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江泽民同志最近阐述了在治理国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他指出:“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这一理论的提出,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将产生极其深远的历史影响。   首先,“以德治国”就是代表最先进文化的道德治国。中国有着悠久的文明史,德治传统是这个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德治国”,关键问题是以什么“德”去治国。我们应该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以代表最先进文化的道德去治国。既要摒弃腐朽的…  相似文献   

2.
李丽 《文教资料》2005,(19):59-60
在我走上讲台两年多的时间里,既有过成功的喜悦,也有过无能为力的尴尬,甚至还有过难忘的教训;但我却深深体会到: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选择了班主任工作,也就意味着选择了吃苦耐劳,选择了甘当人梯,选择了无私奉献。为了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为了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我认为以下工作方法是确实可行的。一、以身导其行,事事为学生做出榜样教师的工作是一种以人格来塑造人的工作。作为青少年成长道路上的启蒙者和引路人,教师在学生心目中一般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因而必然成为学生观察、模仿的主要对象。教师的一切言行举止,包括无…  相似文献   

3.
心理学常识告诉我们:知、情。意、行是思想品德心理结构的重要方面。其中的情指的是道德情感,是联系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中间环节,是实现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转化的内部条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文明最精细地表现在情感的文明里。”他还认为个人的情感是其道德信念、原则性和精神力量的有血有肉的心脏。情通则理达,道德情感可以促进人们接受道德教育,提高道德认识。那么,如何在思想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情感呢?我体会到,以情有情,以爱换爱,是一个重要而有效的方法。刚踏上教师工作岗位时,我总认为我已经是老师、大人、长者,学…  相似文献   

4.
当我们的脚步刚迈入 2 1世纪的第一个春天的时候 ,党中央制定了“以德治国”的大政方针。几千年的中华文化一直传播着一种道德精神 ,激发着一种道德力量。那么在义务教育阶段如何落实这一方针 ,笔者浅谈几点看法一、以德治校 ,提高教师自身的道德素质是关键我们常常谈论师德这个话题 ,那么什么是师德呢 ?有的人认为 ,师德就是教师的思想品德。我认为师德不仅是教师的思想品德 ,还应包含教师的知识、能力结构 ,这才是完整的师德体系。1.教师的思想品德以德治校 ,建设教师的思想品德结构是关键 ,实施素质教育 ,教师必须做到为人师表 ,率先垂范…  相似文献   

5.
这是一位生活在“皮鞭加眼泪”家庭中的孩子,在所谓“一是狠,二是严,以毒攻毒”的“教育”下,他愈变愈坏。打架、抽烟与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来往密切。见到我是鼠,我一转背他就是虎。有一次,他纠集一帮人打群架,抓进了派出所。这回我没“狠”,一听说后,大清早便骑着单车,买了些包子馒头,急忙赶到派出所。当他看到一大早我给他送去的早餐时,他流泪了,几天后回来了,我便找来《刑法》与他一条条的学习,并对他说:“我也是第一次学《刑法》,在这之前我是法盲,这回你出事,主要是我的错,老师对不起你。”听了我的话,他哭了,我…  相似文献   

6.
“优化德育生态,让道德生命自己成长!”这是我在2011年为《中小学德育》第1期写的一句话。我这样写,是因为不少人把学校德育无效或低效,归因于教师的教育不力。但我以为责任不全在学校教师,而是与整个德育生态环境欠佳关系极大,因此,我提出优化德育生态环境。当然,环境仅是人们道德生命成长的外因,人的道德成长必然有道德主体自身的...  相似文献   

7.
育人先育德,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德育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即从道德知识到道德情感,再到道德意志、道德行动。而习惯属于道德行动的范畴。如果一种教育只有认识而没有行为习惯,就是不完全的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行”。因此。教师要抓住思品课这一主阵地对学生“炼之以志.导之以行”。思品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紧扣教材。“以人为本”。融会贯通。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和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引导学生用所学到的道德理论、行为规范等标准正确指导自己的言行。使他们从小懂得做人的道理,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8.
医疗和教育     
万玮 《江西教育》2006,(11):34-34
一、医德与师德 职业道德是一种比职业更重要的东西。古往今来,最强调道德的莫过于医生与教师这两种职业了。医生被称为“白衣天使”,教师更被喻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对医生与教师的道德要求甚至超过了其职业要求本身。  相似文献   

9.
老子《道德经》第一章中的“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的句读有两种,一种是“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把逗号放在“欲”的后面;一种是“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把逗号放在“欲”的前面。这两种句读的分歧,由来已久。我以为应当把逗号放在“欲”的后面。  相似文献   

10.
张红梅 《江西教育》2004,(17):28-29
在学校教师批评学生司空见惯,但是在批评犯错误的学生时,如何既能顾及到学生的自尊心又能收到良好的批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师德修养,对学生充满爱心并讲究批评的艺术性。从根本上说,就在于根据不同的对象和内容,采取不同的方法.对“症”下“药”。我借鉴其他教师的批评方法并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把下面几种方法推荐给大家。  相似文献   

11.
陶行知先生指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是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并且,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为非作恶愈大。所以我在不久以前,就提出‘人格防’来,要我们大家‘建筑人格长城’。建筑人格长城的基础,就是道德。”只有建筑起人格与道德的长城,人生才能获得真正的意义与价值。而教育的首要与重要的任务就在于帮助每个个体筑造道德长城,点化和润泽受教育者的生命。  相似文献   

12.
自圆其问     
某日课堂上。一学生开小差,教师为提醒其集中注意力,遂将其唤起回答:“刚才我最后一句讲的是什么?”在同座的串通下,该生准确地回答出教师所要求的答案,全班同学拭目以待教师如何收场。该教师立即显出嗔怪状:“你回答得不正确,足见你没有认真听课,正确答案是‘刚才我最  相似文献   

13.
道德素养是现代教师重要的专业素质之一。而教育良心是教师个体的道德素养,是教师内在的天平,是教师在精神上抵制错误的道德动机,选择正确道德行为的调节器。教育良心作为一种“道德自律”,有其自身内涵与特点,在整个教育活动中有其特殊意义。教育良心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在社会和教育实践中的自我修养和自我教育,取决于教师将一定社会对从教者的道德要求,由“他律”变为“自律”。  相似文献   

14.
首先是传道者的形象。政治教师肩负着传播马克思主义伟大理论的崇高使命,这就要求政治教师具有较深厚的理论,高尚的道德,忘我的工作热情。教师这一形象会令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从而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5.
流行不一定意味着正确,但却一定有其深层的原理。关于教师职业,有两个流行很广的说法,其一是“教师像一支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他人。”其二是“家有五斗粮,不做孩子王”。仔细反省这两个说法,会发现前者是从道德角度思考教师职业,它往往出于治人者之口;后者是从功利角度思考教师职业,它往往为治于人者认同。我这里并不想分析这两种观念的正确与否或生成缘由。我想说的是,在我们关于教师的职业的长期思考中,缺少一个审美的角度。当我读到王鰓《美丽教师》这部著作时,我发现,王鰓是在全心全意地从审美的角度去思考和体验教师…  相似文献   

16.
纪实文章《“我以性命担保你行”》,讲的是一个丧失了学习信心的女孩,到美国读书,在美国的学校里取得了惊人成绩的故事。其原因,是美国老师“以性命担保她行”。读罢全文,感触良深。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而且也是学生人格、个性的塑造者。学生的成长,直接依赖于教师的关心、理解、鼓励、宽容、肯定和支持。因此,教师绝不能随意否定学生,使学生丧失学习信心。学生小A,书法较差。一次,小A送了我一张贺卡:“祝老师生日快乐!”我一看,字写得不错,马上问:“这是你写的?”他点点头。我赞赏地说:“真不错!就这样写,你…  相似文献   

17.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比喻虽是一个偏正结构的词组,它的中心词是“工程师”,但我国在教育领域使用这一比喻时更多强调的是“灵魂”这个修饰词。各个历史阶段对“灵魂”含义的不同解释代表了不同历史阶段对教师职业道德的不同理解和要求,反映了我国在教师道德问题上从完全重视思想政治到对教师道德全面认识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8.
拳杖荆条乃为古之师法,以此正其威严。但这只是从书中得知,并未真有所目睹。近日到一些学校参观学习,发现有几位教师正在上课,出自职业的习惯,便停下了脚步观察。只见一位教师手中拿着一根竹鞭,正指着一位学生的脑门在骂,骂些什么没听清,但从教师那甚怒的表情估计不会是在夸奖学生吧。我这一猜测果然没有错,只见他手中教鞭一扬,狠狠地打在学生的课桌上,发出“啪”的一声,随着这响声只见那个学生打了一个寒颤,此情此景不由得我回忆起《学记》上的一句话“夏楚二物,收其威也”。看来威倒是暂时收住了,因为学生在那里乖乖地站着。我又观察了其他几间正在上  相似文献   

19.
教师的道德人格极其修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教师的道德人格是指个体作为教师这一特定社会角色所表现出的道德面貌。教师的道德人格具有较高的格位特征,是人格与师格的统一。教师的人格修养应当注重采取“取法乎上”的策略、遵循审美的尺度。  相似文献   

20.
在人生的起步阶段,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幼儿期不仅是幼儿智力发展的敏感期,也是幼儿个性品德孕育的萌芽期,更是影响和塑造一个人性格的重要时期。因此,幼儿期的品德素质教育尤为重要,早年的熏陶和教育将为其健全人格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在这里我想结合自己的一些工作实际,就幼儿阶段道德意识培养的几个转变谈几点看法: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观念的转变早在半个世纪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提出了“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教育思想,提出了教师的职责是教人做真人。“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