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同伴关系与青少年运动动机、行为投入的模型构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运动友谊质量量表(SFQs)、同伴关系理论为基础,研制适应国内文化背景的青少年运动友谊质量量表.以Harter的行为动机理论和整体自我价值中介模型为理论基础,对参加体育训练的青少年进行测试.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探讨能力知觉、同伴支持对青少年自尊、行为动机、情绪体验以及运动投入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两类同伴关系独立影响相关动机行为变量:能力知觉、同伴接纳通过自尊这一中介变量影响运动动机和运动投入;运动友谊质量可直接影响青少年运动动机和行为投入.(2)在开放性运动项目中,同伴关系可以显著影响青少年的运动动机和相关行为投入,在封闭性运动项目中,同伴关系可以影响运动动机,但对于相关行为投入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国外青少年运动友谊质量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瑜  邱勇 《体育学刊》2006,13(4):115-118
就国外青少年运动友谊质量研究进展进行综述。运动友谊质量有12个积极的维度和4个消极维度。运动友谊质量的测量工具有友谊质量量表和运动友谊质量量表。运动友谊质量过程包括建立阶段、发展阶段、结束阶段。运动友谊质量存在年龄、性别的差异。目前研究者没有针对青少年体育运动中的不同层面进行划分,即未能深入探讨不同竞技水平、不同组织形式下青少年运动群体中的运动友谊质量问题。今后要对运动友谊质量影响下的多种动机关系(愉悦、承诺、竞争)进行深入研究,要对运动友谊质量及稳定性进行纵向研究。  相似文献   

3.
采用运动中任务定向和自我定向问卷、友谊质量问卷和身体锻炼等级量表对700名大学生进行测量,运用分层回归统计分析方法,探讨友谊质量在成就目标定向与体育锻炼参与之间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任务目标定向、自我目标定向均能正向预测大学生体育锻炼参与;友谊质量对体育锻炼参与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友谊质量对自我目标定向和体育锻炼参与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友谊质量和任务目标定向之间对体育锻炼参与的预测不存在交互效应。结论:各科目教师和家长不应忽视对学生和子女的同伴友谊质量的培养,自我目标定向者参与课外体育锻炼时,应尽量选择和自己友谊质量较高的同伴一起锻炼。  相似文献   

4.
旨在探讨青少年运动员的依附特性与运动友谊之间的关系,研究采用随机抽样方法,从湖南省三所体校抽取108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以青少年依附问卷表(AAQ)、青少年运动友谊质量量表(SFQS)为工具进行测量,全部数据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青少年运动员的依附特性与运动友谊有着显著关系,青少年运动员的依附特性对其运动友谊状况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友谊质量、孤独感、运动心理疲劳和青少年运动员网络成瘾的关系,采用友谊质量量表、青少年孤独感量表、运动心理疲劳量表和网络成瘾量表对298名青少年运动员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友谊质量与孤独感、心理疲劳、网络成瘾都呈显著负相关;孤独感、心理疲劳与网络成瘾均存在显著的两两正相关;(2)友谊质量既可以直接影响网络成瘾,也可以通过孤独感和心理疲劳的中介作用对网络成瘾产生间接影响,具体包括3条中介路径,即通过孤独感的中介路径、心理疲劳的中介路径和通过孤独感和心理疲劳的链式中介路径。构建中介效应模型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青少年运动员友谊质量影响网络成瘾的作用机制,对于运动员人际关系的提高和网络成瘾的防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未来,可以从提升运动员的友谊质量出发,帮助运动员改善人际关系,减少孤独感体验,进而缓解心理疲劳,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对网络的依赖。  相似文献   

6.
目的:基于社会信息加工理论,从体重自我污名的双重属性出发构建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探讨体重自我污名对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双刃剑影响及边界条件。方法:采用体重自我污名问卷、亲友锻炼鼓励问卷、锻炼价值认知量表、消极锻炼情绪量表和体育锻炼等级量表,对3 406名青少年进行测量,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体重自我污名通过锻炼价值认知、消极锻炼情绪以及二者的链式中介作用间接影响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2)亲友锻炼鼓励正向调节锻炼价值认知在体重自我污名与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3)亲友锻炼鼓励负向调节消极锻炼情绪在体重自我污名与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4)亲友锻炼鼓励正向调节锻炼价值认知和消极锻炼情绪在体重自我污名与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之间的链式中介效应。结论:体重自我污名显著促进锻炼价值认知的增强和消极锻炼情绪的削弱,进而驱动青少年的体育锻炼行为,亲友锻炼鼓励在上述过程中发挥调节作用。为有效应对体重自我污名的双刃剑影响,应在巧妙运用体重自我污名对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促进作用的同时,积极应对和防范体重自我污名对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德国学者SCHWAZER于1992年提出了健康行动过程取向理论(HAPA),该理论同时具有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特点,并将锻炼行为分为无意向阶段、意向阶段和行动阶段。在无意向阶段,个体并没有要决定参加体育锻炼;在意向阶段,个体形成了参与身体锻炼的意向,但仍旧处于无运动或运动不足的状态;在行动阶段,个体进行充分的身体锻炼。前人研究已经证实,该模型可以对成年人锻炼行为进行有效预测和干预,但前人研究使用的阶段量表大多直接取材于TTM的5阶段测量方法,并不适合健康行动过程取向理论的3阶段模型。为了准确地测量个体所在的阶段,更好地检验HAPA模型的结构,进一步提高模型的解释力和预测力,促进青少年锻炼行为的提高,以辽宁和湖南部分中学生为被试,编制了青少年锻炼阶段量表。结果表明:(1)青少年锻炼行为可以分为无意向阶段、意向阶段和行动阶段;(2)使用锻炼阶段量表可以进行3个阶段的划分;(3)青少年锻炼阶段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是测量青少年锻炼阶段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8.
采用文献资料、测量等方法研究体育锻炼频率和时间与黑龙江省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揭示体育锻炼时间、频率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研究表明,黑龙江省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有积极的作用,每周参加3次以上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除强迫指标外,每周参加三次及以上对心理健康各指标作用较好.每次参加30~60min比30min以下和60min以上体育锻炼对促进心理健康作用大.  相似文献   

9.
生活事件也可称作生活变化,主要是指可以造成个人的生活风格和行为方式改变,并要求个体去适应或应对的社会生活情景和事件。通过对嘉兴市某中学随机抽取的部分学生使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进行测量。对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生活事件各因子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并从体育教学的特点出发,探索通过体育教学缓解生活事件对中学生影响的策略研究,以期为体育教学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研究提供一点参考。  相似文献   

10.
解琳 《中华武术》2014,(2):12-14
中学生的身体素质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它关系到我国未来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可持续发展。人体运动科学研究表明,体育锻炼是增强健康的有效手段,同样对人们的心理健康具有良好的调节与促进作用。中学生体育锻炼的现状如何,本文在对宁都三中学生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中学生体育锻炼的现状,提出了改革和完善中学生体育锻炼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