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女性社会称谓语始终受到众多语言学研究者、学者的关注。因此,有必要从典型作品中的女性社会称谓语与个别常见女性社会称谓语等两个方面,对近十年女性社会称谓语的研究进行综述,并扼要对女性社会称谓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2.
社会称谓语的选择与使用能够比较准确地体现说话者的素养与观念,进一步反映丰富的社会文化。以《后西游记》中的社会称谓语为例,其中,职衔称谓语、部分帝王称谓语折射出森严的等级文化,敬称、谦称、詈称、倨称和拟亲属称谓等反映了古人的尚礼文化,佛教称谓语体现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碰撞,神仙名称类称谓语和部分帝王称谓语蕴涵了自然神崇拜文化。通过分析社会称谓语,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文化的发展,描绘一个时代的社会文化风貌。  相似文献   

3.
歧视性称谓语在本质上是一种语言歧视和语言暴力,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反映。当前社会,一些之前存在的和新出现的歧视性称谓语不断融入到我们新时期的语言生活中,这主要包括妇孺老弱歧视性称谓语、生理缺陷歧视性称谓语、职业身份歧视性称谓语、不端行为品格歧视性称谓语、禽兽什物等低贱物歧视性称谓语。倡导民主平等意识,根除社会歧视,加强相关法律制度建设,深入开展称谓语方面的研究,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和教育行业的榜样引领作用是有效规避歧视性称谓语,促进语言规范和谐的最重要的途径和策略。  相似文献   

4.
社会称谓语是称谓语中最为活跃的一部分.本文以新疆大学在校大学生言语交际中所使用的社会称谓语为考察对象,对大学生社会称谓语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分析了当前新疆大学在校大学生使用社会称谓语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称谓语是人们交际中对人进行指称与分类的需要,也是承载社会变迁以及社会思潮对称谓影响的见证.通过对新时期男性称谓语的简单梳理,分析了男性称谓语形成与变迁的内外因素.语言本身要满足指称男性的需求是男性称谓语产生的内在因素,而男性所处的时代特点、男性社会角色的转变、社会思潮的影响以及人们审美文化的转变是男性称谓语产生的外部因素.  相似文献   

6.
语言现象和语义内涵,往往直接或间接地与特定的文化背景相联系。透过汉语词汇层面,可以窥见汉民族的文化状况和词汇的文化渊源。如何称呼他人,体现出家族亲属关系和社会交际关系,也体现了民族文化的色彩。总体上讲,汉语的称谓语可以分为两个系统,一个是亲属称谓语系统,另一个是社会称谓语系统,本文主要从亲属称谓语和社会称谓语两个方面来论述汉语称谓语的民族文化色彩义。  相似文献   

7.
根据乌鲁木齐方言的客观语言事实,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在对乌鲁木齐方言社会称谓语分类的基础上,分析了乌鲁木齐方言社会称谓语的特点及其社会成因,揭示了乌鲁木齐方言社会称谓语的社会复杂性及文化多元性。  相似文献   

8.
亲属称谓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反映着一个民族的社会生活、民族心理、文化传统等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亲属称谓语也发生相应的变化。现在汉语亲属称谓语同时向两个不同的方向发展:一方面系统内部称谓语逐渐减少,关系日趋简化;另一方面某些亲属称谓语向系统外部扩张,泛化为社会称谓语。  相似文献   

9.
在称谓语这一修辞过程中,由于各个修辞主体的社会地位,文化背景和心理因素的影响,称谓语的使用及其功用不尽相同。该文将介绍称谓语的使用和分类,并从社会心理修辞学的角度探讨称谓语这一言语行为的言语动机和其修辞学意义。  相似文献   

10.
语言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文化现象,社会称谓语是交际的先行官。近年来社会称谓语“亲”广泛地被使用于人们的日常交际中,可是对它的研究却寥寥无几。通过对它的产生、演变历史以及对其流行原因的分析,说明“亲”这一社会称谓语的出现和流行并非偶然,并对其未来的生命力持有相对肯定的态度。  相似文献   

11.
以社会语言学理论为基础,可以明确区分称谓语与称呼语。称谓语可分为亲属称谓语和社会称谓语两类,各自都存在着缺位现象和不同成因。通过认知与文化相关知识可对现代汉语称谓语缺位做出分析、研究和归类。  相似文献   

12.
社会称谓语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在社会交际中,称谓语可以传达出交际双方的身份、地位、职业、职务,甚至所属文化范围,反映了不同国家、民族的风俗习惯、礼仪规范、伦理道德等文化差异.正确理解和掌握英汉社会称谓语有利于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达到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从“小姐”“同志”称谓语指称差异看社会的发展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称谓语是人们对个体或某个社会团体的集体定位在语言中的反应,因此,观察称谓语是观察社会的重要方式。对称谓语意义演变过程的分析也可以成为观察社会发展变化的重要手段。本文旨在通过对典型称谓语“小姐”“同志”的语义演变过程的分析,来研究这些变化出现的原因,并简略探讨相应的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14.
论称谓语的泛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汉语称谓语分为三个系统:亲属称谓语系统、社会称谓语系统和代词称谓语系统,它们都分别有泛化现象。本试析这三个系统内的泛化现象、使用的策略以及遵循的语用原则,并阐述汉语称谓语与礼貌问题的关系。中研究的是现代汉语。  相似文献   

15.
吴地亲属称谓语从用途来看,主要用作亲属称谓和社会称谓。背称多于面称、比较普遍的异名同指、主要采用双音节形式以及相对稳固性是昊地亲缘关系亲属称谓语的特点。这些特点与吴文化的杂交型文化特点不无关系。吴地泛亲属称谓语可以分为纯表社会角色的和既表亲缘关系又表社会角色的两大类。泛亲属称谓语具有与亲缘关系称谓语迥然有别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称谓是人们对于人或者事物的指称与命名.称谓语与一定历史时期的伦理道德、风俗文化以及审美观念密切相关.对不同时期的典型男性称谓语做了较为具体的分析,可以看出男性称谓语是男性社会地位、社会思潮变迁、社会价值观念以及审美文化等一系列文化符号鲜明而具体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从家庭结构的简单化看亲属称谓语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探讨社会家庭结构的变化对亲属称谓语产生的影响,在人们的生育观念的变化及计划生育政策推行的情况下,家庭结构主要以独生子女家庭为主,亲属称谓语使用越来越窄以致逐渐消亡或是转变为社交称谓语。  相似文献   

18.
现代汉语中的称谓语和称呼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称谓语和称呼语应该重新界定,两者存在着一种交叉关系。称谓语可以分为亲属称谓语和社会称谓语两大类,两者既存在着共性,也存在着差异。称呼语可以分为亲属称呼语、社会称呼语及姓名称呼语三大类。称谓语同称呼语的差异体现在:(1)称谓语是一种相对处于贮存状态的静态的词汇现象,具有一定的系统性、稳定性;而称呼语则是一种处于使用状态的动态的词汇现象,具有一定的非系统性、灵活性。(2)称谓语在一定的区域内具有社会性、全民性,全体成员都会按照社会的约定自觉使用;而称呼语则更多地带上了使用者的个人色彩,往往具有特殊性、个性化。(3)称谓语在本质上具有书面语性,而称呼语在本质上具有口语性。称谓语和称呼语均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区域性。  相似文献   

19.
社会称谓语是对被称呼者的身份、地位、角色和相互亲疏关系的认定,起着保持和加强各种关系的作用。就汉英社会称谓语的不同点进行比较,以Hofstede的文化价值尺度进行中西文化价值取向的衡量,有利于透过称谓了解汉英文化差异以及跨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20.
当前女性社会称谓缺位现象探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汉语称谓语在中国社会中具有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极其重要的作用,它的发展演变与中国社会、文化、历史都有密切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汉语社会称谓语在日常交际中出现缺位现象,而由于诸多原因造成的女性社会称谓语缺位问题更显突出。文章就此现象加以概述,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弥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