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运用文献资料法等研究伦敦奥运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呈现的特点,包括优势项目人才储备丰富,优秀竞技体育人才的覆盖领域更加宽广和多元,人才年轻化特征明显,国际化交流和团队作用日益加强,举国体制依然是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有效手段等.分析伦敦奥运我国竞技体育所反映的问题,如优势项目的竞争力下降等.建议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做好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工作.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历史的探究,以及对我国现阶段社会背景下我国竞技体育后备队伍培养面临的挑战的剖析,展望了我国竞技体育后备队伍培养体系的发展态势;立足中国国情,提出了重构我国竞技体育后备队伍培养体系的理论指导和具体的改革措施,以期为早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后备队伍培养的新体系,实现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目标和保证整个竞技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3.
竞技体育治理体系主要包括治理组织、人才培养、竞赛运作和基本保障等4个部分,各部分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我国竞技体育治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治理组织困于“强政府、小社会”的刚性治理格局,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未形成多元主体、多种模式协同发展的联动机制,国家、社会、学校竞赛体系之间难以畅通衔接,保障体系尚未健全等。结合我国竞技体育治理实践,借鉴国外竞技体育强国经验,提出新发展阶段下我国竞技体育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的推进路径:竞技体育治理体系改革应加快确立协同发展治理目标;建构政府与多元主体互动互通的组织网络体系;打通学校、社会、国家“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系统联动、科学专业的竞赛体系;建立复合型一体化的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4.
美德澳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文献资料、比较分析、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对美国、德国和澳大利亚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机制进行了比较分析,提炼出三国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成功共性之处,即:适合国情的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庞大的后备人才队伍和高素质的教练员队伍;高水平的体育科研服务;充裕的体育经费;关注大学生运动员的全面发展.应积极吸收美国、德国和澳大利亚的优秀经验,改革和完善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5.
“体教结合”是时代的产物,具有阶段性的特征,“体教结合”是伴随着我国竞技体育体制下的运动员文化素质教育缺失而出现的,它符合现阶段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规律,但也面临着各种困境.“先体后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体教分离或者结合不畅;竞技体育体制下的后备人才培养受到严重挑战,运动员的退出机制没有有效建立起来;教育系统下的教练员队伍建设遭遇种种束缚,体育系统与教育系统的教练员队伍无法有效对接.为加强“体教结合”,实现“体教融合”,一方面要强化政策导向,建立完备的竞技体育人才评价体系,另一方面更要重塑竞技体育的价值追求,实现竞技体育价值取向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6.
运用科学知识图谱绘制软件(CitespaceⅡ),对1992-2011年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构建关键词和作者共现图谱,探讨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研究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热点及演进路径.认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对策、体教结合或教体结合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不同项目或地域后备人才培养是研究热点;除体教结合或教体结合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研究保持"热度"外,其他热点研究均呈衰落趋势.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英国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培养L T AD模式的认识基础、基本构架、组织管理、资金投入以及对运动员的文化教育,结合我国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从顶层设计、组织管理模式、政府公共投资以及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几个方面提出了我国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我国排球运动发展速度,要跟上这发展速度,逐渐壮大的竞技体育队伍就必须有完备的竞技体育体系。其中,后备人才培养问题是该体系中的重要一部分。后备人才培养途径是否科学,是否紧跟竞技体育的发展,这将决定一个国家该项竞技体育总体水平的高低。依据竞技体育发展规律,参考竞技体育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研究认为我国排球运动应该走职业化和学校化,职业化和学校化平行、平衡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9.
经过对美国青少年体育及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现状的分析,发现美国竞技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呈现如下特点:治理模式法治化、管理模式社会化,基础网络多元化、培养模式学校化。借鉴美国青少年体育与竞技后备人才培养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我国要尽快将青少年体育及竞技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转变政府职能,培育多元人才培养主体,最终构建专业化、社会化、学校化相结合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10.
对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进行分析和研究,认为学训矛盾、投资主体单一、人才选拔及人才流动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应结合我国体育人才培养的优势以及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对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行有效改革,建议我国后备人才培养在坚持"举国体制"下,形成政府主导下市场化培养机制,从而为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做好后备人才的储备。  相似文献   

11.
"群众体育"与"社会体育"--体育普及的两种不同形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群众体育”与“社会体育”是社会主义不同历史阶段的产物,分别代表着社会转型和经济体制转轨前后两种不同的体育普及形态。系统地认识和比较了“群众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形态特征,以及两种体育形态更替转换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2.
细细咀嚼90年代后颁布的我国中小学体育大纲的话,就可以发现这样两个变化,其一是课程名称的变化,其二是对体育课程的规定、体育理念及课程标准的细化,也可以说是体育教育思想的变化。以体育目的———任务关系①为例来说明的话,“任务”(全面锻炼身体、掌握三基、思想品德教育)应该是执行者(学生)接受指令,并通过行动来完成“任务”,从而达到要求者(国家)的“目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也就是说,国家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属于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具体到学校体育的话,就形成了“增强体质”为主的体育教育观,进而形成以“…  相似文献   

13.
竞技体育解读与“竞技体育强国”探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实现我国“竞技体育强国”目标的对策,通过深刻剖析竞技体育,揭示“一个国家竞技体育的整体运动成绩水平,首先取决于其运动人口的数量”的当代竞技体育的基本特征;“运动人口严重不足”是我国竞技体育存在的首要问题.通过对“体教结合”源自假问题和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剖析,论证我国微观举国体制的历史局限性,提出我国竞技体育发展路径变革的框架.  相似文献   

14.
“阳光体育”内涵与发展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文献资料法对"阳光体育"的内涵进行研究与探讨,从加强"阳光体育"在学校体育和增强我国国民体质的作用人手,对现阶段我国各级学校中开展的"阳光体育"进行研究,旨在深入剖析"阳光体育"的深刻含义、发展中的各种有利和不利因素,对"阳光体育"的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智慧学与中国体育行政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茅鹏 《体育与科学》2000,21(6):7-16
在27届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成绩辉煌。然而,中国居金牌和奖牌数第三,犹未能取得世界体坛一流强国地位,原因是多方面的。突出的问题,在于中国体育行政在训练思路上坚持50年代苏联训练理论的基本点,阻塞进化道路,尤其是冷落、拒绝、打击训练思路中关键性的、重大的革新和创新,以致自断智慧资源,丧失优势,使僵化的训练理论笼罩住中国的体育系统。当前,必须把智慧学纳入视野,纳入主要业务,在训练思路问题上采取坚决措施,积极展开百家争鸣。正当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之际,这个问题就更加突出和迫切了。  相似文献   

16.
运用文献资料法,由体育美学的视角审视阳光体育,从"阳光体育"的身体健康美,"阳光体育"的游戏运动美,"阳光体育"的精神品格美,"阳光体育"的人文和谐美等方面,研究探讨"阳光体育"的体育美学内涵。  相似文献   

17.
1985年,美国人类学者勃兰恰德(Kendall Blanchard)和切斯卡(Alyce Tayce Cheska)的著作《体育人类学》(The An-thropology of Sport An Introduction,有人也翻译为《竞技人类学》)一书的出版标志着体育人类学这一学科体系的正式建立。该书是以文化人类学、社会学及历史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对当前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状况的宏观把握,从文化学与哲学的视角切入,提出新时期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应该在积极建设体育文化的基础上重视体育文明观念的树立。本研究揭示体育文明的内在机理着重围绕着三个问题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9.
从“运动制胜”到“运动致趣”向俗回转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行运动技术学科的教材研究中,运动项目教材的建构以"运动制胜"为出发点,很少涉及运动兴趣培养和运动快乐获得问题,其原因是受早年竞技体育教学观和机械还原方法论的影响。基于运动项目教学理念的思考,对"运动制胜"与"运动致趣"的关系进行探讨。提出在当前教学目标多元化的现实社会,除专业运动队外,均应在大体育观下以"运动致趣"作为体育教学的终极目标,"转俗成真"的运动项目教材研究要"向俗回转",建构适应多元教学目标需要和学以致用的教学内容体系。  相似文献   

20.
体育习得性无助感产生与预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体育习得性无助感是儿童或者青少年拒绝参加体育活动 ,或者仅仅做一试偿 ,然后马上退出。其原因是他们对体育活动的结果很少有或者根本没有控制权 ,(无法体验到体育的乐趣 )因此 ,在体育活动的实践中体验到一种无助的感受。继而远离体育 ,抛弃体育。体育习得性无助感是后天获得的 ,是在体育活动的实践中产生。理解这一特征非常重要。它有助于我们在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中加以预防和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