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4 毫秒
1.
辛亥革命前两湖志士活动属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亥革命时期,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组织了各种各样的革命团体,首义之区的湖北在组团方面异常活跃。从花园山机关到共进会的建立,鄂籍志士虽然起了关键性的主导作用,但湘籍志士的参与则是湖北革命团体摧不垮、打不烂的根本原因。湘籍志士在团体筹组、新军改造、计划制定、起义策动等方面的确发挥了重要作用。正是由于两湖志士的共同努力,团结各地志士,湖北革命的主观条件逐渐成熟,赢得了辛亥革命的主动权,从而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  相似文献   

2.
辛亥武昌起义的主体,是革命化、军事化的湖北近代知识分子。此前,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在各地举行的众多次起义均告失利,湖北武汉的革命党人却取得武昌首义之功,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在于武昌首义的主力是湖北新军的革命士兵与部分中下层军官,他们大多是湖北近代教育培育的先进知识分子,整体素质远高于会党。由于张之洞的倾力推动,湖北近代教育的发展遥居全国各地之先。湖北近代教育对武昌起义的重要影响,可以从三个方面得到证实:其一,辛亥首义前,本地区近代知识分子成立不少革命社团组织,其名称和章程都直接反映近代教育的重大影响;其二,湖北武汉地区民主革命活动新颖多样,染有鲜明的近代教育色彩;其三,革命党人借张之洞兴办新式学堂之机,也创办了数所教育机构直接培育革命知识分子。历史表明,湖北近代教育保证了本地区实业与新军的持续发展,为辛亥武昌首义打下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3.
黄兴作为革命党的军事领袖,曾参与指挥多次武装起义,然而他却未亲历最具历史意义的武昌首义。但在首义前夕湖北革命党人通过中部同盟会与黄兴保持着联系,因而黄兴对武昌的革命形势也是有一定了解的。至于他终与武昌首义失之交臂,首义之后又姗姗来迟,这其中有着主观和客观上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通过回顾辛亥革命的全过程,多视角地透视了鄂东志士的革命活动同武昌首义的爆发两者间的直接关系,认为鄂东志士的一系列革命活动从舆论宣传、革命团体组建、组织领导等等方面,为武昌首义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从而得出了如了结论:武昌首义是以鄂东人为最杰出的代表的一大批自命者用血汗铸就的。此说对于进一步深入研究辛亥革命史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
通过回顾辛亥革命的全过程,多视角地透视了鄂东志士的革命活动同武昌首义的爆发两者间的直接关系,认为鄂东志士的一系列革命活动从舆论宣传、革命团体组建、组织领导等等方面,为武昌首义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从而得出了如下结论;武昌首义是以鄂东人为最杰出的代表的一大批革命者用血汗铸就的,此说对于进一步深入研究辛亥革命史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而拉开这场革命序幕的是武昌首义。近三十年来史学界对此研究成果颇多:在成功原因的研究方面,笔者和主流观点一致,认为湖北革命党人的努力应居首位;在首义的领导问题上,史学界主要存在四种观点,近年持同盟会领导说的论者减少,而持共进会和文学社共同领导说的论者增多,笔者也认同此说;帝国主义的"中立"态度方面,学者多集中于对其原因和影响的分析,笔者则认为应该客观公正地看待革命党人的外交政策。  相似文献   

7.
湘籍志士与两湖革命运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辛亥革命时期,湖南有一大批志士在积极进行两湖联络。明德学堂与“花园山”机关息息相连,华兴会和科补所声气互通,日知会响应了萍浏醴狂澜,共进会支持过抢米风潮,最终完成了“湖北首义,湖南首应”的壮举。湖北军政府建立后,急切需要湖南的援助,为使首义之区顺利渡过难关,湘籍志士四处奔走、全力呼呈,促成了两省的经济、军事联合,创造了奇迹。  相似文献   

8.
湖北辛亥革命党人因首举推翻清朝统治的武装起义而一直得到人们的高度赞扬。但是,湖北革命政权最先失落,湖北革命团体很快就开始分化,革命党人中有与旧官僚立宪派同流合污者,有为做官到处钻营者,有独善其身离群索居者……,首义引发的运动还在全国范围继续时,首义之区的革命就已奄奄一息。湖北首义的突起和速退都有它深刻的社会背景,决非偶然,为探求其转瞬即逝的历史原因,本文拟对湖北革命党人的局限作点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文章探讨的问题是除了革命党人的打入和策反外,促成湖北新军辛亥首义的其他外部条件是.晚清政局的变化及相关之财政状况、波澜壮阔的革命风暴与报界的宣传、党人的革命策略及宝善里事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武昌首义与武汉城市现代化有着密切关系。武昌首义本身是武汉城市现代化的产物,而其又进一步加速了武汉城市现代化进程。在今天的历史条件下,大力开发和充分利用首义历史文化资源,是将武汉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城市”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在辛亥革命时期,湖南因其特殊的历史机缘成为举足轻重的省区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如在国内率先发动的长沙起义、震惊中外的萍浏醴起义、社会广泛参与的湖南保路运动、声势浩大的长沙抢米风潮以及首先响应武昌首义、派遣湘军援鄂等都是辛亥革命史链条中的重要环节。而湘籍志士作为一个群体在整个辛亥革命运动中广泛开展舆论宣传、深入进行组织发动、拥戴和捍卫孙中山的领袖地位以及领导反清武装起义等方面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清朝末年,为自救国强清政府编练了新军。这支军队的编练,来源及所受到的影响带有明显的革命化倾向,以至武昌新军起义后,全国新军大都站在了清朝的对立面,对结束清朝统治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往学术界在论述辛亥革命的时修往往只强调了资产阶段革命党人运动新军,才有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笔者以为,武昌新军乃至全国新军举行反清起义关键在新军本身,即这支军队从编练从编练之始就逐步具有革命化倾向,可以说是辛亥首义的内因。  相似文献   

13.
张之洞长期治理的湖北武昌成为辛亥革命的策源地。他所创办的近代实业在客观上为武昌首义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打下了坚实的阶级基础。他所创办的近代教育在客观上为武昌首义奠定了牢固的思想基础,同时也提供了坚强的骨干力量。他所编练的新军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种豆得瓜”,张之洞确实不自觉地充当了辛亥革命酿造师的主角。  相似文献   

14.
武昌起义爆发后约3个月,清帝退位,清朝灭亡,持续了2100余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垮台。辛亥革命并未按照革命前孙中山设计的革命战略进行,且孙中山、黄兴等当时都不在武昌,因此表现出了一定的偶然性。但是,辛亥革命的发生是20世纪初中国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是清廷统治日趋腐朽及资产阶级革命派长期斗争、资产阶级立宪派和广大民众对其失望转而支持革命的结果,有历史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5.
辛亥革命的动力是由革命党、立宪派、统治集团内部改革派等多种力量组成的反清阵营,立宪派压抑党人,袁世凯迫孙让位应视为阵营内部的斗争,不能作为失败的依据。立宪派"保路"引发武昌起义,策动"独立"促进清朝统治的瓦解,袁氏集团拥护"共和"迫使清廷退位,革命阵营扩大恰与胜利同行。辛亥革命的目标可以理解为"主体预设"和"后人规定"等多层任务,要求彻底完成后人规定的反帝反封建任务,违背了历史主义原则,据此不足以证明其失败。辛亥革命基本完成了主体预设的三民主义,也参与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表明了胜利。辛亥革命付出代价决定于专制的顽固与满汉之间的对峙,革命后的割据根源在于封建经济与列强干预,代价与混战也不能证明失败。革命促进了政治体制、经济基础与文化意识的进步,受益大于成本,再次印证胜利。  相似文献   

16.
1904年成立的科学补习所是湖北近代第一个革命团体。它开创了湖北最早的革命宣传活动和武装反清斗争,它是湖北革命运动的燎原之火,其成员不少人成为后来革命团体的骨干,在组织队伍和宣传革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该所响应黄兴提议,配合湘省革命,开创了两省在革命中互相支持,一省发难一省响应的先例,后来武昌起义爆发,湖南率先响应,并派了援军,共同迎来全国革命的大好形势,加快了推翻清廷的步伐。  相似文献   

17.
商城起义是土地革命早期大别山地区继黄麻起义之后又一次具有重要影响的武装起义,是河南省在大革命失败后首次取得成功的一次武装起义,是奠定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黄麻、商城、六霍三大武装起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三大起义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商城起义也是土地革命早期河南、湖北两省地方党组织跨省协作、周密部署、共同参与领导的一次农民武装起义的成功范例,是一次具有兵运性质的农民武装起义,将兵运与农运有机结合的成功范例,是将社会关系网络运用于革命斗争、服务革命大局的成功范例。商城起义的成功,改变了大别山地区敌我斗争的格局,壮大了鄂豫皖革命斗争的力量,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这次起义建立了河南省第一支正规红军部队,建立了河南省第一个县级人民政权——商城县苏维埃政府,创建了河南省第一个稳固的革命根据地,有力地推动了大别山地区革命斗争的进一步发展,为统一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8.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之时,湖广总督张之洞积极响应清政府为了维护衰落的封建统治而发布的"变法"命令,开始了震惊中外视听的"湖北新政"。但"新政"的结果却让张之洞始料不及,与他的初衷截然相反:"新政"中近代化教育和编练新军培养出的具有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最终促使了武昌起义的发生,并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民主共和国。出现这个结果,"湖北新政"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张之洞在不自觉的情况下推动了历史的进步,他的作用是应该得到肯定的。  相似文献   

19.
任何革命都需要革命舆论,革命的新闻事业,是革命舆论导向的主要工具。辛亥革命时期,上海革命派的新闻事业的经历,在全国具有代表性意义。文章专就当时上海有代表性的革命派报纸如《苏报》、《国民日日报》、《警钟日报》、《中国女报》、《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等的革命舆论予以阐述。  相似文献   

20.
哥老会是一种民间秘密结社组织,它最早产生于清乾隆年间,随着清末社会震荡发展壮大。哥老会作为会党力量之一,在全国辛亥革命的浪潮下,同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合作,在全国各地发动了大规模的武装起义。哥老会在同革命党人的合作中表现出了自己的优势,而它所暴露的缺陷加之革命党人会党政策的失误最终导致二者关系的破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