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误区一:无原则的爱--溺爱   从字面上看,溺爱的“溺“字兼有过分和淹没的意思,过分地疼爱孩子等于淹没他们.古人云:“虽日爱之,其实害之;虽日爱之,其实仇之.“这是对“溺爱“一词最好的解释.韩非子有句话:人之性情莫先于父母.皆因爱而未必治也.这是说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没有比得上父母爱子女之情的,但是只有爱,不见得就能教育出好孩子来.……  相似文献   

2.
"溺":词典上解释为"淹没"。如果父母的爱泛滥起来,也会"淹没"孩子,这就是溺爱。优秀的父母应该学会理智地爱自己的孩子:拥抱智爱,拒绝溺爱。  相似文献   

3.
人们常说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父母爱和教育爱,但对父母来说,有两种不可取的、势必遭到失败的爱,这就是溺爱和粗暴的爱。首先谈谈父母爱中的溺爱。父母之爱是一种无私的,高尚的情感。他们把一切爱和希望都倾注在孩子身上。可惜的是有些父母爱得不当,爱得过分。他们常常为自己的孩子每一言行击掌欢呼,笑逐颜开,但却从不考虑这是什么言行,会得到什么结果。常见有的父母在爷爷奶奶在场的情况下问孩子:“这么多好吃的东西给谁吃?”孩子答道:“给我吃。”对此有的父母并不介意,甚至还认为孩子“聪明”。这样的父母培养出来的孩子不会懂得在人与人的共同生活中有“可以”、  相似文献   

4.
家教五题     
一、家长对孩子要有深层次的爱作为家长,如果只给孩子一个享受的环境,那不仅是爱得太肤浅,而且是一种溺爱。对孩子的溺爱只能养成孩子的懒汉思想,严重削弱孩子的进取心。家长不能迁就孩子在衣食上的过分要求。真正的父母之爱应该是给孩子以温馨,给孩子创造自我锻炼的环境,培养孩子克  相似文献   

5.
所有的父母都爱孩子,却未必会爱孩子。过分的关心溺爱,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遭受适当挫折、困难和学习爱护别人的权利。这样的孩子从小只会享受,不知奉献;心中只有自己,没有他人;情感世界中只关注自己,不知体会别人。  相似文献   

6.
教女心得     
常言道:爱子之心,人皆有之。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若爱得不当,爱得过分,爱得忧心忡忡,把对孩子的疼爱变成了“溺爱”,对孩子是十分有害的。我的女儿今年四岁,我希望她长大成为一个健康快乐、勇敢独立、有责任感的人。因此、  相似文献   

7.
爱与溺爱     
弟子问大师:"什么是爱呢?"大师说:"见一个人口渴了,你给他一杯水,这就是爱。""那什么是溺爱呢?"弟子又问。"见一个人口渴了,你给他一湖水,这便是溺爱。溺爱让人无法吸收,无法消化,无法容纳,它只会吞噬一个人,淹没一个人,葬送一个人。"  相似文献   

8.
孩子是父母的爱情结晶,爱孩子是天性使然,但溺爱孩子却是人类独创的一种另类之爱。在世界各国的家庭教育中,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溺爱程度当仁不让地名列前茅。这种溺爱,让温柔变成一副枷锁、疼爱化做了成长的伤害。  相似文献   

9.
在孩子婴幼儿时期,父母应该在他们心里填满爱。只有得到充分的爱,孩子的情绪才会稳定,并且产生信赖感,这是人格形成的基础。这里所说的爱不是指过分保护和溺爱,而是指真诚的爱,理智的爱,珍视孩子心灵的爱。  相似文献   

10.
正鲁迅先生笔下曾经谈到过扼杀儿童的两种方法是——"捧杀"和"棒杀"。所谓"捧杀",就是过分地宠爱、溺爱。所谓"棒杀",无外乎教育方式方法简单粗暴、操之过急。相信没有哪个父母希望自己的爱成为孩子不幸的罪魁祸首,可是,当"捧杀"和"棒杀"以爱的名义落到没有分辨能力和抵抗能力的孩子身上时,这"捧"这"棒"就像一把把锋利的小刀,让孩子"遍体鳞伤"。  相似文献   

11.
现在,父母在一起的话题离不开对孩子的教育,可言谈间发现,有的父母过分爱孩子而少了些威严,有的父母却又过分严厉而缺少了关爱。笔者认为要教育好孩子,就是要把握爱与权威的平衡。因为,孩子成长过程中需要的是安全感,而这种安全感不仅来自父母对孩子物质方面的满足,而且来自于父母的权威。所以,作为父母,用爱去引导,用权威去矫正。没有爱的权威是专制、专横;没有权威的爱是骄宠、溺爱。  相似文献   

12.
张筱艳 《考试周刊》2013,(2):194-195
<正>一、什么是溺爱每个家长都知道不能溺爱,但他们却分不清什么是溺爱,更不了解自己家里有没有存在溺爱的现象。在孩子成长的路上,存在着一个非常温柔的陷阱,而这个陷阱恰巧是那些过分保护孩子的家长挖的,掉进陷阱里的孩子,在大人的庇护下长大,逐渐丧失了自理能力。如此百依百顺的爱,其实就是溺爱。下面的案例是我遇到的,这些家长表  相似文献   

13.
时下,一些父母把对孩子的关爱扭曲成了溺爱,而溺爱的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让孩子高消费。在一些家长中普遍存在这样一种心态:我们只有一个孩子,当然要让他生活得幸福些。要为孩子创造舒适的条件,要让孩子吃名牌、穿名牌、用名牌。其实,这可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在这种氛围中长大的孩子很难有出息。  相似文献   

14.
曾看过这样一篇文章:一位孩子的父母在自己的孩子不懂事前对孩子百般疼爱,在别人的眼里甚至是有些过分溺爱了.有人劝说:这样会妨碍孩子的成长,母亲却说:等他长大后他不会觉得我给他的爱,他的眼里只有恨,因为他只看到我对他的管束而看不到我对他的爱,趁他现在不懂事让我多爱他一些吧.确实在现实生活中,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总爱规定孩子做这做那,总是听到家长说“别动“,“不许碰那个,否则……“使他们产生好像什么都不能做的感觉.孰不知,在家长的断喝中孩子的探究欲望没有了,只有怯生生的眼光.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终身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15.
陈旗敏 《文教资料》2007,(31):53-55
自古以来,我们不仅将家庭视为"儿童生命的摇篮",家庭也是儿童能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的基础所在。如果说父母与孩子的沟通交流不够,则容易出现两种情况:一则父母过分溺爱孩子,而使孩子产生自恋人格障碍;二则父母实施过分严厉的家庭教育,而使其产生强迫人格障碍。其实做好亲子沟通需要较深的学问,也需要较强的技巧性和艺术性。笔者从当前社会上一些失败的亲子沟通案例入手,揭露隐藏在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并试着提出一些改进建议,希望对为人父母者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6.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天性。马克思说过:“还有什么比父母心中蕴藏着的感情更神圣的呢?父母的心,是最仁慈的法官,最贴心的朋友,是爱的大阳。”可是,不少父母的心,往往只能是“爱的大阳”,却成不了“仁慈的法官”,使神圣的感情变成了溺爱。由于溺爱,造成了孩子的过分依赖,本来只要稍微付出一点努力就能做到的事,也不愿做。孩子缺乏克服困难的意志,也没有起码的劳动习惯。依赖已成为一代儿童的致命弱点。溺爱的反面是对孩子施行专制教育。专制型的家长信奉“棍棒出孝子”的古训,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上一直在呼吁不要溺爱孩子。其实,哪个父母也不想溺爱孩子,都想让孩子拥有坚强的品质和勇敢果断的办事能力。至于溺爱孩子,那也不是有意为之,而是实在不知道该如何对待孩子,才算是不溺爱孩子。  相似文献   

18.
爱,对孩子来说,是身心健康的源泉,它给孩子以安全、快乐,是孩子成长所不可缺少的。但是,从实际生活中可以看到,家庭或托儿所给予孩子的爱还存在一些问题。做父母的对自己的孩子很难做到理智与公允。爱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难以按照规定来衡量和计算。我们把无原则的、过分的宠爱孩子称为“溺爱”。“溺爱”的“溺”与“溺水”的“溺”相同,也就是说,爱与水一样,是生命不可少的,但如果爱得不当,泛滥成灾,就会发生危险,危及生命。目前在家庭中有两种倾向,应该引起注意。一是过分的亲呢。肌肤之亲是小龄婴儿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有些新入园幼儿总觉得在幼儿园不如在家里那样自由,幼儿园的各种活动、各项纪津等都使他感到很不习惯.有的不愿到幼儿园,有的成天哭闹.为使新入园幼儿能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家长与教师应当相互配合,尽量做到以下几点:一、家长对孩子的爱要适度爱孩子是父母的天性,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这一点表现得更加明显.然而,父母对孩子的爱要适度,不要过分溺爱,使孩子变成家里的“小皇帝”.要吃什么就给什么,要玩什么就买什么.要骑马,父母就得爬下让他骑.一切部按照孩子的要求去办.慢慢地便养成他任性、执拗的不良习惯.这样的孩子入园后就觉得处处满足不了自己的要求,不乐意在幼儿园学习、生活,厌恶幼儿园.这就要求家长做到,在孩子进幼儿园前,让孩子知道:不是任何要求都能满足的,如买东西,有需要和可能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爱,要有是非     
这个标题,是受李玫瑾教授的启发而来。本期的《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心理抚养》一文,是对李玫瑾教授的采访。在这篇文章中,李玫瑾教授说:溺爱是没有是非的爱,这种爱无法让孩子形成自我控制。但是她又很强调父母对孩子的爱与陪伴,并将之作为孩子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条件。她主张的对孩子的爱应当是一种有是非的爱,一种理智的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