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吴成德 《精武》2009,(4):45-46
我与李品银相识愈半个世纪,这么多年来.我们都保持书信或电话联系。正如他所说:“咱们是几十年的老兄弟了,情如手足。”我们心心相印,不是亲兄弟,胜似亲兄弟。我们还有一个共同爱好:热爱太极拳。他的拳剑出神入化,堪称太极大师中的佼佼者,使人十分佩服。  相似文献   

2.
武派太极拳,亦名武式太极拳,这个名称是在上世纪60年代编写太极拳著作的时候,根据当时习惯叫的。在此之前,曾称李架、郝架、小架、开合架和郝派太极拳。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为文或著书都称某派太极拳,称某式太极拳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的事。因为我多年来,对武术领域存在的宗派问题、论资排辈问题深感忧虑,遂站在强调流派、反对宗派的立场上,称武派太极拳,而且也符合流派的本义。[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太极拳眼法     
1988年2月,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了《太极拳全书》,该书是合编本,合编了此前已经出版的《陈式太极拳》(沈家桢、顾留馨编著)、《杨式太极拳》(傅钟文演述、周元龙笔录、顾留馨审)、《吴式太极拳》(徐致一编著)、《武式太极拳》(郝少如编著、顾留馨审)、《孙式太极拳修订本》(孙剑云编)。编者编写各式太极拳书,都力图让读者相信,在传承过程中,他们没作增补,保持了原汁原味。客观地讲,太极拳有这么多式,讲解又是这么细,谁能做到没有有意无意加入自己的观点意愿?由陈式衍生出杨、吴、武、孙等就是“有意无意加入自己的观点意愿”的产物。当我们在探讨问题时,抱着科学的眼光,会更有益于看到问题的实质。  相似文献   

4.
马畅 《中华武术》2001,(4):42-42
当我能用眼睛清晰地面对这个五光十色的世界时,首先映入我眼帘的就是爸爸那矫健的太极身影。还是在我不能坐起的时候,看着爸爸练拳,我就手舞足蹈了。爸爸的学生真多,在他的身边总是云集着众多的太极拳爱好者,其中也有“老外”。后来我才知道,爸爸是陈式太极拳第二十代传人,学艺于太极拳发源地——陈家沟。据妈妈说,爸爸为了太极事业,已经几次倾家荡产。直至今日,我们仍然居无定所,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园。爸爸走到哪里,就把拳教到哪里,哪里就是我们的家。我就是在这样流离失所的环境中渐渐地长大了。  相似文献   

5.
杨浩 《体育教学》2008,(10):63-64
目前,社会上的太极拳套路从24式、42式一直发展到108式等,可谓不胜繁杂,在教学中,我原来选用了24式和42式竞赛套路,但是发现学生往往是会了后面,忘了前面,他们学得困难,我也教得尴尬,学生实在是难以喜欢,而且课堂教学中也并不实用。于是,反复查阅资料与一些人进行交流探讨,发现在古代,太极拳并没有这么多的连贯动作,多为单式。所以,我改变了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6.
张峻峰 《精武》2007,(4):39-39
一提到太极拳,人们总是会讲到太极拳是中国的瑰宝,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但怎样才能把太极拳理念运用到生活中呢?在下面的文章中本人将简要地谈谈自身的体会。就我个人的看法,练太极拳有这么几个阶段。  相似文献   

7.
叶守克  张磊 《精武》2004,(9):31-31
我从1987年开始学练太极拳,当时尚不满20岁,学的是四十八式太极拳入门套路。十多年来,我并不是每天必练,而是断断续续地练,常常中断。有时甚至三四年都没练,快忘光了。后来,我考虑到太极拳是自己辛苦学来的,不忍心彻底放弃,不得不又重新学了一遍。幸好我有一本四十八式太极拳的教材,这样即使忘记部分招式,也能方便地重新学会。就这样,在17年中,我反复将  相似文献   

8.
我是珠海市太极拳协会常务副主席。我们在组织推广太极拳的活动中,有些人批评我们练的是“太极操”。几年来,我们通过学习、研究与摸索,围绕如何缩短从“太极操”到“太极拳”的转化过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收到了较好效果。现将我们的一些做法整理出来,可能对碰到同类问题的单位与个人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9.
特别提醒     
《中华武术》杂志社主编、编辑: 你们好! 我是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一名太极拳爱好者。今年“五一”黄金周有幸与太极拳名家亲密接触,并得到了亲传,使我获益匪浅。在此,我首先要感谢《中华武术》杂志社全体采编人员给我们这些太极拳爱好者穿针引线甘当红娘,提供了非常难得的学习机遇,你们不愧为推广中华武术的英才,更是提高全民健身运动的使者,我们不会辜负你们为推广太极拳而做出的不懈努力;我们不会忘记,我们在学习期间,你们为我们忙前跑后地张罗着学、住、食、宿、用的身影。我们要把名家亲传的动作要领牢记于心,刻苦习练。  相似文献   

10.
武派太极拳,亦名武式太极拳,这个名称是在上世纪60年代编写太极拳著作的时候,根据当时习惯叫的。在此之前,曾称李架、郝架、小架、开合架和郝派太极拳。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为文或著书都称某派太极拳,称某式太极拳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的事。因为我多年来,对武术领域存在的宗派问题、论资排辈问题深感忧虑,遂站在强调流派、反对宗派的立场上,称武派太极拳,而且也符合流派的本义。  相似文献   

11.
广府行记     
2004年11月26日,我与陈家沟村长兼支部书记张蔚珍、陈家沟太极拳研究会负责人陈俊岭、太极网站记者张金鹏一行,驶上了重访永年广府之路,这是我第五次到古城广府。十几年来,两地从事太极拳工作的领导和太极拳爱好者经常性的互访和合作,像一条充满情谊的纽带,将两地之间的太极拳友谊紧紧地系在一起。这次重访,主要是想学习永年广府镇的开发经验和进一步了解有关太和堂的情况,顺便再拜访一下那里的朋友。  相似文献   

12.
费正华 《武当》2008,(7):20-20
很多认识我的人都说我看上去顶多不超过六十一二岁,其实我已年过八十了,为什么看上去和实际年龄相差这么多呢?这其中的原因,我想除了我平时以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平心静气地接受各种不顺心的事,与人为善,助人为乐,重视心理健康,打造快乐人生之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坚持练习太极拳,是它给了我快乐和健康。  相似文献   

13.
李品银 《精武》2009,(3):55-55
我研练气功及太极拳最早是在上世纪60年代初(1961年)。当时,我在国防部第五科学研究院二分院工作,因病到北京301医院学习气功,同年年底住进北京261医院,治疗期间开始学练太极拳。那时,只是把太极拳当成慢性病人的康复体操在练,并不知其深奥的文化内涵。但是后来,多种慢性病缠身,尤其是中毒性肝炎导致的肝硬化日趋严重,使我在死亡线上痛苦地与死神较量着,直到1974年真正练习太极拳后才有了转机。  相似文献   

14.
太极拳作为太极文化的载体以其独有的奇特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练习队伍中来,这不仅因为太极拳是一项优秀的体育运动,更重要的是她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笔者多年来致力于太极拳的推广与普及,练拳之余常细细体悟,深觉太极内涵奥妙无穷,现在提笔从平衡、舍得、留余、宽容四个方面来阐述做人与练习太极拳之间的关系,渴望得到朋友们的指正和批评。  相似文献   

15.
太极拳是中国武术中最能体现我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拳术,以文化拳和哲理拳而著称。太极拳起源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多年来,太极拳得到了国家和省级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邓小平同志还专门题词太极拳好,太极拳已走出国门传播到世界各地。  相似文献   

16.
刘万坤 《武当》2004,(8):21-21
忽雷太极拳,其名应为腾挪忽领太极拳,为赵堡太极拳四大拳种之一.多为老师口传心授,文字记载极少。在当今世上流传的赵堡太极拳有腾挪忽雷太极拳,主要分布在温县、台湾和美国等地,还有代履太极拳、查托太极拳、跟头棍太极拳三大拳种,主要分布在温县、香港等地。由于写书人不懂其名,也不知腾挪太极拳的来历,在文字中写为“忽雷”,这是错的,与拳套不相符召的口传拳名不一样。笔者特将忽霍太极拳的来历叙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我学练健身太极拳是上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的。到90年代退休后,我又把学习太极拳与群众性的晨练健身运动结合起来,并将她变成自己“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终生相伴的“业余事业”,这就是我老年生活中的“太极梦”:愿太极、健康与同练的健身友常伴。起初只是出于好奇,在1963年跟王锦程工程师学简化太极拳,对太极拳理及其健身作用并不了解,“文革”后就忘光了。1979年后在热心友人的指导下学了一套“四合一”的48式太极拳,大大提高了我学练太极拳的热情,同时对进一步巩固24式太极拳和学习88式太极拳产生了浓厚兴趣。  相似文献   

18.
金杨眉 《武当》2005,(6):62-63
我的师爷李雅轩先生逝世已有28年了,今年是他老人家诞辰110周年。每当听我的老师(太极拳名家)陈龙骧、李敏弟谈起李雅轩先生生前学武,用武的感人事迹,和看到近年来太极拳事业蓬勃发展的新局面,我们不能不更加缅怀这位为太极拳的继承和发展呕心沥血,贡献一生的一代太极拳大师。  相似文献   

19.
蒋林 《武当》2008,(9):8-9
多年来一提到杨式太极拳的传统套路,人们看到的主要是均匀缓慢、松静自然、行云流水般的练法,而在杨式太极拳传统套路中,还有运动快捷且发力脆快的一些套路和练法,“杨少侯传小快式太极拳”,就是这样一种鲜为人知的套路。其练法既不同于常见的108式或85式传统套路,也不同于一般的杨式“太极拳小架”或“快拳”,他有独特的风格和韵味。据我师张文炳先生讲,这套小快式只在杨氏子弟和极少数入室弟子中传承。杨少侯先生得传其伯父班侯先生,我师张文炳直接得传于少侯先生。  相似文献   

20.
王本德 《武当》2007,(4):19-21
一、我是怎样练起太极拳的我是一名退休老教师,也是一个体育运动爱好者。从学校毕业,又进学校任教,六十余载没有间断过体育锻炼。不过以前练的都是一些比较激烈的项目,如蓝球、乒乓球、单双杠、长短跑等。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力逐渐衰退,我也逐渐感到那种高强度的体育项目,对自己已不适宜,就希望找一种适合老年人强身健体而又不太激烈的锻炼方式。大约六十多岁的时候,看到有人打太极拳(那时我们这地方打太极拳的人还不多),觉得这项运动缓慢柔和,消耗体力不大而又能活动筋骨,很适合老年人,于是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开始学练太极拳。没有料到从此迷恋上了太极拳,太极拳也就成为我晚年主要的运动形式,到现在已有十多年了。我开始练拳只是机械地模仿动作。后来在拳友的帮助下,通过自己的学习钻研,提高了理论认识,明白了动作的要领与含义,动作逐渐比较规范,又加强了柔功与桩功的锻炼,身体的柔韧性明显改善,腰腿也有了一定功力,经过多年的学习与实践,逐渐找到了太极拳的“感觉”,初步做到了心静体松、立身中正、上领下沉、柔中有刚,以腰为轴、带动四肢、节节贯穿、连贯一气,快慢相间、虚实分明、合开有变、舒展稳定。近年来,四肢开始发热发胀,有针刺感,这也就是“气感”吧!又配合动作,调整呼吸,用逆式腹呼吸,收吸开呼,随着小腹收放,内气鼓荡,口中不断有津液涌出。打起拳来,心静体轻,身心舒畅,兴致盎然,欲罢不能。从旁观者的反映来看,也觉得动作舒展优雅,赏心悦目,因而经常有人驻足观看。特别是人们看到我虽然年事已高,但身轻体健,精神矍铄,都称羡不已。这样无形中扩大了太极拳的影响,先后有二三十人随我学练,我也尽心尽力去教。能为推广太极拳,促进周围人们健康做出一些贡献,我也由衷地高兴。当然我心里明白,面对博大精深的太极拳,我还只能算一个小学生,仅仅接触到太极拳的皮毛而已。例如与人推手,一搭手,不是转换不灵,就是东倒西歪,破绽百出;心静体松、气贯全身、内外三合还都没有做好,更谈不到实战较技。可见,距离太极拳的真功夫,还很远很远。即使如此,习练太极拳强身健体祛除疾病的效果,在自己身上已有明显成效。确实感到只要习练一分,功力就长一分,健康也就增加一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