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孙建锋 《教育文汇》2004,(10):24-25
你来信说,“为了这次省级公开课的‘成功’,领导和老师们都在‘运筹帷幄’,我也在‘秣马厉兵’,争取把‘百家争鸣’融于一课之中,可是反复地试讲折腾得我近乎失去了自信,因为每一次试讲,总被‘挑剔’得’体无完肤’。为了顺利地抵达彼岸,这次公开课的战船必须驶上‘安全’的航道……请问你对此有何看法?”  相似文献   

2.
公开课是公开展示给大家看的课。根据所上公开课的不同目的,一般把它分为示范性的公开课、汇报性公开课和探究性公开课等不同类型。无论是何种类型的公开课,都要体现真实性、目的性、个性化、创新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3.
我的教育生涯中的第一节公开课,是在毫无心理准备的情况下进行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听课的并非同行,而是村中的老者。  相似文献   

4.
现在的语文公开课“作秀”的痕迹越来越明显了,“包装”得也越来越精美了。对此,我却愈来愈有些担忧。有时为了讲好一节公开课。教师无法安心正常的教学工作,几天、十几天甚至几十天地准备,还要有专家指导、教师协助、学生预习等。简直成了集体“成果”,成了精彩的作秀“表演”。  相似文献   

5.
“自主言论角”是本刊推出的一个新版块。它的宗旨是搜求新锐观点。容纳不同声音。本期奉献给您的主要内容有:①商榷频道,刊登了一名普通教师对一位教育专家的质疑文章——《难以实现的“共享”》,体现了他可贵的学术勇气和教学追求;②另类新说,近期我们在网上发现了一篇个性十足的“奇文”——《我不写教案》,读后觉得与众不同、有些启发,所以摘录出来供大家欣赏;③你说我说,“公开课”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我们需不需要公开课,公开课如何上,公开课如何听。公开课如何评?你有你的看法,我有我的主张;④言论会所,本刊2004年第10期曾经刊发过“关于好课标准的大讨论”的一组文章,反响很好,之后陆陆续续又收到一些老师的讨论文章,限于版面,只好摘其要点以飨读者了。  相似文献   

6.
吴群 《湖南教育》2010,(9):29-30
我的第一堂公开课,始于二十多年前。那是一堂“白色”的公开课:没有丰富的色彩,没有繁复的架构,没有震撼人心的情感……甚至,没有给今天的回忆留下曲折起伏的故事。  相似文献   

7.
最近听了两位教师的公开课,一课为高三复习课(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宾语前置),一课为新授课(余光中的散文《听听那冷雨》)。可能是公开课的缘故,教师在课堂中的表现可圈可点,学生配合得有模有样。复习课中教师简单地将宾语前置的要点投影出来,演示了一番后,紧跟着就大量地投影题目让学生来练习。我发现在学生解题过程中,若没有教师的“提点”,很多题目学生是做不出来的。  相似文献   

8.
有些公开课临摹或套用某些名师名家的课堂教学模式,所以,有人冠之以“山寨”公开课,并认为应当予以拒绝。但我觉得,某些“山寨”课自有其独到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一直在思考:如何使学生“快乐”地学习“枯燥”的数学呢?钱昌本教授曾在他的“心动数学”中提出:“数学不妨玩着学!”这句话对我颇有启发。在预备年级“分数乘除法”的一堂公开课上,我就尝试着引导学生“玩”数学。  相似文献   

10.
公开课历来被视为日常课堂改革的“先锋”,但这种先锋的作用却因疏离“原生态”而日渐弱化。公开课要引领课堂改革,必须改变孤芳自赏与高傲,以亲和的面孔与日常课堂“牵手”。现呈现几篇公开课“变脸,,的案例,以透视实践者追求课堂“原生态”的行踪。[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一次区里开公开课,我是授课人,课题是《政府的责任:对人民负责原则》。课堂一切都按预设有条不紊地进行,当我正准备进行课堂小结时,突然下面有一个学生红着脸举起手,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连忙请他站起来。他很怀疑地看着我,说:"老师,我有一个问题想问。"我说:"可以。"他犹豫了一会,然后抬起头,很认真地说:  相似文献   

12.
台湾的苏兰老师在南通上公开课,得知班上有50个学生时,着急地说:“我只准备了30人的发言。”后来紧急调整教案,安排了50人的发言内容后她才放心地开始上课。  相似文献   

13.
在一堂公开课上,冯老师出示问题情境:“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两句话说明了什么道理?  相似文献   

14.
当前,各级各类公开教学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对公开课评价自然不可或缺。我对大部分公开课评价持肯定态度,但是对一些迎合上课教师心理、圆滑世故的公开课评价坚决反对。因为课堂是感性的,听课教师可以知其然;公开课评价是理性的,听课教师可以知其所以然。如果公开课评价失真、失度、失衡,则很可能谬种流传,遗患无穷。  相似文献   

15.
在一次教研活动中,我和多年未见的老同学相遇了。他握着我的手说:“老同学,这些年来,你名声大震,我是特意来看你表演的!”我觉得他把“上课”说成是“表演”,心理很不舒服。“公开课”不仅仅是将教师的教学风格展示给别人看,更重要的是给大家提供一个课堂教学研究的范例,探讨科学的教学方法。可是,老同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识呢?这引起了我深深的反思。[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我喜欢听公开课,除了从课堂中汲取营养,改进自己的教学外,我更乐意用挑剔的目光去审视它,找出问题,引以为戒。最近的公开课中,我听到了一些让人感觉很不舒服的语言,暂且称之为“灰色语言”吧。从这些“灰色语言”中我看到的是课改过程中老师对一些理念的“误读”,和课改过程中一些“老观念”在教师头脑中的盘踞。  相似文献   

17.
“好孩子”     
最近,听了宿州一小张蔚玲老师执教的一节课外阅读指导课。这节课上得朴实无华,没有一些公开课上常见的热闹劲儿,但课堂气氛很活跃,师生交流十分融洽。孩子们充满童真、童趣而又不乏个性的发言让我暗暗叫好,尤其是张老师几乎挂在嘴上的三个字——“好孩子”,更令我心动。  相似文献   

18.
听了魏书生的讲座,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占便宜了”。别人不愿带的班级自己带了,“占了便宜”;领导给自己多安排了工作,“占了便宜”:自己班级比其他班级多了几个顽皮学生,“占了便宜”;一有公开课让自己来上,“占了便宜”……他这样“苦中求乐,忙里偷闲,失中求得”的乐观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  相似文献   

19.
钟年映 《今日教育》2008,(12):48-48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预设和生成犹如左右手,处处发挥着相得益彰的作用。最近,通过对几节数学公开课的反思,对“生成”的价值,我反而疑惑了。  相似文献   

20.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学公开课这一活动形式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关注和青睐,对公开课大加褒奖之辞的有之,当然对公开课进行指责甚至声讨的也有之。面对如此众多的“反思”,我觉得过分地美化公开课固然不对,但一味地否定公开课更是不妥。在此,我想谈谈自己的看法,以期与同行们切磋、探讨,以还公开课一个公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