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巴陵 《大理文化》2005,(6):39-41
散文的诗性智慧,是构成散文文体的一个重要方面.它的前提是"诗性"的,是创造性、超验性和审美性的相互融合,而智慧则是对已知知识的反思和超越,是对感受和体验的追问和审视.由于中国传统的文化偏重于"以心传心"、"意会"、"顿悟"等非逻辑性思维,相对来说,李智红散文的诗性智慧带有明显的非理性特征,突出地表现在诗与思的相通和交融.这就使作者自觉并且积极有效地限制了散文创作中的"滥情"倾向,极大地提高了散文的思想格调,有力地消解了民族、宗教、地区文化的距离和相互隔阂,阅读李智红的散文作品,我们不时可以感觉到作品与读者之间有一种灵性共识、心智交融的感受.  相似文献   

2.
对于散文的诠释,多如牛毛。但我比较欣赏的还是诗人牛汉"散文是诗的散步"的说法。不散不是散文,太散不是好散文。我所喜欢的散文是:在散与不散之间,有诗意不经意地弥漫。然而何为诗意呢?如果这样追问下去,我就不敢回答了。因为"诗意"和"禅"甚或和"爱情"一样,是"说不得,说不得,一说就错"的。但是我想,诗应该是美的。因为人是美的,大自然是美的;因为美即生活,美  相似文献   

3.
张乃光 《大理文化》2014,(1):110-112
正左中美的散文集《时光素笺》付梓之前,她打来电话,请我作序,得以先睹为快。阅读的过程,是一次重新认识左中美的过程。在她的散文集《不见秋天》获得了云南省第七届文学艺术创作奖励基金奖(文学类)二等奖后,她一如既往地痴情于写作,两年后又推出这么一本散文新著,确实让我吃惊。散文贵"真",读左中美的第二本散文集,我再次感觉左中美就是一个很真的人。正是血液中流  相似文献   

4.
<正>《蓝房子》是诗人北岛写的一部散文集。诗人写散文会让一些人感到奇怪,苏珊·桑塔格写过一篇《诗人的散文》专门探讨这个问题;就连诗人们也对自己的散文"表示了最激烈的不屑",大概"散文味"意味着冗赘、平凡、普通、驯服,"散文之于诗歌,犹如走路之于跳舞",被认为是诗人写作的某种衰退。我在阅读《蓝房子》时,却感觉惊喜,而且时有感动,认为这无损于北岛"精神  相似文献   

5.
<走进视野>(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是大理白族作家张乃光的散文新著.使我产生阅读兴趣的就是这本书的书名,它叫我想起唐代诗人王之涣的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想张乃光一定是想让更多的生活素材走进他的创作视野,在比较、体验、感悟中,创作出有真实内容的散文作品.待我一篇篇读下去,便印证了我的这种猜想.  相似文献   

6.
瓦片,在我眼中,乃是再普通不过的物质,以其为散文集名,窃以为了无诗意可言.第一次在书店里看到一本<瓦片>,正欲放下,封面上那"一位学者的绝笔"和"废墟上的吟唱"引起了我的浓厚兴趣.读简介,方知本书即将付梓之时,42岁的作者江堤先生就因肝出血在绝途上瞬间即逝,留下了这部蕴藏久远的文物文化散文.一种莫名的冲动促使我买下此书.  相似文献   

7.
余冰 《寻根》2013,(1):60-64
《诗与散文》于1929年9月10日由上海世界书局出版。封面白色底上是红色的刊名,"第一本"三字为黑色,全是铅字排就。内文用道林纸印刷,相当精美。《编辑室杂谈》叙说了刊物"产生"的经过:"有七八个人偶然在某一点的兴趣上不谋而合了,于是就产生了这《诗与散文》。因为《诗与散文》是七八个人在某一点兴趣上相合而产生的,所以内容方面的不能迎合一般的趣味,是  相似文献   

8.
汪曾祺于上个世纪80年代的重出文坛,在今天看来也是一方奇异的风景.人们都明了汪曾祺的散文有着唐诗的意蕴美和中国水墨画的笔趣,但谁都学不了汪曾祺.汪曾祺不似后来的"文化散文"、"小女人散文"、"旅游散文"那般易于模仿而成为时尚和风潮.所以,汪曾祺那飘逸、淡远、空灵的散文,于有缘读到它的读者都是一份独特的礼物.他发表小说<受戒>时,人们惊叹"小说竟可以这样写",读他的散文也一定会有心中一颤,豁然开朗的感受吧.  相似文献   

9.
李智红是云南著名彝族青年作家和大理青年作家群中的重要成员。笔者在阅读其散文集《布衣滇西》的过程中,感到在<正>其文化意识、价值趋向上有着强烈的生态文化意识,体现出了对原  相似文献   

10.
与森林对话     
与森林对话,高傲的人类应该立马俯首称臣. 人们呵,总高傲地在内心蛮横地炫耀自己:"啊,我多伟大,我战胜了谁!"凭这一点,人类就该羞愧得无地自容了.巍巍青山、莽莽大森林无言,其实她是在内心里笑话你呢,她笑话的方式也是赞美和蜜糖般甜腻无比,于是你更兴奋得不得了.  相似文献   

11.
与贼为邻     
文友公孙先生给我挂电话说,他的散文上了一家比较有影响的晚报副刊,可他却十分的担忧和恐惧.发表文章是可喜可贺的美事,应该高兴才对,朋友为何会如此这般呢?我感到疑惑不解.  相似文献   

12.
我和建平君相识多年,他给我的印象是朴实,儒雅文静,一点也不像从大山里走出来的人.他书法功底深,是一个篆刻家,青年时代就出版过篆刻集.在文学创作上,他也是个执着追求的人,我在报刊上断断续续地读到他的一些短篇作品,总能得到一种清新自然的感受,使我想到文如其人.他不赶时髦,不落俗套,他有自己的生活领地,他的作品都是从他的阅历中提炼升华出来的,读之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3.
李智红的诗     
李智红 《大理文化》2012,(10):56-58
李智红,彝族,世界华文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大理州作家协会副主席、《大理文化》杂志诗歌编辑、《读者》杂志、《格言》杂志、《印象》杂志、《散文选刊·原创版》签约作家。已出版诗集《永远的温柔》散文集《布衣滇西》随笔集《静夜煨茶》散文诗集《云南高原的嗓门和手势》杂文集《杂感微言》随笔集《舍与得的人生课》散文集《西双版纳的美》等,现供职于大理州文联。  相似文献   

14.
正"生活从阅读开始"是傈僳族作家杨泽文的散文随笔新著《面朝文字的沧海》中的一句话。虽然这本散文随笔集也收入了一些作家反映乡村大自然和人文民风的美好纯朴以及四海旅痕的作品,但从书名就可以知道,这是一本主要以阅读为题材的散文随笔集,是一本书写作家的读书生活、呈现作家的阅读经历、反映作家阅读中的感悟、快乐和阅读给他人生带来变化的一本书。对于泽文来  相似文献   

15.
去年春节过后,我应一家私营企业的老板之邀去了他的公司.进门后,老板边让座边从抽屉里拿出几十份文稿,让我仔细阅读后给予公正评分.我接过来粗略地翻了几份,内容全是写自己回家过年时为父母洗脚的感觉,叙述中虽有语句欠通顺的,但却都深深地道出了每个人的真实感受.  相似文献   

16.
正侯外庐(1903——1987年)先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五老之一,中国思想史研究奠基者和开拓者。大学时,他主编的《中国思想通史》我读过两遍,深深地被他的理论素养和学术水平所震撼,决心报考他的研究生。1964年我如愿以偿地考取了中国科学院历史所中国思想史专业的研究生,成为侯先生名下的第三届研究生。第一届有胡一雅、祝瑞开、冒怀辛。第二届有卢钟锋。第三届就我一个人。"文革"后,他  相似文献   

17.
2020年《大理文化》全年12期共刊发散文46篇,近40万字.我花了差不多一周的时间再回顾看这40万字,连日的秋雨陪伴着我的这一次阅读,一篇一篇,那些文字连同绵绵雨丝在我心里汇集成一条小河,我一次次闭上眼睛,想象我也是那小河中的一部分,可以是一片落叶,可以是一粒泥沙,可以是一只蝼蚁,无论以何种形态出现,我都能全身心地把...  相似文献   

18.
正马曜老先生已经离开我们十二年了。一直以来,我都想写一点文字怀念马曜先生,只恐于自己才疏学浅,迟迟不敢下笔。最近,偶然的机会,有幸认识了马荣邦先生。马先生是马曜先生的堂侄,虽已退休多年,却老当益壮,一直忙于马氏家族文史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他告诉我,准备出版《纪念马曜教授逝世十二周年文集》,要我写篇文章。马先生之嘱,我欣然应允了。其实,在中学时代,我就听说马曜先生的大名了。我高中老友玉山  相似文献   

19.
中国历史是连续的,中国的思想文化也是连续的.这是我读了黄开国先生等撰写的<诸子百家兴起的前奏>,再次产生的深刻感受.  相似文献   

20.
平凹先生写商州的散文,以其简约而潇洒的文字,明显的秦腔秦调,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最近读了他的新著<怀念狼>,除了找回了读他商州散文时的那种感觉外,还加进了一种新的认识,那就是洗尽铅华的朴实.作为一个名满天下的作家,他仍然用一种道地的中国西部陕西高原特有的民族语言在写作,在叙事过程中有时还有意(抑或是无意?)表现出一种笨拙,但这种笨拙反而拉近了读者.我们感觉到走进了作家想要表现的那个世界,而不是在听一个都市作家用作家特有的语言在叙述故事.他是文人群中用"狼"的语言在写作的作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