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阐述体育课程目标的基本概念,其包括体育课程的总目标、体育课程学习领域目标、体育课程的水平目标、体育教学目标。概述新课程改革下体育课程目标与体育教学目标的关系;体育课程目标的纵向层次;体育教学目标的层次;我国现阶段的体育教学目标,确定了体育课程与教学目标的主要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孙玉马  王莹莹 《体育世界》2010,(11):105-107
中国体育课程近代化的历程同时也是体育教育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这一历史进程,可以引发我们对体育教育的反思,找到体育教育中某些问题的历史根源,从而为进一步改进当前的体育教育提供理论参考。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分析了近代体育课程目标的演变,探讨了近代体育教科书的革新,认为现代体育课程应以史为鉴,在教育理念上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在课程设置上要面向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课程内容上加大改革更新的力度;在教材选择上全面体现因地制宜、兼顾差异的精神。  相似文献   

3.
钱杰  姜同仁 《四川体育科学》2005,(2):100-102,106
本文以研究21世纪高校体育课程目标为目的。通过对我国高校体育课程目标的科学定位,系统地对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文化修养水平,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的态度和能力、发展个性、激发大学生潜在创造力的闪光点等进行了理论性研讨。并围绕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这一课程总目标,提出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改革势在必行,体育文化教育应注意实效,心理教育应贯穿体育教育的整个过程。  相似文献   

4.
采用文献分析法等分析体育课程从传统到改革价值取向的重大转型。主要结论:文化价值维度全面化;体育课程的价值取向更加人性化;重视体育课程从理论走向实践。建议:转变理念,以人为本,确立终身体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从生理、心理、社会三重维度,将体育课程目标落实在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根据课程目标和学生的需要重构课程内容体系;加大体育课程的灵活性;降低政府行政部门在体育课程改革当中的影响力;继续与教育改革接轨,促使教育改革推动体育课程改革;提升学术团体对体育课程改革的推动能力。  相似文献   

5.
对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文献法和调查法 ,设定了体育课程的目标 ,分析了体育课程结构与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关系 ,提出了体育课程应向着“竞技运动教材化”的方向发展。为科学地评价学生体育成绩 ,建议体育成绩的评定应增加对学生锻炼过程的评定。  相似文献   

6.
利用文献资料、比较研究和逻辑分析方法,从课程目标、课程的结构与内容、课程的实施及课程评价四个方面对建国以来我国大学体育课程发展演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高校体育课程发展进程中课程目标缺乏层次性、递进性,课程结构单一、缺乏适应性,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建议优化课程目标体系、调整课程结构与内容、改进课程实施以及改革课程评价.  相似文献   

7.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现实缺失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和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进行研究,指出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在课程价值观、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话语权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缺失,相应的对策是确立以人为本的体育课程价值观,优化并细化体育课程目标,精选体育课程内容,创编时尚体育教材,赋予体育课程和体育教师以话语权.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以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为研究对象,对新课程理念下的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作了研究,研究结果为:新课程理念下的高校体育改革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有偏差;忽视了一线体育教师在改革中的发言权;高校体育课程目标制定不明确,当前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与新课程理念不匹配等问题。并对课程的改革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更好地促进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在改革的理念、改革的内容、改革的措施与方法等不同方面,都突破了传统体育课程的概念框架。这次《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在课程目标、学习方式、评价方式等方面都提出了一些新的理念。那么,这些理念在实际的中小学体育教学中能否真正的落实呢?我们主要从教师对《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的认识程度、教材的使用与驾驭、课程目标的落实情况、教师教学观念与课堂教学行为的转变以及评价方式的实施等方面,对南通市的六县一区进行了为期二周的实地听课与调查,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0.
高校体育工作改革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文献资料等方法,从行政管理、课程设置、运动训练竞赛及体育场馆运行等方面探讨我国高校体育工作的改革。结论:体育行政管理目标应优化组织结构;体育课程教学目标应提升受教育者的身心教养;运动俱乐部课程目标应提高运动技能;运动竞赛训练目标应倡导大众参与;体育场馆运行目标应践行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1.
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素质教育实施的重要途径。通过文献资料和理论分析等方法,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结合"颠倒的教室"的新教育景象,提出了新的体育教学思路。目的在于优化体育教学课堂、促进素质教育开展、为体育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为了体育课程改革深入发展,依据课程的基本理论,分析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果,对体育课程的改革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体育课程改革发展主要趋势有:不断完善课程体制,增强体育课程方案的适应性;课程的教学功能与课程的育人功能紧密联系;开发课程种类,优化课程结构;课程教材呈现多样化;课程评价强调促进学生发展。  相似文献   

13.
高校体育课程学分制的实施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校学分制教学管理的思想、方法有效地应用到课程教学中,不仅能完成规定的课程教学时数简易量化指标,而且能达到用科学的质的量化标准;各高校应具体地采用课程学分制作为普通高校学分制的拓展和补充,使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实施学分制取得实质性效果,从而深化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以获得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实施课程学分制的最佳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若干问题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赵丽萍 《体育学刊》2006,13(1):100-102
针对当前基础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过程中,课堂操作方面存在的一些现象与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剖析,认为造成“课改”中一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教师未能深入学习新课程的内容与标准,正确贯彻和理解体育课程的改革精神,教师的教学习惯与课程改革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体育课程标准操作性还有待完善等,井提出了课程改革实践的方向、更新课程标准培训方式、加大教师教育培训力度、进一步修改完善课程标准以及教学研究人员做好课程改革服务等解决相关问题的办法。  相似文献   

15.
对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几点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体育课程设置应确立的理念的提出,分析了高校体育改革的发展变化与现状,对今后高校教学改革提出了几点设想。  相似文献   

16.
体育教学观念的更新与体育课程改革   总被引:47,自引:4,他引:43  
体育课程改革为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一个很好的支撑点,又对体育教学改革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要求体育教师必须改革旧的教学观念,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观念。以此为起点。探讨新课程理念下体育教学观念的更新。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理念下中国体育教学目标的反思与重建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着史无前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体育课程作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广泛的关注。在课程改革中,体育教学目标改革是首位,它决定了体育教学的发展方向。因此,笔者在对新中国50多年来体育教学目标回顾的基础上进行反思,重建未来体育教学目标体系,以适应新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为了使北方体育院校冬季体育课程设置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对课程设置改革进行探讨,指出课程设置改革必须要能使学生全面发展体能,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课程设置改革要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不断提升学生们的情商水平;课程设置改革要使学生适应社会,成为高素质全面发展的社会人等改革的依据和原则。提出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勇于实践,拓宽教学内容、方法和评价体系;加强基本建设,满足素质教育教学需要等改革的对策与途径,为适应素质教育、培养出新世纪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高校体育教育正在向体育与健康教育转变。针对高校体育课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革大学体育教学理念,从高校体育的课程设置体系、教学内容和方式、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使学生形成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思想,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20.
分析我国20年基础教育体育新课改中的若干认识问题,包括体育新课改是健康与技术之争、是唯兴趣论、对现实问题的把握和分析存在认识偏差、缺乏理论和实践基础、模糊了课程目标、缺乏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指导、否定传统教学方法、否定教师评价和结果评价、否定教师教育的主导地位、出现1条错误的问题认识和解决链条等10个方面,对其进行回应,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深化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