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四库全书总目》卷193《集部·总集类存目》〈三〉提要(中华书局本1763页)载:《国玮集》61卷(通行本)。明方岳贡编。岳贡字禹修,谷城人,天启壬戌进士,官至东阁大学士。事迹具《明史》本传。是编乃其官松江府知府时所刻。故徐孚远、李雯、陈子龙、宋征璧...  相似文献   

2.
吴襄,字两环,明宁远总兵吴三桂之父。天启二年(1622年)登壬戌科武进士,累官至都指挥使、总兵之职。崇祯十七年(1644年)以中军营都督之职降于李自成,最终被李白成杀害。但是,由于史籍记载混乱,以致吴襄被害于何时、何地说法不一。本文试图通过对一些史料加以分析,以求弄清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3.
1922年,陈独秀、胡适、陶行知使“生活教育”之名立于壬戌学制。同样曾留学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张彭春、陶行知、胡适从1922至1929年使“现代化”成名于中国社会。  相似文献   

4.
评——秋词     
此诗为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所作。当时诗人已被贬朗州.身处逆境,但诗中丝毫没有流露出一点感伤的情绪;相反,诗人一反历代诗人描写秋日之常调,热情地赞美了那天高云淡”的秋日。诗人以为秋日无可悲,“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一句,不但色彩明丽,而且极其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诗人积极进取、奋发  相似文献   

5.
沈坚 《历史教学问题》2009,(6):F0003-F0004
青岩古镇城墙青岩位于贵州省会贵阳市南郊29公里处,为贵州四大古镇之一。其所据地理位置显要.于由桂入黔门户的主驿道上。镇始建于明洪武10年(1378),初设屯堡,以驻军屯田,称“青岩屯”,旋改“青岩堡”,天启3年(1623),在此曾有争战。天启4-7年(1624-1627),布依族土司班麟贵筑青岩土城,领七十二寨,控八番十二司。  相似文献   

6.
张溥《五人墓碑记》云:“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以大中丞抚吴者”,指应天巡抚毛一鹭,“周公”,指削籍居乡之原吏部文选员外郎周顺昌。笔者所见疏解此句之众多资料,皆循张文之说,称“周公之逮”系毛一鹭“主使”。天启六年(1626)三月十八日,毛一鹭奉“旨”行事,协同锦衣卫旗尉逮捕周顺昌,诚为事实,然言其主谋指使,却于史失据。 周顺昌,东林党“江南七君子”之一。“七君子”案,为明熹宗天启六年震惊朝野一大冤案。周顺昌被牵连入案,有着复杂的政治背景,而非一个孤立的事件。 南京、苏州、杭州织造,是魏忠贤布于江南之重要特务机构。苏杭织造太监李实,是魏忠贤振往江南的心腹之一。天启四年(1624),东林官员,右佥都御史周起元任苏松巡抚。冰炭难以同炉,周、李关系旋势同水火:  相似文献   

7.
周絜为清中后期湖南湘潭方上周氏女诗人群体的重要成员,其现藏于湖南图书馆之代表作《天启宫词》咏明代天启年间宫闱之事,与明代秦徵兰《天启宫词》、蒋之翘《天启宫词》并称于世.其作敷辞雅致,平易自然,可称道之处甚多,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周絜《天启宫词》之所以能够刊刻并广泛传播,与其男性亲属的帮助密不可分,其本质是书香世家对耕读...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袁中道晚年文学思想的转变问题做出了两点补证:由“素淡”而“清寒”的审美旨趣和从“寄”到“弃”的文学态度,并将其置于万历、天启间社会思潮与文学思想的整体转变中,结合袁中道独特的人生际遇与个性特征,以及由此产生的心态变化,对其晚年文学思想的转变原因做出适度的阐释。  相似文献   

9.
1.《晋书》卷十二《天文志中》(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351页):“魏明帝太和四年十一月壬戌,太白犯岁星。占曰:‘太白犯五星,有大兵。’”  相似文献   

10.
《金瓶梅》最早当刻于万历四十五年(1617)冬季至四十七年(1619)秋元,即所谓“万历本”,今已亡佚。今存《新刻金瓶梅词话》当刻于万历四十七年(1619)秋冬之际,刻成于天启三年(1623),称之谓“万历至天启刻本”。《新刘绣像批评金瓶梅》为“崇祯本”,它以《新刻金瓶梅词话》本为底本,刻成于崇祯年  相似文献   

11.
叶宪祖于天启六年(1626)迁工部主事后,旋即升为该部郎中,晋升时限当在天启六年十月到七年八月之间。黄宗羲《改葬墓志铭》和《明史》的相关记载均不误,只是因为其中省略了一段事实过程。宪祖起复年份在崇祯元年,而他任南京刑部之职则应在崇祯三年(1630),且所任为刑部主事一职,而非“部郎”或“侍郎”。《明诗综》等对之未加考究,以致以讹传讹。应当结合《四艳记》的结构形式,以“南曲十一折(出)”的标准来确定其剧类。该剧内部结构明显呈现“块状”。将《四艳记》定为杂剧是合适的。  相似文献   

12.
答:初中《中国历史》第一册109页(人教社版)写道:“265年,魏国权臣司马炎夺取魏的政权,自称皇帝,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历史上叫做西晋。”一般历史书也说西晋建立于公元265年。如果细查历表,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三国志·少帝纪》记载:魏元帝咸熙二年“十二月壬戌,天禄永终,历数在晋。诏群公卿士具仪设坛于南郡,使使者奉皇帝玺绶册,禅位于晋嗣王,如汉魏故事。”《晋书·武帝纪》记载:“泰始元年冬十二月丙寅,‘炎皮奉皇运……升坛受禅’”。《资治通鉴》泰始元年:“十二月壬戌,魏帝  相似文献   

13.
天启五年,诏毁“天下东林讲学书院”。涉其名目者以东林为首,兼及首善、关中、江右、徽州等书院,其主持者皆入东林党籍,学术旨向略与东林同,皆“问道东林,力主正学”。以东林书院为中心,彼此交往不断,一扫王学流弊之迷雾,而使“程朱之说复揭中天”。  相似文献   

14.
新文化运动之后,社会各界倡导学制改革,经过七年酝酿,1922年政府颁布了壬戌学制。壬戌学制是在总结民国建立以来学校发展的经验教训、借鉴美国学制的基础上制定的,其最大特点是学制革新中科学精神与自主意识的结合:科学精神体现为学制制定过程的科学性与学制内容的科学性;自主意识体现为该学制是明辨择善的产物,是民间意识的体现,是个性发展的彰显。壬戌学制契合了时代需要,抓住了教育改革的关键环节,实现了教育制度的重组,并有力地推进了各项教育改革。回首百年,壬戌学制回应现实需要、开展教育实验、注意民间力量、关注综合改革等经验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收获时节话沧桑──山西教育报刊社“讲传统、比贡献”座谈会侧记本刊记者明光秋日,成熟的季节。秋日,收获的季节。秋日,是硕果挂满枝头的季节。秋日,也是给未来带来无限希望和令人憧憬的季节。山西教育报刊社、《山西教育》杂志风雨兼程四十载,在这秋高气爽的季节将...  相似文献   

16.
张溥《五人墓碑记》(必修教材高中语文第二册)所写苏州市民暴动,颜佩韦、杨念如等五人“激于义而死”的英雄事迹,其历史背景在明末天启年间,宦官魏忠贤专权,“钩党之捕遍于天下”的黑暗时期。文中涉及魏忠贤与明末党争,“生祠”的兴废等历史事实。为便于深入理解原...  相似文献   

17.
人教版高中《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与发展”一节有两幅图片(如上),分别是“《天朝田亩制度》书影”和“田凭”。图片中的纪年方式很特别,“《天朝田亩制度》书影”中的时间是“太平天国癸好三年”,“田凭”中的时间是“天父天兄天王太平天国壬戌拾贰年”。笔者查阅了相关资料,在此作一简要说明。  相似文献   

18.
近代中国学制经历了三次演变,学制对中学培养目标的定位也发生着不同的变化,但主要围绕两个主题即升学与就业。“壬寅癸卯学制”中学的目的主要是为升学做准备;“壬子癸丑学制”在中学开设第二部,开始兼顾升学与就业;“壬戌学制”开设各种职业科,在中学附设职业科,重视中学的就业目标。  相似文献   

19.
秋赋     
自古以来,秋是永恒的写作主题。既有悲秋佳作欧阳修的《秋声赋》:“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奋发。”又有颂秋诗作刘禹锡的《秋日》:“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本期特选两篇以“秋”为主题的作品。《秋赋》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娓娓道来,富于哲思;《秋林晚步》写景、议论、抒情综合运用,句式富于变化,行文寓意深刻,阅读时应认真体会。  相似文献   

20.
在1922年《壬戌学制》的酝酿、制订过程中,胡适以其在教育界的地位和影响,指导并起草了新学制。《壬戌学制》是胡适教育思想的法律化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