破。不过,现代主义在情节结构上并不与现代现实主义完全割裂。不同时代不同形态的作品虽有对既往文学的“反叛”与“创新”,但这并不意味着与传统的“断裂”,而是在“创新”之深层蕴含了传承与弘扬。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年代末期.文学创作中表现出一种与现实主义“本质真实”完全不同的真实观,即“原生态真实”。为了表现生活的“原生态真实”,“新写实”作家主张在创作时对生活本真进行“还原”。并提出了“零度写作”策略。“原生态真实”是消解现实主义意识形态写作的一种策略,是对现实主义“本质真实”的反动。从文化角度看,“原生态真实”是后现代主义文化在文学真实观上的反映,因而具有鲜明的后现代性。  相似文献   

10.
郎晓梅 《丹东师专学报》2003,25(4):18-20,28
超越性是贾平凹现实主义创作思想的一个鲜明特征,而这一点突出体现在其文学真实性的追求中。贾平凹以这样的思想指导自己的创作: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升腾意象的真实。本文试从贾平凹对现实主义文学真实性的重新理解和再认识来看其创作思想的超越性特征。  相似文献   

11.
1888年4月初,恩格斯给《城市姑娘》的作者玛格丽特·哈克奈斯写了一封有关现实主义文艺创作理论的信。信中阐述的主要思想是说一个真正的现实主义艺术大师不能仅仅满足于“细节的真实”,不能让自己的作品仅仅停留在一般的“现实主义的真实性”上面;还应该追求更高的真实,即典型环境中典型性格的真实。恩格斯十分坦率地指出,女作家的《城市姑娘》虽是具备了现实主义的真实性,表现了真正艺术家的勇气,并把一个老而又老的故事变成了新故事。但他批评小说“也许还不是充分的现实主义的”。他说:“据我看来,现实主  相似文献   

12.
中国民族文学关注人生、教化社会的强大思想传统与西方近代现实主义文学精神的交汇,使得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历程中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决定着新时代中国民族文学的基本风貌。现代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滥觞于19世纪末科学主义语境中的"写实"风潮。"五四"十年中,鲁迅、文学研究会及乡土文学作家群引领风潮的小说创作完成了现实主义文学"经典化"模式的历史性铸造,标志着20世纪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美学精神的凝成。经30—40年代的多元化发展,50—70年代的政治蜕化,世纪末在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大潮浸润下,现实主义文学重新恢复她应有的美学品格。直面人生、以积极干预社会—政治文明构建为历史使命,成为中国民族文学标志性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13.
被休的刘兰芝会“走俏”吗湖北鄂州师范钱雄伟在众多研究者眼里,《孔雀东南飞》是一篇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的重要标志。他们往往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细节的真实性问题:被休的刘兰芝会成为县令、太守等官宦的公子极力追求的对象而“走俏”...  相似文献   

14.
《少年维特之烦恼》对20世纪中国作家有着明显的影响,而维特式“烦恼”或“忧怨”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更是感染了几代作家并成为一种忧郁型的创作症侯。在艺术审美层面上,维特式忧怨与中国文学的感伤传统在“现代性焦虑”中融结,体现在20世纪中国文学的创作形态中便是感伤和哀怨。其次,20世纪中国忧怨类作品的基本表达方式是“舒郁”——心理倾诉和“解愠”——主观抒发。正是在东方化语境中,20世纪中国文学的忧怨类创作既有西方色调,也有本身的生成特性。  相似文献   

15.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颁布以来,“情境”已经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热词。在阅读教学中,真实生活具有非教学真实性。只有基于学生实际、为教学而设置的才能成为教学语境中的“真实情境”。它的内涵是丰富的,可以包括社会生活、个人体验和学科认知三种类型。而驱动性则是真实情境的第一追求,论争型、“自我意识”、概念探究是真实情境设置的关键点。  相似文献   

16.
新现实主义小说创作原则是在社会转型期这个特殊的历史语境中形成的.它表现为大胆尖锐地直面人生的创作态度和直率真实的写实风格的完美融合.它既继承了现实主义的审美传统,又添加了特定历史阶段中形成的审美新质,这就使得它成为了20世纪末中国文学潮流中的主要的创作方法.  相似文献   

17.
现实主义理论往往表现为两种态势,即现实主义方法和现实主义精神。新时期现实主义的深化就形成了两条主要的线索:一是关注现实的真实性;二是现实主义审美品格的深化。这种种变化的源头离不开“伤痕文学”绽现时所产生的对现实主义理论争议,毕竞争论意味着对一种价值体系的不断参照与超越。也正是对“暴露与歌颂”、“悲剧性”、“真实性”等诸多关键词的争论,才逐步形成了新时期现实主义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的大观景象。  相似文献   

18.
研究现实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历程,应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中国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历史源头应追溯至“五四”新文化运动,在中国最早提倡现实主义的是陈独秀.鲁迅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最杰出的现实主义文学家和思想家.文学研究会的首席理论批评家沈雁冰为现实主义在中国的健康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9.
在英国文学的发展中,丹尼尔·笛福于一七一九年发表的《鲁滨孙漂流记》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因为它真实地描绘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开张骏发的英雄气概和务实进取的行动作风,为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成长和发展开辟了道路。笛福本人由此成为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人,享有“英国和欧洲小说之父”的美名。  相似文献   

20.
建国初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政治语境制约着文艺界,也决定着文学规范的生成。建国初期建立一套无产阶级文学规范,成为当务之急,“新的人民的文艺”应运而生。根据党的统一战线的理论和政策,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文学规范中也为其留下了一定的空间。随着过渡时期的压缩,社会主义因素增长并逐步成为唯一的因素,这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作为最高的文学规范提供了契机,其被一步步确立为最高创作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