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9 毫秒
1.
有一次习作训练课,写的是全班学生去寺庙游览的往事,而寺庙旁的一口水井,又差不多是每个学生都会写到的片断。其中对这口井中水的温度,在学生的习作中就有几种不同的讲法。有的说“:这口水井的水很奇怪,冒着热气,水是热的。”有的说“:我们从水井里提上来的水,是冰凉冰凉的,用它洗把脸很舒服。”而有的却说“:水井里的水,不冷也不热,正合适。”……我有意识地选择了这有不同说法片断的习作,叫学生读出来,引导学生听出不同之处。很快地,教室里几乎像炸开了锅似的,大家对井水是冷还是热的问题,争论起来,学生各持己见,谁也不肯让谁,都说那是自己的“亲身经历”,不是想像和凭空编造的,还很具体地说了当时的感受。我当时没有马上揭开这个秘密,让它成个悬念,留给学生课后“观察”。我说“:同学们,这三种说法我一下也不知道到底哪种对,哪种错,好在水井离我们很近,大家可以再去观察,以后再讨论这个问题吧。”并布置他们再写一篇“观察”作文。一周以后,我用了一节语文实践课的时间,又让学生以“井水到底是热还是冷?”为题,讲讲自己“观察”的结果。这次,每个学生都有准备,写了书面的《观察记》,在班上“争论”起来,还是出现了三种不同类型的结果。例如——第一种,眼睛观...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小学生害怕作文、厌写作文的现象由来已久。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有95%的小学生不喜欢作文。这是为什么呢?究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我认为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我们多次带领学生从正面强攻“习作”这个“堡垒”,没有成功的迹象,使学生挫伤了斗志,失去了学好习作的兴趣和信心。在学生没有学习习作以前,他们不会也不可能对习作有“喜欢”或“不喜欢”之说,只是后来他们通过自己真正的接触和学习,再加之我们教师的“严禁抄袭”、“独立完成”等条条框框的束缚以及教法的陈旧乏味,使学生们逐渐对它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以至于到后来开始软拒和排斥学习习作。  相似文献   

3.
陈晓华 《教育文汇》2009,(4):44-44,33
河南电视台《少年火力王》的播放后,学生都玩起了悠悠球,只要一下课,随处可见悠悠球在学生手中旋转。有的老师抱怨说:“学生都玩疯了,连上课都在摸悠悠球。”有的老师干脆下命令:“不许在学校玩悠悠球!”但我倒觉得不必太在意他们玩,这一玩不正是习作的好素材吗?  相似文献   

4.
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培养学生习作的阵地,不应局限于四十分钟课堂上,更应立足于课堂之外,融入多变的习作形式,结合多元的作文点评,让学生觉得习作素材不难找,感到习作形式很新鲜,撬动他们的“喷吐欲望”,这是提高习作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小学生习作适合写简单材料,但是简单的材料写起来很难“挤”出一篇习作来!常常在要求只写“一件事”的习作里,写了多件事。硬是靠事件“堆”起一篇三四百字的习作来。这不能责怪他们不会审题,是没有学会写简单事物而“逼”的。事实上,任何简单的事物都含有不简单的因素,只要教给学生观察、思考的方法,教会学生如何给简单材料“曾加营养”,再简单的材料都可以写出一篇习作来。[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黄朝霞 《教师》2011,(31):75-77
所谓“后习作教学”.是指把习作教学重点放在命题之后。它通常表现为:命题一指导一批改一讲评。这种习作教学方式过分强调怎样审题、立意、选材,怎样布局谋篇等指导。总是揣摩出题人要我写些什么,怎样写,让学生钻进老师命题的框框里去。 “前习作教学”,简单地说,就是习作教学重在命题前的指导,把重心转移到命题之前,重视学生作前的观察体验、阅读与思考等,以此降低写作难度。减少学生习作的恐惧感,让学生有话可写,想写。  相似文献   

7.
周紫英 《福建教育》2005,(11A):26-29
主持人周紫英(以下简称周):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它的精练、优雅和丰盈,世所公认。网络时代,网络语言逐渐在语言的空间里占得了一席之地,它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甚至走进了现实生活,走进了菁菁校园。在学生这一群体中很是流行。许多学生不但出口必“网语”,连习作练习时也是“网语”连篇。学生习作能否用  相似文献   

8.
一提起习作,许多小学生会愁眉不展。习作时有的胡乱编写,语句不通,离题千里;有的偷偷抄袭,应付差事;有的像记流水帐似的,无头无序……他们觉得写作文是一件很难、很枯燥的事情,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乐于写作文,把写作文当作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呢?  相似文献   

9.
当前小学生习作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内容空洞,不具体;语言贫乏,没有真情实感;提起习作感到头痛,认为习作无从下笔。其实这里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源头没有开通,学生无从表达。因此。在习作教学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做好“开源”工作。为学生“开源”,教师应该把着重点放在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勤于观察,阅读积累,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习作实践中提高习作的表达能力上。多体验生活,习作才有源头活水,多阅读书籍,文章才会内容丰富、文采飞扬。  相似文献   

10.
范超 《甘肃教育》2014,(9):43-43
古人云:“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而目前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对有的师生而言,也颇有“难于上青天”之感。老师“头疼”,是因为不知如何让学生乐于习作,写好习作;学生“头疼”是因为他们在习作时往往是绞尽脑汁、胡编乱造还是只能挤出那么几句干巴巴的话来。有的学生甚至一听到要作文就产生畏惧和厌恶感.于是“横眉冷对方格,俯首甘咬笔头。”学生被动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习作任务.这着实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相似文献   

11.
设计理念 遵循《语文课程标准》对中段学生习作的要求:“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本课设计力求突出以下特色:巧妙创设情境,强化作文的“实用”功能,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遵照学生习作的思维过程,采用范文引路的方法,从说到写,从仿到作;习作评价重点放在培养兴趣、自信,关注习作的全过程,关注学生的发展。[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文章不应当是硬做出来的,而应该像汩汩的清泉从心坎里流出来。心坎里的清泉来自何方?来自五光十色的生活。生活源头活水流淌,笔下的文章就生意长流。”而现在有相当一部分小学生下笔很艰涩。笔者对目前小学生习作教学的现状进行了分析,认为问题突出表现在小学生阅读量少和生活单调两方面。习作教学中我们必须着力培养小学生自主阅读、自主实践和自主习作的能力,开展小学自主性习作教学,让习作不再远离学生的生活。  相似文献   

13.
一提起习作,许多小学生会愁眉不展。习作时有的胡乱编写,语句不通,离题千里;有的偷偷抄袭,应付差事;有的像记流水帐,无头无序……他们觉得写作文是一件很难、很枯燥的事情,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乐于写作文,把写作文当作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朱鸿雁 《辽宁教育》2007,(10):37-38
一提起习作,有的学生就感到头疼:一是苦于不知道写什么,二是不知道怎样写。为了解决这两大难题,原大连市沙河口区中山路小学隋庭升校长倾其毕生精力,致力于习作教学的研究,凝聚着老人智慧与心血的《小学生作文教学新思路》创造性地解决了这两大难题,即“写什么图上找。怎样写歌诀导。”我校参与了小学习作教学新思路的研究,我愿把一年来研究的点滴做法与体会和大家分享:  相似文献   

15.
同样一个故事,有的孩子能够把它讲述得绘声绘色、引人入胜,而有的学生却讲得平淡无奇、味同嚼蜡,这是为什么呢?关键就在于叙事技巧的运用。在多媒体技术步入课堂的今天,与学生一起翻阅“动态课本”,借助动态影像来讲述故事,能够让他们在生动感人的故事情境中学习习作技巧,枯燥的技能点拨就会变成津津有味的“习作大餐”,在提高“食欲”的同时降低了“消化”难度。  相似文献   

16.
作文是学生的一种心智活动,它对学生的心灵培育、情操陶冶、人格取向都能产生深远的影响。教材中的单元习作,既是教师习作教学的主要内容,也是学生习作的重点。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都害怕上习作课,说“台上磨破了嘴,台下却不动笔”。尤其在农村小学,这一问题更为突出。为此,我校确定了《农村小学个性化习作导学实践的研究》,并被立项为大兴区“十一五”规划课题。在教材的单元习作中,学校以“导学卡”为媒介,灵活导学,提高习作教学的实效性,引导学生走个性化习作之路。  相似文献   

17.
胡益旦 《教师》2013,(1):85-85
每每提及作文教学,许多教师都会皱着眉头感叹说:“这的确是个值得不断探索的课题!”而更多的学生则是“横眉冷对方格子,俯首甘愿咬笔头”。因此,笔者试着采用习作小练笔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积累学生的写作素材。所谓习作小练笔就是指在完成大作文训练的基础上,充分挖掘课内外读物和日常生活中的习作要素。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习作,培养学生勤于动笔的良好习惯,并逐步提升学生的习作水平。因小练笔具有“小、巧、活”的特点,所以深受学生喜爱,很容易就能拨动学生心中写作的那根弦。  相似文献   

18.
一、教师评语应当关注学生情感 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教师评语应该从情感的角度来关注学生,来唤醒学生潜在的习作能力。首先,教师在写习作评语时应该确立一种意识:习作是教师与学生交流情感的平台。著名学者余秋雨说:“作文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表达与沟通”。  相似文献   

19.
人物说话要写“说”。每篇习作“说”字多:你说我说和他说.很多“说”字秃着头:“说”字秃头不好看.请给“说”字戴上帽。  相似文献   

20.
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果我们想做好一件事,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拥有精锐的工具,具备适当的手段,习作讲评同样如此.对于学生而言,适宜的方法就是“利器”,它可以帮助学生更顺利、更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立体化”习作讲评与以往的任何一种讲评方式者大为不同,它打破了传统习作讲评是某次习作训练终结的这一格局,灵活地穿插在习作指导、学生起草初稿和习作讲评课中,不遗余力地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引导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展开平等对话.其间,富有成效的互帮互助、互评互改,既强化了学生的习作兴趣,又提高了他们的习作评价与修改能力.因此,在“立体化”习作讲评过程中,为了提高讲评效益,我们更要重视各种基本方法的传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