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本文首先介绍了新古典主义的定义,然后通过阐述新古典主义建筑思潮的产生发展历程、代表建筑以及中国古典主义复兴的两个阶段,探讨新古典主义建筑思潮的现代涵义,思考其对当前中国现代建筑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历史悠久,拥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其诸多艺术元素被应用到现代建筑中,更加丰富地展示了传统建筑艺术的魅力。目前,建筑艺术作为一种文化正向着功能综合化、形象艺术化、色彩多样化和环境地域交叉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3.
从举世瞩目的环保角度对建筑的发展史和现代建筑的发展趋向作了较深层次的论述,同时阐述了用建筑表现图表现建筑平面与环境建设的关系。现代建筑正朝着功能的综合化、形象的艺术化、色彩的多样化、地域特征的交叉化和布局的环境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建筑艺术设计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化体系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优秀才能与智慧的体现和结晶,它反映了在不同时期中国人民对物质及精神的需求和理解,是民族精神的特殊表现形式。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中蕴含的民族精神是现代建筑艺术的根本基础和发展动力,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内容,应作为现代艺术设计借鉴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5.
80年代至上世纪末叶,中国建筑艺术理论研究跨入了新的历史时期。中外文化交汇由对外开放、自主受动,步入能动对话、多元发展的阶段,中国的建筑艺术理论研究开始了第三次的现代转型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艺术理论体系。本文以中外文化交汇和建筑艺术理论的三次现代转型为坐标,对中国现当代建筑批评研究的历史经验和教训进行了探索性的总结。  相似文献   

6.
王伟 《华章》2013,(17)
建筑是历史、技术、艺术等各种因素的综合体,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社会性。建筑文化的发展包含了现代建筑文化和传统建筑文化的相互融合。只有保护和发展丰富多彩的传统建筑文化,结合现代建筑的先进技术,处理好传统和现代的关系,才能创作出更好的现代建筑。  相似文献   

7.
17世纪以来,中西方开始了大规模的文化交流。从建筑领域文化交流来看,中国的园林艺术、家具、瓷器等造型工艺对西方产生了重要影响,形成了所谓"中国艺术风格"。但是近现代以来,由于历史的原因,文化积淀与现代化进程的冲突,在建筑文化的中西方双向交流过程中越来越呈现出非对称特性,越来越多带有西方现代风格的建筑在中国拔地而起。在中西方建筑文化交流中,中国的"洋房子"首先从"教堂"开始,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过程制约,导致近现代以来中方建筑的思维"追随"西方建筑文化的理念,西方建筑文化仅仅接受、吸收和融合了中方建筑文化历史中的"园林""、亭台楼阁"等精致建筑文化这一极小部分。  相似文献   

8.
陈刚 《华章》2011,(29)
现代服务行业已成为一个范围最广的产业,其范畴下的现代建筑服务行业在一国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和重要性日益突出,是现代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主要源动力.需要不断完善规范建筑服务行业的法律法规和建立健全信息网络来推进现代建筑服务业的发展,极鼓励我国建筑企业参与中外合资或中外合作,从而推动中国建筑服务行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尹玉红 《考试周刊》2014,(11):193-194
<正>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居住环境有了更高要求,不仅要求建筑外表具有形式美,而且要求建筑给人们提供一个安全、舒适、便捷的生活环境。建筑艺术是建筑师赋予建筑物的灵魂,现代建筑中的优秀艺术作品源源不断展现在人们面前,如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中国国家体育馆等,这些建筑都具有很高的文化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伴随人们对绿色生态世界的追求,"绿色建筑"登上了人类舞台,它倡导节约能源、可循环利用、回归自然的设计理念,不断进步的科技将使建筑更加智能化。本文就建筑艺术、绿色建筑和建筑智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作品探析了现代建筑审美心理建构,进而探析了现代建筑创作的波动与发展趋势.指出表现心理与内观心理双重建构的作品更能体现现代建筑发展方向的主流.  相似文献   

11.
幼儿园艺术整合活动是一种符合幼儿认知规律的教学组织形式.幼儿园艺术活动可以在主题目标上寻找整合切入点,重视音乐与美术之间的联系;在活动开展中确定整合手段,形成整合模式,并在环境创设中发现整合的创新点,如可以在音乐活动中融合绘画,在美术活动中融合表演等.  相似文献   

12.
全人教育是充分发展个人潜能以培养完整个体的教育理念与模式。全人,是真正全面发展的人、完善的人,是作为人的人而非作为工具的人、是完美的人而非残缺的人。改变我国基础教育现状。克服应试教育弊端,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使学生全面发展,必须构建全人教育新理念。  相似文献   

13.
高等教育中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探索人教育与科学教育间的关系,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回顾人教育与科学教育在中西方的变迁特别是近代以来在高等教育中的变迁,描述了西方高校人教育的复归潮流,对中国高校人教育与科学教育的整合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4.
论我国"利益观教育"中的金钱观教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适时适当而有实效的“利育”(利益观教育)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和人的协调发展至关重要。以货币经济社会中的金钱观教育问题为范例,一方面,要明确符合义利辩证统一之利益观价值取向的我国当前金钱观教育之目标内容,另一方面,相对于有意而为的显性利育层面而言,个体金钱观形成的心理机制所受隐性教育层面的影响在广度和深度存在上都是其他德育,其他教育所无法企及的,为此应以显性金钱观教育为开展重心,注重显性和隐性等量齐观层面的协调交融,着重于家庭,学校,传媒等方面金钱教育的改善,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适时适当而实效显地进行金钱观教育。  相似文献   

15.
加强学校德育应注意以下方面: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必须继承与发展;“善待生命”的安全教育不可忽视;预防犯罪的法制教育势在必行;矫治不良心态的心理健康教育应摆上日程。  相似文献   

16.
This paper presents findings from a survey of pre-service teacher training institutions in England with regard to the provision of health and well-being education. It examines factors affecting the inclusion of health and well-being, and explores educational implications in light of the changing landscape of pre-service teacher education in England. Provision of health and well-being education is noticeably variable across institutions, and many course leaders are unclear about the coverage in their partner schools. Course leaders regard health and well-being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urriculum, but the focus is usually on generic health-related themes such as child protection and behaviour management, which address Government priorities, rather than on specific topics such as education about diet, drugs, alcohol, smoking, sex and relationships and physical activity. The paper argues that these aspects should be addressed for pre-service teachers to have an increased sense of self-efficacy and become capable health promoters.  相似文献   

17.
大学理念、文化自觉、通识教育作为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灵魂"、"筋骨"和"肌理",完整地构成了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一个完整"人"的教育。文章从文化自觉谈起,通过缩小文化自觉的外延,逐步分析文化自觉对于大学教育和高职教育的意义。笔者站在文化自觉的角度,试图从高职教育的现状中探索出人文教育的筋骨和脉络。  相似文献   

18.
教育信息化:新世纪教育改革的命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教育信息化必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 而教育信息化必将有力地促进教育思想、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育要机制的改革与更新对人的全面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式从分析教育信息化对教育思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个性化发展将会产生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is an invitation critically to engage in the discussion of ‘Indigenous knowledges’ and the implication for academic decolonization. Among the issues raised are questions of the definition and operationalization of Indigenous knowledges and the challenges of pursuing such knowledge in the Western academy. The paper draws attention to some of the nuances, contradictions and contestations in affirming the place of Indigenous knowledges in the academy. It is pointed out that Indigenous knowledges do not ‘sit in pristine fashion’ outside of the effects of other knowledges. In particular, the paper brings new and complex readings to the term ‘Indigenous’, maintaining that different bodies of knowledge continually influence each other to show the dynamism of all knowledge systems. It is argued that when located in the Euro-American educational contexts, Indigenous knowledges can be fundamentally experientially based, non-universal, holistic and relational knowledges of ‘resistance’. In the discussion, the paper interrogates the notions of tradition, authenticity, orality and the assertion of Indigenous identity as crucial to the educational and political project of affirming Indigenous knowledges.  相似文献   

20.
浅析成人高等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普通高校的连年扩招,我国成人高等教育近年来出现了从质到量的下滑,成人高等教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只有坚持以学生为本,强化办学特色,锐意创新,完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才能有序和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